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有密切关系,又有所区别。技术的创新可能带来但未必带来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术的创新。一般来说,运用同样的技术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生产同样的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产品创新侧重于商业和设计行为,具有成果的特征,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现;技术创新具有过程的特征,往往表现得更加内在。产品创新可能包含技术创新的成分,还可能包含商业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成分。技术创新可能并不带来产品的改变,而仅仅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优化作业过程从而减少资源消费、能源消耗、人工耗费或者提高作业速度。另一方面,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以带来全新的产品,技术研发往往对应于产品或者着眼于产品创新;而新的产品构想,往往需要新的技术才能实现。
创新作为经济学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
1)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
3)开拓新市场;
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
熊彼特之后,经济学家在发展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把创新区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人类通过新技术改善经济福利的商业行为。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次商品化。
熊彼特特别强调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他把企业家定定义为具有创新才能的人。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人格化,没有企业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把科学家的发展创造成果引入经济活动中,一般情况下,创新可以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使实行创新的厂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引诱会促使其他企业纷纷模仿,创新及模仿浪潮必然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也就是说,熊彼特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转换媒介,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和发展联系了起来。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急需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双螺旋结构的互动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打造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
技术创新的相近概念
1)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而技术创新是“生产函数的移动”,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目前在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
2)技术创新也不同于研究开发。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把研究开发定义为:“研究和实验开发是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库,并利用这一知识进行新的发明。”研究开发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投入,创新成功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基础。
3)技术创新与模仿、扩散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模仿是指企业仿制生产创新者的产品。模仿是创新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模仿不只是简单地仿制,它包含着渐进的创新、对原设计的不断改进。如录相机是美国公司的创新,但日本通过模仿掌握这项技术后,对产品进行了改进,使录相机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扩散是指创新的成果被其他企业通过合法手段采用的过程。创新的潜在效应一般通过扩散逐渐得以发挥。正是因为模仿、扩散,创新才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
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
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莫尔顿·卡曼和南赛·施瓦茨的研究,决定技术创新的因素有三个:
1、竞争程度
竞争引起技术创新的必要性。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技术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好处,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每个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击败对手,保存和发展自己,获得更大的超额利润。
2、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的大小从两方面影响技术创新的能力,因为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承担一定的风险。规模越大,这种能力越强。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大小影响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它在技术上的创新所开辟的市场也就越大。
3、垄断力量
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垄断程度越高,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就越强,别的企业难以进入该行业,也就无法模仿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垄断厂商技术创新得到的超额利润就越能持久。他们认为,“中等程度的竞争”即垄断竞争下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在这种市场结构中,技术创新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企业由于预计能获得垄断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二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企业由于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主要以企业活动为基础,企业的创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动力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争取市场,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要扩大市场,就必须在成本、产品质量、价格上占优势,这就迫使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也需要有良好的宏观环境。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获取高额利润,只有当对经济前景有乐观的预期时,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这就要求宏观经济能稳定增长。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就是稳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后盾,否则,技术创新的风险使一些企业难以承受。国家还应从财政、信贷、公共投资等方面保证技术创新的资金供应。
技术创新的极端观点
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1、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
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
