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时间贴现

什么是时间贴现

时间贴现是指个人对事件的价值量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的心理现象,它是行为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人们根据行为结果的价值抉择行为,对行为结果价值的认知会受到时间的影响。

时间贴现如果呈现两种选择:报酬较少但却能较早获得,报酬较多但却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人们往往表出冲动行为,选择尽快获得报酬,即不理智地选择快而少的报酬。也就是说人们偏好尽快获得报酬,事件的主观价值随着距它发生的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了。时间贴现引起研究者的兴趣主要是因为许多社会现象,比如吸烟,酗酒,吸食毒品,赌博等上瘾行为,上瘾者清楚地知晓这些行为的危害,但却以放弃长远利益(健康、美满的家庭、良好的社会关系)为代价,选择即时满足。

时间贴现心理机制

(1)现状

所以需要对隐藏于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加以探讨。目前对时间贴现现象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下列几种观点。有研究(Green&Myerson。1996)认为时间贴现与记忆有因果关系,延迟兑现报酬的时间相当于记忆保持的时间,延迟时间越长,记忆保持的时间也越长,就越可能发生遗忘,所以发生时间贴现现象。通过对个体在选择情景中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Kahneman和Tversky提出了前景理论,认为相同的选择项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出来,会影响人们的选择偏好。

另外,比较有影响的还有的观点,从而对时间贴现现象有影响。当要求个体在立即与延迟的报酬中进行选择时,采用不同的问题表述方式可以改变个体思考问题时的参考点,进而影响了主观价值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然而。

(2)不足

这些对时间贴现现象心理机制的探讨仅限于此:注意和记忆对时间贴现现象有影响,并未涉及更深层次的探讨。此外还有从对事件的认知出发的认知情感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与此相比,较多的研究讨论了时间贴现的特殊现象,比如稍后将要介绍的时间贴现现象与概率贴现现象的关系,延迟兑现与提前兑现时间贴现不对称现象。这可能是因为时间贴现现象貌似简单却隐含了复杂的心理机制,目前的研究积累还很薄弱;相反,借鉴其它相似的现象的研究成果,从个别的现象入手,探讨某种具体的时间贴现现象相对容易。而且,很多研究人员把对时间贴现现象的研究作为了解个体行为抉择理论和了解人类对时间的加工机制的一条捷径,更偏重于行为抉择理论的研究和对时间加工机制的研究,所以导致了时间贴现现象心理机制研究的薄弱。

时间贴现学术研究

(1)可加函数模型

非双曲线模型族,虽然双曲线模型族为刻画价值随时间流逝而下降的过程作出了贡献,但是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Read(2003)根据绝对延迟时间和相对延迟时间的比较,提出次可加函数模型。认为利用双曲线型函数来刻画时间贴现现象并不恰当,在利用它对实验数据进行曲线回归时,人为的设定了回归曲线的类型,丢失了某些重要信息;相反应该弱化回归曲线的具体形式,采用形式更灵活,适用范围更广的次可加函数来描述时间贴现现象。众所周知,硼究者们提出的类双曲线函数族几乎都是下凸函数,而下凸函数是次可加函数的一个子族,也就是说次可加函数

必须满足额外的条件才能成为下凸函数。所以次可加函数包含的范围较之下凸函数更宽泛。

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时,相对于利用次可加函数作为回归曲线,人为的采用下凸函数很可能丢失掉数据中的宝贵信息。Rubinstein(2003)分析了相关的实验证据,认为那些用来反对常数贴现率的实验数据同样可以用来拒绝双曲线贴现函数类,他进一步认为基于相似关系的三阶段决定程序就能恰当的解释时间贴现现象。人们在近期得到的价值和需要等待更长时间得到的价值之间作出选择时,常常对价值和延迟时间分别进行比较,力图找出两个价值、两个延迟时间内的相似性,然后利用这两种相似性进行决策。针对以往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孤立的比较两个发生在不同时间,具有不同价值的结果,提出结果序列偏好模型。将待选择的结果放在由个体行为带来的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结果之中来考虑,认为在由行为结果组成的框架中,个体往往更有耐心,能够等待更长的时间。

(2)反对观点

反对双曲线模型族的观点恰好反映了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时间贴现现象的尴尬。所有支持双曲线模型族的证据都来自不同被试、不同价值的实验数据,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时间贴现现象进行描述。虽然它们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具有统计显著性),然而,所有这些证据都忽视了:用数学模型来拟合实验数据只是在杂乱的实验数据中寻找规律的一种探索性方法,仅仅是对时间贴现现象的描述,只能说明时间贴现现象是这样,而不能说明时间贴现现象为什么是这样。这也是时间贴现的数学模型结论莫衷一是的原因。

时间贴现大脑机制

时间贴现脑机制研究,为了从根本上了解时间贴现问题的成因,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大脑神经机制上,力图弄清大脑皮质的哪些区域,怎样的神经活动引起了事件的主观价值变化。这些脑机制研究主要从对延迟时间长短和客观价值的量的认知两个方面讨论时间贴现问题。研究表明时间贴现涉及大脑的许多区域,主要有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脑岛),大脑皮质(额叶、顶叶、纹状体),小脑等。

动物被试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长度的延迟时间在不同的大脑区域内得以加工,即使在相同的脑区内它们激起的神经活动程度也不同,神经系统的活跃性随着延迟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学模型拟合实验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精确地展现了主观价值随时间降低的过程,在预测主观价值的走向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数学模型不能解释引起时间贴现现象的原因。目前尚需进一步弄清楚哪些主要的心理因素决定了时间贴现函数中参数的量值和时间贴现率。大量行为与认知研究表明面对事件延迟发生和事件发生概率不确定时,个体的行为既相似又有差异,虽然已有脑机制研究显示这两种贴现现象的心理加工机制可能不同,但是仍然缺乏理论解释。对延迟兑现与提前兑现时间贴现不对称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记忆机制和决策者动机的研究上。

时间贴现与概率贴现相互关系

时间贴现与概率贴现,在探讨时间贴现的原因时,研究者发现面对事件延迟发生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发生概率不确定时,人们表现出相似的行为:个人对事件的价值量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事件发生概率的减小而下降。面对抉择情景时,抉择者将延迟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概率都看作风险因子,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越小,个体面临的风险就越大。一方面,延迟意味着等待的时间越久,就越有可能发生某些事件阻止报酬的获得,得到报酬的可能性就越小。另一方面,在认知得到报酬的概率时,它被看作等待得到报酬的时间,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平均等待兑现报酬的时间就越长。因此,人们倾向于选择量较小的,但能较快得到或得到可能性较大的报酬,而不是选择量较大的,但需要延迟获得或获得的可能性较小的报酬。换句话说,延迟获得报酬的时间,使获得报酬的需要延迟得到满足,类似于实现许诺的概率,等待越久,兑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低。

贴现现象的数学模型研究也发现,随着延迟时间的增长或事件发生概率的增大,事件主观价值变化的速度都会放慢,时间贴现率和概率贴现率都会减小,而且时间贴现函数和概率贴现函数具有相似的形式,可以用类双曲线函数表示整理已有的研究认为许多神经系统同时参与了时间贴现和概率贴现情景中的行为抉择:伏隔核核心,伏隔核壳部,眶额皮质、杏仁基底外侧核、前扣带回皮质、中央前额(前边缘prelimbic/下边缘 infralimbie)皮质、脑岛、丘脑下核(subthalamic nucleus)和海马(hippocampus)等。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