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
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某一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本的投资项目,其他如消费则在经济增长中比例小。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就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靠物质资本投入来推动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粗放型”的增长;另一种是靠提高技术进步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集约型”的增长。“集约型”的增长是我们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选择。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过渡的过程中,资本量的积累并非如亚当·斯密们所认为的,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驱动力,资本效率的提高才是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资本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增殖,资本总是由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并促使劳动力与生产条件达到最优结合,资本的配置及运行达到最优,以求降低交易成本和资本经营风险,实现资本增殖的最大化。
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不足
从经济增长特征来看,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以物质资本投人来推动的经济增长,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投资拉动的高增长,使中国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采的宏观成本居世界前列,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被严重低估,”科技进步的成分相对偏低。在当前“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经济增长方式有必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有必要从内涵上进行新的界定。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要素投人方式应由资本投入为主向资本、劳动、技术进步投入为主转变;需求拉动方式应由投资净出口为主向投资——消费——净出口拉动转变;投人产出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即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
国际经验表明,用大量投资支撑的增长,很容易造成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从微观角度看,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往往带来相关产品的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而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又会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社会就业压力;从宏观角度看,粗放型的高增长方式因其对能源的大量需求,往往产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伴随对不可再生资源耗费过度的现象。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靠的是大量资本投入、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过量消耗资源与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问题突出表现在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较为严重,产业增长仍以消耗资源和能源为主。据统计,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为32%左右,比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低1O以上,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尤其在第二产业内部,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0,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30,万元GDP的耗水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5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另外,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1996年以后煤炭产量从14亿吨减少到2000年的1O亿吨,到2003年随着建设投资热的兴起,煤炭产量又跃升至15亿吨,对一些产煤重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国内人均资源少,人均耕地、人均淡水资源和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占有量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国际上许多重要资源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垄断,资源产品的进口要受到运输能力等多方面制约,粗放型增长面临极大的资源压力和不确定性。
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
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以投资为驱动力的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资本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对立,如资本效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以及资本效率与人的和谐发展的矛盾等。
(一)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
“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以投资驱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这种排斥在第一产业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