这是对技术本身重要性的强调的观点,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观点把握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技术的开发。在实践中,这一观点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集体企业,对技术开发已有太久的隔离。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无需技术的开发就能生存甚至“发展”,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这一现象至今犹存。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的“香甜”仍让这些国有、集体企业回味,这些企业的运作、管理等方面仍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对过去的依恋与固执。对技术开发的强调,有可能使这些企业重视技术的开发,重视技术开发机构,主动或被动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从政府的行为看,政府也会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某种程度的发展空间,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开发方面的服务。同时,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对企业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技术开发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更多的关注。当然,对知识积累和技术开发人才的重视也是该观点中的应有之意。毕竟,技术的开发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技术人才为条件。
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也是显然的。对这一方面的思考,同样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这一观点理论上的危害是将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技术开发——当作技术创新。这一观点指导下的实践会出现诸多的严重后果。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技术开发发生怀疑。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市场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如今同样存在于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成果难以转化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观点的危害性。这一种认识的泛滥,无疑会强化只考虑技术开发本身的可行性的技术开发模式的继续存在,阻碍技术开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步伐。
2、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
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技术的利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理论范式的突破——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这一突破,对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促进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技术开发成果限于文章、样品的尴尬局面也将被打破,经济的增长具有了更可靠的技术保证。
然而,正是这一观点的成功之处,带来了它的明显的不足。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经济行为,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失,而且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取向。从理论角度而言,只强调经济行为,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这将导致企业有可能作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技术选择,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更多更大的风险。从全社会来讲,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将使技术的开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技术的利用也就失去源泉,成为无本之木。在纯粹的市场导向下,对技术进行利用的结果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背离。这一种观点尽管相对于上种观点而言,有了更多的可取之处,但仍然不能成为理想的选择。只有充分融合上述两种观点,才可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技术创新的过程
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认识和划分,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看法,既然技术创新是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第一次商业运用,那么技术创新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从新的产品或工艺创意到真正商业化的过程。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可以把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以下六阶段。
1.创意思想的形成阶段
创意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创新思想的来源和创新思想形成环境两个方面。创意思想可能来自科学家或从事某项技术活动的工程师的推测或发现,也可能来自市场营销人员或用户对环境或市场需要或机会的感受,但是这些创意要变成创新还需要很长时间。人造纤维从创意到创新大约用了200年,计算机是100年,而航天飞机更长。创新思想的形成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等。
2.研究开发阶段
研究开发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新技术,一般由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组成。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目的是很实际的,那就是开发可以或可能实现实际应用的新技术,即根据本企业的技术、经济和市场需要,敏感地捕捉各种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探索应用的可能性,并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研制出可供利用的新产品和新工艺是研究开发的基本内容。研究开发阶段是根据技术、商业、组织等方面的可能条件对创新构思阶段的计划进行检查和修正。有些企业也可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购买技术或专利,从而跳过这个阶段。
3.中试阶段
中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从技术开发到试生产的全部技术问题,以满足生产需要。小型试验在不同规模上考验技术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可行性,解决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技术和工艺问题,是技术创新过程不可缺少的阶段。
4.批量生产阶段
按商业化规模要求把中试阶段的成果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产生出新产品或新工艺,并解决大量的生产组织管理和技术工艺问题。
5.市场营销阶段
技术创新成果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市场的接受程度。本阶段的任务是实现新技术所形成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包括试销和正式营销两个阶段。试销具有探索性质,探索市场的可能接受程度,进一步考验其技术的完善程度,并反馈到以上各个阶段,予以不断改进与完善。市场营销阶段实现了技术创新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完成技术创新过程中质的飞跃。
6.创新技术扩散阶段
即创新技术被赋予新的用途,进入新的市场。如雷达设备用于机动车测速,微波技术用于微波炉的制造。
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各阶段的划分不一定十分明确,各个阶段的创新活动也不仅仅是按线性序列递进的,有时存在着过程的多重循环与反馈以及多种活动的交叉和并行。下一阶段的问题会反馈到上一阶段以求解决,上一阶段的活动也会从下一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中得到推动、深入和发展。各阶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和促进,形成技术创新的统一过程。
技术创新的案例
