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成熟度
企业战略成熟度反映了企业战略意识及战略行为有效性的程度,体现了企业的持续性市场竞争能力。
战略成熟度差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制定战略时相对草率,不愿花足够的资源去完成这件重要却相对不紧急的工作,如一个投入上亿的新项目,居然舍不得多花几十万调研费、百万的咨询费。这方面投入不足已经成了很多企业的通病。其实,真正一流的企业一定借外力来制定战略。因为企业自身的视野缺乏高度,仅凭以往的经验体系无法制定更高的战略,更不用说在专业深度、工具模型使用和数据掌握上都与外脑差距较大。此外,企业还要用好外脑第三方公正的价值,在外脑的引领下一起制定企业战略,将企业的经验值与外脑的专业度有效嫁接,才能做出一流的战略。
战略成熟度差的另一种表现则为缺乏战略的意志力和耐力,当企业按照原定战略走了几步没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马上否定原定战略,变更战略路线或者否定原来的战略。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东一榔头西一锤,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正确的解决方法是,只要没经过足够的战略执行检讨,没有足够的理由认定原来的战略存在颠覆性的错误情况下,战略不应该随意放弃——战略目标和战略路线图是不能修正的。这并不代表企业必须要一条道走到黑,企业可以在战略的节奏和战略推进的战术上进行调整。
提高战略成熟度的措施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培育战略洞察力、战略适应力、战略创造力和战略效率来提高自己的战略成熟程度。
1.培育战略洞察力
战略洞察力是企业把握整体方向,因而使自身活动与未来趋势一致的能力。培养战略洞察力的主要措施包括:(1)形成战略思维能力,及时认识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性质的变化;认识潜在消费者的要求,致力于确认、培育、发展、调整自身核心能力和所在价值系统的优势,并能形成企业内外部对此的共识;(2)培育核心业务,使其不但具有自身持续发展的前景,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核心优势。这里的核心优势不仅指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而且还包括企业所在价值系统的合作优势;(3)根据战略定位选择恰当的时机,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式调整业务组合,调整所在价值系统,使企业自身及所在价值系统的价值最大。
2.提高战略适应力
洞察力的本质就是适应性调整,要求组织要素具有对战略的适应性。提高战略适应力的措施包括:(1)从适应力自身看,从正确性、时间性和协同性三个方面培育战略适应力,即在有利的时机调动内外部资源,进行组织变革,使组织要素适应战略定位和竞争方式,同时通过组织协同来提高适应的效率。(2)从适应的内容看,促进组织结构、资源和流程等组织要素对战略的适应性。习惯上,企业较多地注意组织结构对战略的适应,相对忽视了资源适应的作用。特别需要以组织最关键的资源——人力资源作为考察出发点,研究组织对战略的适应。同样,组织活动的流程形式也需要与战略相适应,特别是决策流程和战略实施流程直接影响到战略是否能够得以成立和实现,影响到战略的效果。(3)从适应的持久性看,只有在核心能力及核心优势在适应性上占有主导地位时,才会形成持久的适应性。在适应性上成功企业与不成功企业的差别表现在适应性是否以核心能力及核心优势为主导。成功企业的组织适应性建立在核心能力基础之上,因而能形成市场核心优势,并进而成为未来核心能力的新来源,取得持续成功。在持久适应力上不成功的企业,其适应性没有建立在核心能力基础上,因此很难使一次的适应性活动成为企业未来新的核心能力。可以将核心能力乘数(某一核心能力成为企业若干业务获得成功的关键来源,这些由此获得成功的业务的数量就是核心能力的乘数)及价值系统核心优势乘数(价值系统形成的核心优势使有关企业获得成功)作为判断企业适应性持久程度的标准。
3.开发战略创新力
战略洞察力和适应力都依赖于创新力。企业根本的战略创新力来自于对核心能力及应用的创新,来自于根据未来消费者的要求创造新经营模式的过程,来自于以创新的方式构成未来价值系统,形成新的核心优势的过程。而现有企业目前的价值标准和流程很难对创新提供支持。例如,绝大部分企业倾向于将资源投入于完善现有产品和流程上,以更好地满足现有的核心消费群,但这种微调式创新不足以帮助企业适应变化。这是因为不但现有消费者的要求实质上已经发生根本改变,而且潜在的消费者或非消费者在逐渐成为现实消费者,他们对需求的定义和对达到需求的要求基本上是无法以现有组织要素加以满足的。
组织各类要素的灵活性相差悬殊,物质资源的灵活性较强,人力资源和流程由于涉及到价值标准而灵活性较低,价值标准则由于受到文化制约,其灵活性更差。而且,各类创新的不同视角也会影响到创新的整体效果。因此,对企业某一方面进行的分割式创新很难在突变的环境下取得成功,企业需要的是全面创新。要开发全面创新力,企业需要做到:(1)战略创新要与核心能力和核心优势的要求相匹配,即创新能支持企业的核心能力和企业所处价值系统的核心优势。(2)战略创新与组织要素的匹配,即创新能得到组织资源、流程、价值标准等方面的支持。(3)实现创新的组合。创新的组合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反映了创新方法的组合,单一的创新方法比较容易被模仿,因而缺乏价值系统共享的价值,若干创新方法的组合就较难被模仿,更容易形成价值系统战略乘数。其二反映了创新层次的组合,单一企业的创新在影响力和效用上要次于被容纳于产业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同时,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也较大。(4)实现创新的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的一致。修补现有状态的创新,只要与未来趋势比较接近,或是与现有活动的衰退趋势比较接近,就很容易获得资源和流程的支持,也容易取得短期效果。但这类创新在多数情况下会恶化企业的战略适应性,使企业的组织要素更进一步滞留在目前状态。所以,全面创新需要与适应未来趋势的程度为基点,使每一期短期效果都能增加长期价值。
4.提高战略效率
战略效率决定了以上3维要素的强度,决定了企业战略成熟度的程度,也决定了企业所处价值系统的成熟程度。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战略效率:(1)企业活动的正确性是最大的效率,因此,有效率的企业对组织要素的安排及调整要符合战略要求;(2)通过阶段性调整实现组织要素的相互匹配;(3)提高企业核心能力转变为竞争优势的效率,提高企业核心专长被价值系统共享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