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出发点
撤点并校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不断的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办学体制上看,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的办学格局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一、村小布点分散,班额小,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近年,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增加学校仪器等配套设施。几所学校都得到一样的量。
二、村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质量令人堪忧。由于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小班额班级比例大,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分散配置,一人一班甚至一人一校的现象大有存在.加上目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历偏低和老龄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改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个教学点,一个教师,三个教学班,一个学期教师能完成教学任务就不错了,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谈及素质教育.
三、教育经费紧缺,软硬件设施差.虽然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给学校公用经费,但这些资金少效益难以发挥,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点多面广,其危房改造,校产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僧多粥少、资金分散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
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实行集中办学,寄宿式办学已成为突破农村基础教育瓶颈,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行之路。通过集中办学,中小学能基本满足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将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撤消合并,使农村学校初步实现规模办学。
政策现状
撤点并校目前,农村的“撤点并校”工作正在改变原先“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学校”的办学方式。据了解,仅在南平市延平区的174所村完小里,不足100人的村完小就有105所,占60%,其中不足50人的村完小46所,最少的一所村完小只有学生11人。不少教学点只有一名教师、几个学生。这种状况下,学习气氛不浓,办学效益极低,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大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福建省为例,从2001年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以“撤点并校”为主的布局调整,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农村教育投资效益。省里要求通过布局调整,乡镇中心小学逐步达到每个年级2个班以上,山区、人口分散地区完全小学要逐步形成规模,义务教育阶段现有的小学学校数调减10%左右;平原地区的初中要逐步达到校均800-1200人的规模,山区的初中要逐步达到校均800人以上的规模。
撤点并校建立的校舍虽然在统计数据上,政策的推行展现了效果,但在媒体的调研中,政策带了的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
从2001年至今,福建省级以上财政用于“撤点并校”的投入超过1亿元,撤并“麻雀校”及教学点近千个,大力度的撤并和集中办学使当地农村教育出现新亮点。但布局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某小学校长指出,小学生寄宿制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就医。孩子小,免疫力、抵抗力较弱,时有孩子半夜三更因病被送到医院,学校及生管老师压力较大。二是教师编制。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19.5,而农村则为1∶23,编制紧张还得从中抽人作生管老师;三是经费。寄宿生每人每学期交80元管理费,要开支水、电、设备、炊事员工资等,缺口较大,而学生家长也觉得负担较重,每月路费、伙食费等需40元左右;四是交通安全。目前村里都用小四轮接送孩子,有的一车要装20多人,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
一些学校在周边的“麻雀校”和教学点撤并后,学生数急剧增加,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根本无法实行寄宿制。学生每天要走很远的山路上下学,安全没有保障,不但家长有怨言,简陋的办学条件也影响到部分教师安心工作。此外,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生活无法自理,不能上寄宿学校,只能在所在村的教学点就学。一般这样一个教学点只有学生三五个,按照现行教师编制,一个老师就要负责六七个教学点的教学任务,这几乎不可能做到。
学生现状
撤点并校学校不断向城镇合并,不仅使小孩上学越来越难,还因城乡经济差距而产生“剪刀差”,这也让许多农村家长在经济上力不从心。
以广东为例:
“从江林中学转到江谷中学,上学费用一下翻了几倍。”四会市江谷镇小乐村村民吴世财,因无力承担飞涨的上学费用,两个孩子被迫先后辍学。因为家穷影响了孩子的前程,吴世财感到很愧疚,“我们村很多孩子都想读书,但付不起一星期六七十块的费用,要是江林中学还在就好了。”身边一位老人附和道。
去年一年,仅几十户人家的小乐村就有4个初中生放弃了学业,十五六岁就外出打工。
费用究竟增加了多少?
来自小乐村的中学生给我们算起了账:“打一桶热水,都要5毛钱”。上江谷中学,交通费每星期来回要10块钱(读江林中学是6块),伙食费一天10块(在江林中学一个星期才十几块),一个星期的总开支要60多块,是在江林中学的4倍,这还不包括每个学期的寄宿费120块。
如果有两个小孩在江谷中学读书,一个月便需要支出480块钱,这对以打柴为生的小乐村民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村民吴世强砍柴多的时候,一天能砍200多斤,算下来每月有600多元的收入,除去家用,根本不够小孩读书。“碰到下雨天就无法上山,有时砍多了林业站还会来罚款。”吴世强说。
一些学生被迫辍学,在大垌村摩托仔随意地用手一指,便能发现辍学孩子的身影。大垌村的王伙珍(化名)便是其中之一,2006年9月开学后,她在江谷中学呆了不到一个星期,便辍学打工,一度在酒店当“DJ公主”。
退休教师冼文初说,江林中学并入江谷中学后,已经有120名左右的学生辍学。
舆论争议
撤点并校2007年,就部分网友反映布局调整导致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教育部在回复中要求: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这被舆论解读为,国家在叫停“强行撤并”。
教育部承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销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调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难以保证;有的地方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生食宿条件较差,生活费用超出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增加了农民负担;有的地方对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处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等。
这些问题,造成了一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并校后一些同学上学难和辍学的情况,也引起了基层教育部门的重视。
解决途径
撤点并校教育部门在调研后强调,必须继续安排好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专项经费,特别要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与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切实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实行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特别要加强寄宿制小学的安全工作。同时提出要合理核定农村中小学校编制,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的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工作,引导教职工从城镇学校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学校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
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小学检查管理制度,从学校设施建设、生活条件(包括住宿、饮食、卫生等)、文化娱乐、教育质量及安全工作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各地对原来确实不具备撤并条件但已完成撤并工作的学校,要及时采取特殊倾斜政策加以扶持,促其尽快完善,全面做好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人事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专职生管老师编制,以保证有足够的师资对寄宿制小学进行规范化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协调帮助解决学生往返家校的交通车辆问题,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
针对有些地方不切合实际的撤并,有关人士呼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小学要在方便就近入学、不影响普及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撤点并校。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