管理学百科|12Reads

曾士迈

个人简介/曾士迈

曾士迈(1926年- ),湖南湘潭人。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

2014年12月31日21时,曾士迈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8岁。曾士迈长期从事农业教育和农业病虫害防治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创始人之一。他在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科学和宏观植物病理学等学科领域均取得突出的成就。

人物概述/曾士迈

(图)曾士迈院士80寿辰存照曾士迈院士80寿辰存照

曾士迈,原籍湖南湘潭。父亲曾权,从事土木建筑技术工作,曾任职于北京市文化古迹建筑物整理委员会。母亲肖斐青,勤俭持家,注意教育子女,使兄妹六人皆勤奋好学。曾士迈幼年随家迁沈阳,1935年回北平,入北京师范大学二附小,1938年被保送进入师大男附中。这两个学校的教学条件好,校风朴实,使他养成好学上进,敬业乐群的美德。曾士迈喜爱数理化课程,成绩一贯优秀;课余好读书,广泛涉及文学、音乐、戏曲。他青少年时常随父亲郊游,信步垅亩阡陌,穿行豆棚瓜架,浮想“种豆南山下”,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有感于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遂萌生了农业救国的志向。

1944年,曾士迈报考北京大学农学院,开始学习农艺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如俞大绂、林传光等,到植物病理系授课,该系又有较好的教学和试验条件。曾士迈遂于三年级转入植物病理系。该班仅他一名学生,因此受到多位名师的传授和指点,加上自学勤奋专注,业务提高很快。

1948年,曾士迈毕业留校,以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服从工作需要,先后承担过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真菌学实验课;农耕实习、生产实习;讲授病害防治各论、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免疫学,在学校搬迁时(1958年)还兼管本系的基建工作。当时的教学十分重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他不辞辛苦,不避寒暑,深入华北、西北农村调查研究或驻点进行田间试验,先后进行过草莓、烟草、水稻、小麦、蔬菜病害研究,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58年,他与其他专业教师一起下放北京郊区东北旺人民公社,投身于当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1964年-1966年,曾士迈参加抗美援越,在越南南方进行热带作物病害研究和师资培训工作,曾获得胡志明勋章。在学校搬迁陕北的困难时期,他仍坚持开展“糜疯麦”的研究。至1987年学校搬迁河北涿县,再至北京的过程中,他克服种种困难,率先招收研究生,开展小麦条锈病流行计算机模拟和水平抗病性的研究。在第四、五届国际植物病理学大会(1983年,墨尔本;1988年,东京)上,曾士迈任国际植物病理学会(ISPP)流行学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出国讲学、考察,增进了国际交流,使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很快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曾士迈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学科评议组,1986年-1991年)、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1982年-1991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85年至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为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科和提高植保工作水平做出不懈的努力。几十年来,面对工作环境和研究对象的变换,他始终全力以赴,有所建树,为发展植物病理学科,开创新的领域,如植物免疫学、植病流行学、宏观植物病理学和植保软科学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生涯/曾士迈

(图)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曾士迈历任讲师,教授,博士导师)

1948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

1948年至 任北京大学农学院(1949年改为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改为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导师。

1964年-1966年 被农业部委派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1974年-1975年 被农业部派往墨西哥考察水稻。

1980年-1981年 被农业部派往美国考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1980年-1987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系主任、系主任。

1985年-1990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应英国邀请赴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访问(1985年)。应联合国环保总署邀请赴前苏联(塔什干)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国际培训班讲课(1990年)。

1992年 应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研究顾问组邀请,为国际水稻所第4届外界评审(4th External Reviev of IRRI,1987年-1991年)专家组成员,赴马尼拉1个月。

1989年-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

199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就贡献/曾士迈

(图)烟草黑胫病:烟草黑胫病:50年代,曾士迈对烟草黑胫病抗病育种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一、开拓植物免疫学和流行学交叉研究领域

50年代,曾士迈对烟草黑胫病抗病育种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1961年,曾士迈针对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丧失”现象,提出“大区品种配置”,以使品种抗病性持久化的设想。这和国外专家提出的基因布局(gene deployment)设想不谋而合。

70年代,曾士迈率先介绍植物水平抗病性的概念,研究出小麦条锈病水平抗病性综合鉴定方法,引起国内植病界和育种工作者的重视,带动了对其他病害水平抗病性的研究。在不断研究植物抗病性遗传规律和不同类型抗病性的应用效果的同时,以寄主品种—病原物小种相互作用的群体遗传学为核心,开始从宏观治理的高度探索抗病育种方向、抗病性遗传管理和品种抗病性持久化问题。他在抗病性持久化研究中采用的系统模拟方法受到国内外广泛的重视,对促进植物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创议植保系统工程研究和植保软科学

在长期从事植保实践和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曾士迈于1987年提出“植保系统工程”这一新的学术观点,即应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植物保护的认识和管理问题。这一观点的提出从而开辟了植保研究和科学管理的新局面。