案例一:格力电器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从一个当初年产不到2万台的毫不知名的空调小厂,一跃成为今天拥有珠海、重庆、合肥、巴西四大生产基地、员工超过4万人、家用空调年产能力2500万台、商用空调年产值50亿元的知名跨国企业。2007年,格力电器实现销售收入380.41亿元,净利润12.70亿元。1995年至今,格力空调连续13年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均居中国空调行业第一。2005年至今,家用空调产销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
(一)企业背景
公司自1991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专业化”的核心发展战略,以“创新”精神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以“诚信务实”的经营理念赢取市场和回报社会,使企业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家电市场中连续多年稳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格力空调奠定了国内空调市场的领跑者地位,格力品牌深入人心,并以“精品空调,格力创造”和“买品质,选格力”著称国内空调市场,在广大消费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先后多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海关总署“进出口企业红名单”、B.I.D“WQC国际之星金奖”、B.I.I)“杰出成就和商业声誉国际质量最高奖”等知名荣誉。2005年以来,格力电器连续三年被授予中国“节能贡献奖”称号,是空调品牌云集的广东省内唯一连续三年获得这一称号的空调企业。2006年3月,格力被巴西民意调查局授予“巴西人最满意品牌”称号。2006年9月,格力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世界名牌”称号,成为中国空调行业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世界名牌。2006年11月,格力电器获得了中国质量领域的顶级荣誉“全国质量奖”;同月,格力电器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出口免检”证书,从而成为中国空调行业首家获得出口免检的企业。2007年1月,格力品牌被国家商务部授予“最具竞争力品牌”。2007年7月,格力电器被国家人事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授予“全国质量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家电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为提升格力空调在国际舞台上的综合竞争力和维护“格力”品牌的形象,2004年9月,格力电器成功收购了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工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新元电子有限公司和珠海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四家企业。2006年3月,格力电器再次成功收购珠海凯邦电机有限公司,开始整合上游资源,完善空调产业链,充实营销网络,为企业进一步做精、做强、做大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价格竞争日趋激烈的家电行业,格力电器得以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杀手锏”就在于:企业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培育E{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至今已开发出包括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在内的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取得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打破了美日制冷巨头的技术垄断,在国际制冷行业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
格力电器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核心竞争力,本质上说是企业独特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它对企业的作用在于动态地整合资源的能力,提供和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竞争优势的根,而且也是企业竞争之源,用核心竞争力可以有效地说明企业战略形成的竞争力。
在这种思想框架中,企业的竞争优势分为三个层次:基层是核心竞争力;中层是核心产品;外层是最终产品和服务。从这方面来看,可以把企业竞争力看做是三种层次竞争优势的总和。格力的领导和员工较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在1992年,格力电器公司创建的时候,只有一条落后了十年的空调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不足2万台。在此情况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闯出一片天地,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使公司在设计、工艺、生产、质量上赶上甚至超过同行业中的知名品牌。以技术创新为起点,从而形成后来者居上的竞争优势。基于这种认识,格力电器就制定了“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即通过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使企业能比别人抢先一步生产出新颖的产品,抢先占领市场,因为格力人深信: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不挣钱的行业,只有不挣钱的企业。
首先,格力电器每年拿出3000万~5000万元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上,每年都有产品投放市场。公司创建六年,开发出六大系列130多种空调新产品,拥有68项专利,其总经理个人发明就占到1/30。格力率先推出并一度热销的“小霸王”电扇、“空调王”和“冷静王”空调,一年后市场才出现类似的产品。技术创新使格力成为空调领域的工业巨人。
其次,格力电器有精确的定位,走专业化的技术创新之路。格力公司经过精心考察,确定了走专业化的技术创新之路,即专攻家用空调,不涉足其他领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专攻一业,从而大大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从小批量转为大批量的过程加快,安装、维修、服务也周到快捷,使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正是这种专业化的技术创新策略,使格力每年都有新产品推向市场。
再次,以客户为导向,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就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格力电器始终将“以客户为导向”贯穿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据此开发新产品。1992年,在空调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格力人就开始研制节能的分体机——“空调王”。其产品创新目标就是生产世界上制冷效果最好的空调器,能效比要超过3.3,而国家规定的能效比是2.8。经过艰苦努力,“空调王”研制成功了,投放市场后,立即引起轰动,非常畅销。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生产出能效高、噪音低,更冷、更静、更省电的空调,1996年11月,格力在竞争激烈的空调市场推出了“更冷、更静、更省电”的分体空调——“冷静王”。这种产品能效比高达3.35,而噪声仅34.2分贝,两项关键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投放市场后,“冷静王”一直供不应求,还打进国际市场,它在欧洲市场的销售价格与日本产品持平,一改过去中国电器销售价低、难上大商场的局面,为中国民族工业争了一口气。后来,根据中国大城市住房特点,格力又开发出被消费者誉为“家庭中央空调”的家用灯箱柜机。这种空调小巧玲珑,噪音极低.一台就能满足三室一厅的制冷需要。一些商家需要大功率的空调,却没有更多的地方摆设。格力电器又专门开发出三匹壁挂机,进而又推出分体吊顶式空调和四面出风的分体式天井空调,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三)启示
持续的技术创新提高了格力电器的品牌形象,增强了企业的生命力,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格力电器在市场中,面对同样的市场,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生产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之所以会不断上升,公司效益之所以会逐年增加,主要是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可以让产品的技术升级,产量增加,成本降低。这样企业的产品可以迎合现代社会消费群体对产品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保持或提高产品的销售量,企业也因此能够得到巨大的利润。如此下去,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才可以立足于市场的竞争行列中,保持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