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扩大外需
扩大外需,顾名思义就是扩大外部地区和国家的市场的需求。
扩大外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从总需求角度,构成经济增长的四大因素分别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前三项加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内总需求或曰内需,净出口即为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差,其中出口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需,也就是总需求中的出口需求部分,表现为一国商品向国外出口的部分。
当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时候,外需增加也即出口增加,对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任何一个时期来说都是成立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意义却不尽相同。
美国的发展经验表明,进出口贸易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从1870年至1914年,除了个别年分外,美国进出口持续增长,其制成品出口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也是持续提高,最高的年份在1900年达到15%,在20世纪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基本上维持在13%左右。可以说,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如果说在传统的产业间和产业内以“产品”为界限的分工和贸易形式下,外需主要是通过跨国交易而实现商品价值,进而刺激产出扩大和经济增长的话,那么在以要素流动和产品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分工情况下,外需则成为“全球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为完成最终产品的生产之前,会要求中间产品进行多次跨国流动,且最终产品是面向全球的需求。
外需是一国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必然表现。如果忽视“外需”,实际上就是轻视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全球资源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性,就是放弃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
内需和外校的差异
外需和内需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以国家为界限,国内的需求即内需,国外的需求即外需。老的制造业国家现今大都把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扩大外需上,原先以消费为主的一些发达经济体把解决就业、拉动经济复苏的着眼点也放在如何扩大出口上。但扩大内需是中国长期的战略决策。如何让广大消费者能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产品,在国内同样乐购易购,这是中国内需市场必须正视的一个话题。
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关系
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并不矛盾,二者之间具有协同拉动的作用。在受到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时,采取扩大内需的手段来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改变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大方向,转向“内需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忽视了“外需”的重要性。
不能因此将扩大内需与发展出口对立起来,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两者都并非是对立关系,而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仅仅停留在产出扩大的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由此而引发的中间产品流动和要素流动带来了更强的知识、技术、观念等溢出效应,并且加强了产业间的关联性、强化了竞争效应、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进和效率提升,推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内需”的增长同时对“外需”也有促进作用。如瑞典经济学家林德的偏好相似论认为,潜在出口是由国内需求决定的,更准确地说,使一种产品成为潜在出口产品的必要条件是该产品必须是国内消费品或投资品(资本品),即产品存在国内需求,这种国内需求通常被企业家称为国内市场支持。理由有三:第一,企业家得到的有限信息将阻止他们察觉本地现在不消费的那种物品潜在的需求;第二,即使企业家准确地预见到国外对一定质量的产品的潜在需求,但是由于不熟悉这种需求,也将妨碍企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第三,即使生产出了基本合适的产品,但由于远离市场,使得企业为了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而不断调整产品质量的工作变得很困难,并且代价太大。所以,出口总是以国内需求作为基础的。
扩大内需的同时稳定外需
内需和外需的失衡,内需的不足,外需的波动萎缩,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长期性战略问题。中国的情形是,一边在努力扩大内需,一边是国人去国外大幅采购。如何解决好国内市场对消费力的容纳问题,让广大消费者能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产品,将去国外的消费能力留在国内,有效的扩大内需市场。而不是将中国本来的内需市场扭曲成扩大外需形式下的消费。
应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方针,坚定不移地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快形成“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