曾士迈认为,品种、药械等防治硬技术固然重要,但要想提高植保工作效益,不能仅仅依靠硬技术的改进。要以植保的问题分析、目标建立、监测、预测防治决策、效益评估等软技术为纵轴,横向综合各类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和协调各类防治硬技术,组成一个软硬结合、纵横一体的植保软科学体系,以利于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曾士迈不仅有创新的思想,还勇于实践。他和他的同事所进行的植保效益研究和提出的评估方法尚属中国国内首创。在他指导下的多方面研究工作,如损失估计、系统灾变预测、病害预测和防治决策专家系统等为许多同行借鉴。他所倡导和支持的“植物医院”已经成为中国植保服务体系的主要形式。1990年他和庞雄飞合编了《系统科学在植物保护研究上的应用》,1994年编著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植保系统工程导论》,初步建立了植保系统工程学科。这在国际上也是独具特色的。

个人影响/曾士迈

(图)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1959年,曾士迈开始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的研究)

曾士迈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对提高中国病害预测理论与技术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对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的研究

1959年,曾士迈开始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的研究。他从大范围调查发病情况入手,结合有关气象资料的分析,于1960年率先提出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和流行区系的观点,并参与计划、组织全国性协作研究,和国内同行一道基本查清中国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特点和规律,为制定该病的总体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2年,曾士迈发表论文《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规律的数理分析》,开创了定量流行学研究的先河,与国外研究基本同步。70年代又在国内率先将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方法引入流行学研究,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植物病害流行模拟模型(TXLX,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模拟模型,1981年)。近年又研制出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和品种—小种相互作用计算机模拟模型PANCRIN,属国内外首见。这一模型在第五届国际植物病理学会上报告并引起重视。此外,他和他的学生还陆续研制出稻、麦、蔬菜上多重病害的模拟模型,并逐步从单一病害发展为多种病害乃至病虫害的综合模型,以及从时间动态到空间动态,再到损失估计、品种药剂防治效果和防治决策模型。这些模型现已基本配套,与国外同类模型相比,在系统结构和实用性上都有独到之处。

二、开设研究生和本科生“植物病害流行学”课

1980年,曾士迈在国内率先开设研究生和本科生“植物病害流行学”课。1986年,他与杨演合作编著国内第一本《植物病害流行学》专著。该书阐述对植物病害的系统观、生态观和遗传观,既介绍了80年代国际植物病害流行学理论、方法,又融会着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和见解,曾被评为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1992年)。

曾士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生11名,进修教师和青年工作者80余名,他们均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骨干力量。他促成植物病理学会成立流行学专业委员会,多次参与组织了全国重要的病虫害预测、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病虫害超长期动态与预测学术讨论会,对提高中国病害预测理论与技术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个人荣誉/曾士迈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获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6年。

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1989年。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

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植病流行学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物生化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

人物评价/曾士迈

(图)曾士迈热心中国的农业教育事业曾士迈热心中国的农业教育事业

曾士迈热心中国的农业教育事业。无论是在大学课堂、培训班、学术讨论会上,还是在田头现场或书信交流中,也无论对方生熟远近,他都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和知识,希望对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能有所裨益。由于他喜好读书,数十年如一日,积石成塔,加上他深入实际,长于思索,学术功底深厚,所以讲课如行云流水,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同行敬重。

曾士迈教书育人,注意启发和言传身教。他从爱护实验材料、仪器,到节省纸张笔墨,要求都很严格。自己的教案、学生的论文,他都要反复修改,甚至10余次。1980年,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文章纠正了多年传抄施劳特(Shrdter)真菌生长温度当量公式的错误,并得到国外权威J.Kranz教授的信服。

曾士迈为人淡泊宁静,唯重信义,治学严谨、求实,能博众长,推陈出新,待人谦和,平易近人。在师生联欢会上,他常高唱“翻身道情”、“重整河山待后生”等歌曲或戏曲,抒发他丰富的情感。他执教40多年,已是桃李满天下。他的不少学生已成长为技术骨干。听过他的报告或与他交谈过的人,都感到受益匪浅。由于他对中国农业教育事业所做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1989年)。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曾士迈的夫人张树榛。这位小麦育种学家与曾士迈共同著书、译书,培养研究生。他们事业上志同道合,学术上是益友,生活上是佳侣,堪称楷模。

主要论著/曾士迈

(图)《植物保护》《植物保护》

1、曾士迈:《烟草病害综合防治》,《农业科学通讯》,1954(6):509

2、林传光,曾士迈合编:《植物免疫学》,农业出版社,1961

3、曾士迈:《小麦条锈病的大区流行规律和流行区系》,《植物保护》,1963(1):10-13

4、曾士迈:《植物的水平抗病性》,《天津农业科学》,1975

5、曾士迈等:《小麦条锈电算模拟研究初报:春季流行的一个简要模型》,《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1(7):1-12

6、曾士迈:《根据传播梯度模型预测传播距离的初步探讨》,《植物病理学报》,1985,15(2):59-102

7、曾士迈,杨演:《植物病害流行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8、曾士迈:《小麦条锈病远程传播的定量分析》,《植物病理学报》,1988,18 (4):219-223

9、洪传学,曾士迈:《植物病害管理战略决策的一个量化模型》,《植物病理学报》,1990,20(4):293-296

10、曾士迈,赵美琦,肖长林:《植保系统工程导论》,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