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文化休克

什么是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首先提出的,他说:“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在跨文化管理学中,当人们到国外工作、留学或定居时,常常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现象被称为“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的理论

文化休克理论(或假设)指的是“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居住或体验的经历是一种不愉快的惊讶或震撼。这种惊讶或震撼部分是来源于新环境中一些未曾预料到的人或事,部分是由于新文化可能导致对旅居者原属的文化或其他文化的消极评价”。

文化休克的特点

当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时,开始会有一段时间的兴奋期。在这段时间,人们感到新鲜、刺激、有激情。但是,这段兴奋期过后,人们又会进入文化休克期。

文化休克经历的阶段

文化休克大体经历4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人是有文化差异的,明智的、成功的国际经理人应妥善地驾驭这些差异,使其成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跨越“文化休克”,不仅将对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同时还给失败的外派经理心理和家庭造成难以医治的创伤。

文化休克现象的原因

1.在异国文化中丧失了自己在本国文化环绕中原有的社会角色,造成情绪不稳定。

2.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长时期形成的母文化价值观与异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不和谐或相抵触,造成行为上无所适从。

3.异国文化中,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身处异乡的人难以适应。

文化休克的应对策略

针对第一种原因,即本国文化环境中原有角色的丧失,我们应当意识到,既然社会环境是个体无法一时改变的,那么就应该学会自我的文化调适。而这首先需要认识到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化转换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与焦虑,但这种压力与焦虑却是一种正常的社会适应性后果。当一个人遭遇“文化休克”,并可能因此而产生“恐外症”的时候,其不仅需要具有个人的自尊、真诚与信心,而且还需要保持健康的自我意象和重塑个人文化需求的良好愿望。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文化休克”的再度发生,也无法一时摆脱“恐外症”的出现,但至少可以减轻进入客家文化的适应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是再严重的“文化休克”现象和“恐外症”心理,也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文化体验和心理感受吧。

针对第二种原因,即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我们应当意识到,价值观方面的分歧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的,同时又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有些华人在美国生活几十年,在许多方面与美国白人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在价值观方面依然与美国自人存在很大分歧。所以,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或完全按照本地人的风俗习惯行事。一方面,我们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如果做的不地道,往往会闹出不少笑话: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合作。

针对引发文化休克的第三种原因,即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适,则是相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步适应。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交通的愈加便利,人们越来越发现,几乎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吃、穿、住、行了。

文化休克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它是从自我标准出发来批判异类文化时的一种文化偏见与心理偏差造成的。只要我们用一种平视的眼光来看待异文化.便会清楚地意识到,这不过是大海中水波荡漾时激出的浪花而已。一种文化既然能够千百年承传下去,就一定有其存在与承传的理由。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审视自我,认识他人,真正做到对异国文化的“奇”而不“惊”,这才是找到了文化休克的真正对策。

文化休克案例分析

案例一:浅谈留学生文化休克及在管理和教学中的对策

一、文化休克的表现

留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其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大致可人为地分为蜜月期、休克期、恢复期和适应期4期。

在刚到学校的时候,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烈的新鲜感,不管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新奇、兴奋,话很多,非常愿意结交新朋友,在一起谈学习、聊生活。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情绪是积极的,称之为蜜月期。

在此阶段,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变得不安、孤单,稍微出现一点挫折就开始抱怨,对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或对某门课程产生厌烦甚至憎恨感。此时,他们往往会特别怀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怀念使得与现实的差异进一步加深,厌倦感更加强烈,学生会变得敏感、孤僻,对学习没兴趣甚至厌学,喜欢一个人或来自同一邦的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团体,把自己和外界孤立开。在这个时期,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产生矛盾,处理问题方法简单,是产生问题的多发期。

再经过更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后,就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即恢复期。在恢复期,随着对新环境地不断适应,留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不断改变,逐渐熟悉了这里的语言、食物、风俗习惯,特别是与中国同学问交流增加后,发现自己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了,心里上的孤独、失落感逐渐减少,自信心逐渐增加,于是重新振作起来,对学习和生活又充满了热情。

再后来,通过反复不断地磨合,调整心态,进一步适应新环境,并接受了现在的学习生活状态后,就能很融洽地与周围的人和平相处。这时,学生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学生间出现问题的频率明显减少,这个时期就是适应期了。

当学生进入适应期之后,自己的交际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学习和生活也就步人了正轨。

二、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对策

1.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

在尊重留学生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同时,我校目前对留学生实行单独、统一的管理,配有专门的留学生公寓、留学生食堂,尽可能地提供舒适的生活服务设施,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由于宗教在这几个国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于留学生不同的宗教信仰,教师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予以重视。对学生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宗教活动应给予尊重。当学生需要外出进行礼拜等集体活动时,要向学生说明注意自身安全,外出和归来应向有关负责人报告。此外,在日常管理中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既得到了重视又不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

2.转变管理观念,探索管理方式

(1)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刚性管理注重硬性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制度是其核心。其优点是利于执行,便于考核,对保障和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制度的硬性规定容易导致管理者与学生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将学生置于被动的管理状态,而限制了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即让留学生自己进行对留学生的管理。它的优点在于能激发留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在留学生内部形成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但其缺乏像刚性管理那样的约束力,会使留学生与学校管理者之间产生代沟。我校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了留学生管理的相关文件,这些管理措施和管理本国学生相比既讲灵活性,同时更强调规范性。实践证明,通过留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能够减少留学生的排斥心理,尤其在解决留学生间的摩擦和冲突方面作用明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避免产生对留学生管理的特殊性,如何把握好管理的尺度,刚柔并济,值得进一步的摸索。

(2)变单一的程序管理为分层的目标管理

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目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个人自行解决

案例二:文化休克的经典案例

英国人Bach受世界第二大酒业公司联合道麦克集团公司委派,于1992年来到北京,开拓中国的市场,负责“八喜”冰激凌的全部业务。刚刚来到中国的Bach对一切都感到新鲜,什么都想看看,什么都愿尝试。但是,这种情形没有持续多久,Bach开始感到沮丧,因为这个东方国度太多的东西是他无法理解和无法接受的。他开始敌视这个国家,只交外国朋友,不吃中国菜,严重时曾想到回国——可是英国并没有更好的职位等着他。困惑中,他从北京大学请了中文老师,开始学习中文,接触中国人,结交中国朋友。渐渐地,Bach走出了困境。他拜访中国客户,过年给员工们发放“红包”,采取一些有益于企业管理的文化措施,甚至偶尔喝喝“二锅头”——因为在中国,喝酒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Bach成功地在中国工作了10年,回国后,又成功地转任罗杰斯公司总部。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