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心理经济学

心理经济学概述

心理经济学又称经济心理学(Economics Psychological)。研究人们对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和经济机制的心理反映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心理经济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逐步形成的。早期泰罗曾对劳动心理作过研究。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70年代才正式建立的。

主要著作:有美国学者乔治·坎特纳的《心理经济学》(1975)等。

心理经济学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有:

经济学分支学科
部门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保险学
不确定性经济学
保险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财政学
产权经济学
畜牧业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供应链物流学
第三方物流学
灯塔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服务经济学
非生产领域经济学
分销物流学
风险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
房地产经济学
非稀缺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规模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
公司金融学
工程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
工业经济学
国土经济学
国防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
国际统计学
过剩经济学
国际金融学
公共管理学
宏观经济学
海洋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后勤学
混沌经济学
护理经济学
宏观信息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结构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经营经济学
经济动力学
公共财政学
计划经济学
经济预测学
基本建设经济学
激进派经济学
金融学
金融工程学
实验金融学
金融市场学
经济控制论
价格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
建筑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
经济伦理学
近代统计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社会学
家庭经济学
军事经济学
经济政策学
家政经济学
科学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空间经济计量学
快乐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开发经济学
会计公共关系学
理论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务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劳权经济学
马歇尔经济学
民生经济学
民族经济学
描述统计学
农村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农业生产经济学
新经济地理学
品牌生态学
品牌经济学
品牌学
区域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
企业物流学
企业经济学
契约经济学
歧视经济学
气象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人事管理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
神经元经济学
商品运输学
商业经济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
生物经济学
商品学
数理统计学
水利经济学
商业地理学
投入产出经济学
推断统计学
统计学
土地经济学
图书馆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
物流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技术学
物流会计学
物流经济学
维基经济学
物资经济学
污染经济学
微观信息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
心理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现代物流学
宪政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现代金融学
心理统计学
新货币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信息系统经济学
运输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邮电通信经济学
渔业经济学
药物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电子商务物流学
资源经济学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战争经济学
知识产品经济学
转轨经济学
综观经济学
自然资源经济学
质量经济学
自然灾害经济学
知识经济学

1、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般心理特征;

2、劳动者的心理状态与劳动生产率的相互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3、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的社会心理行为;

4、符合劳动者心理特点的经营管理措施和方法;

5、不同年龄、性别、职务所表现的特殊心理现象;

6、人们对经济发展状况、产品供求状况、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与消费情况的心理反映等。

中国心理经济学与国外心理经济学的差异

中国心理经济学与国外心理经济学,以其研究对象的共同性而相互联系和补充,又以其所关注具体问题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有所区别。

之所以将心理经济学作“中国”与“国外”的区分,除因中国心理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晚于国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指向是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心理问题。

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教授因对心理经济学的贡献,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心理经济学也由此得到社会的关注。

中国心理经济学与国外心理经济学,以其研究对象的共同性而相互联系和补充,又以其所关注具体问题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有所区别。

共 性

逻辑起点相同

中外心理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都是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人的心理因素和主观因素——心理变量。在理论上,心理变量贯穿整个经 济心理学研究的始终,并以中心地位紧密联系着学科研究的大部分课题,也涵盖了该学科应该涉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实践上,心理变量在所有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中都留下了足迹,不仅发挥着特定作用,而且成为实际研究工作的起点。

理论背景相同

当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思潮强烈冲击经典经济学赖以建立的“理性经济人”和最大化利益原则之时,开始有一批国内外的心理经济学家站 在一个新的视角,关注心理变量在经济运行中的影响。他们发现,人的行为会不断受无意识、不合逻辑的因素的影响而经常性地犯错误。卡尼曼进而开创的“简捷启 发式”也使得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所隐含的“无限理性观”大为逊色。

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相同

作为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学科,中国心理经济学和国外心理经济学目前均未建立起完善的学科体系,对于一些方向性的基本 理论也未达成共识。但是,它们都有了基本一致的理论框架。其中,理论部分都涉及“学科性质”、“学科指导思想方法”、“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学科概 念、理论和体系”、“经济行为模型”等方面和历史经验研究;应用部分都涉及“经济热点问题的研究”、“经济行为的实证性分析”、“经济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 律认识”等方面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共同面对方法论的挑战

长期以来,经济学是排斥和忽略经济主体的主观变量的,心理学又只承认控制条件下的观察,任何理论主张都必须接受实验的 检验,并按照实验数据去否定或修正理论。无论是中国的心理经济学,还是国外的心理经济学,似乎都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在运用数理统计、建立数学模型和心理学实验之间找到自己的研究依据?

差 异

之所以将心理经济学作“中国”与“国外”的区分,除因中国心理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晚于国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指向是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心理问题。这就使中国心理经济学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起源背景与发展宗旨的差异

国外心理经济学兴起于传统经济学的困境,特别是对基本理论的质疑。从建立之初,其学科研究更多地指向理论,其发展 宗旨是为了适应心理经济学学科本身的需要。而中国心理经济学的研究,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对国内经济生活中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关于物价改革所引发的抢购风潮及其通货膨胀成因的阐释,为中国心理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最初的研究成果。因而,中国心理经济学的发展宗旨是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并且主要是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

研究主体的差异

研究主体的文化底蕴、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研究兴趣的差异,都会给学科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心理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人物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具有经济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双重学术角色的GeorgeKa-tona,他的《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一书被誉为“心理经济学的开山经典”。国外 心理经济学的研究主体主要分布在西欧和北美地区,比较有影响的有凡纳伊、迪西特、塔尔德、艾尔、阿尔布、麦克法德恩等人。其中,70%为经济学家,20% 为心理学家,10%为心理经济学家。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