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徐仁
清华大学
1910年8月22日 生于安徽芜湖。
1929年 考入清华大学,在生物学系学习。
1933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1933-1939年 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助教。
1939-1944年 任云南大学生物学系讲师和副教授。
1944-1946年 任印度勒克瑙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1946-1948年 任北京大学副教授。
1948-1952年 任印度古植物学研究所教授。
徐仁
1952-1954年 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4-1962年 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孢粉学实验室主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孢粉学和古植物学研究室主任,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
1959年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创建古植物学研究室,任研究室主任。
1962-1992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79年 当选为中国孢粉学会理事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
1992年11月18日 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生平/徐仁
相关书籍
徐仁,字本仁。1910年8月22日生于安徽芜湖。祖父徐性初是清朝拔贡,父亲徐晋早年就读于北京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后在北京中国银行任职。徐仁幼年随祖父生活在济南。1918年随父亲到北京。1923年返回安徽,就读于芜湖一所教会中学。1925年,父亲去世,家中境况不佳,依靠伯父和亲友资助维持生活。1929年,徐仁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植物学家张景钺的影响下,他接受当时生物学系系主任陈祯建议,到生物学系学习,主修植物学。1933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徐仁受聘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助教。1939年转到云南大学生物学系,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1944年,西南联合大学开设古植物学课程,经张景钺举荐,徐仁决定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古植物学。时值第二次世界大件期间,交通中断,未能成行。此时,印度勒克瑙大学研究院古植物学家B.萨尼(Sahni)教授邀请徐仁到勒克瑙大学任客座教授。
1944年春,徐仁开始在勒克瑙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他研究了中国云南泥盆纪植物,对克什米尔地区地质和地层进行了考察,他还研究了克锐阿峡谷紫色砂岩中的微体化石。徐仁对微体古植物的成功研究使他成为国际上微体化石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46年勒克瑙大学授予徐仁哲学博士学位,并向他颁发了金质奖章,表彰他在古植物学研究方面的贡献。1946年徐仁回国,他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和地质学系任副教授,讲授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和古植物学。
1948年,应萨尼的邀请,徐仁再次赴印度,在萨尼领导的世界上唯一的古植物学研究所开展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徐仁访问了瑞典和英国,与世界著名的古植物学家T.哈勒(Halle)和T.M.哈里斯(Harris)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古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大量收集文献和资料。1949年,萨尼逝世后,徐仁担任萨尼古植物学研究所副教授兼代所长,并主持了《古植物学家》(《Palaeobotanist》)创刊、编辑和发行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徐仁得知后,欢欣鼓舞,积极准备回国投入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和国家建设。但是,萨尼夫人鉴于徐仁的学术成就、为人处世和管理能力,千方百计地挽留他留在印度,并举荐他担任萨尼古植物学研究所的所长,甚至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也希望徐仁留在印度。1951年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印度。代表团带着周恩来总理、中国科学院李四光副院长和竺可桢副院长的委托,积极争取在印度的徐仁等科学家早日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同年夏,徐仁义无返顾,携带家眷回国。印度方面一再致函给中国科学院,希望徐仁能够重返印度,竺副院长回信予以辞谢。
1952年徐仁回国后,在南京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1954年调到北京,先后任地质部地矿司孢粉学实验室主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孢粉学和古植物学研究室主任,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等。1959年,徐仁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创建古植物学研究室,并担任研究室主任。1962年正式调到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演化、系统发育和植物区系的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
徐仁早年研究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进而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化石植物,成就卓著,在中国外植物学界、古生物学界和地质学界享有很高声誉。他担任过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主任、中国孢粉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名誉理事长。在国际上,他一直是印度古植物学会会员和名誉会员。1981年被选为第13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副主席,先后访问过英国、瑞典、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家,中国外合作者和朋友比比皆是。几十年来,徐仁研究植物学、古植物学、孢粉学、第四纪地质学及其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在中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合作专著6本。这些论著对植物学和古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创先河/徐仁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
古孢粉学的研究不仅可以解决没有保存生物大化石的所谓哑地层的时代对比问题,而且是调查石油和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开展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的关键手段之一。
徐仁是中国古孢粉学的创建人。20世纪50年代回国后,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创建了三个孢粉学实验室。亲自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古孢粉学研究者,基本满足了建国初期蓬勃发展的地质学研究的需要。这些学者已经成为中国孢粉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核心骨干,以及相关领域,如石油等勘探和开发的关键技术人员。这三个孢粉学实验室在中国孢粉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1958年,徐仁的《根据孢粉组合推断湖南汝城文明司红色岩系的地质时代》一文,是中国首次依据孢粉学研究的资料确定地层时代。20世纪60年代对周口店猿人化石层孢粉学的研究,开创了中国根据孢粉学资料探讨和恢复古环境的先例。80年代对中国更新世云杉—冷杉植物群的研究,进一步在利用孢粉学资料研究古环境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979年,徐仁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与《地质论评》编辑委员会委员。同年在徐仁的倡导和组织下,中国孢粉学会诞生,从而使中国孢粉学界有了自己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在大家拥戴下,徐仁连任中国孢粉学会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长。他还是国际孢粉学会的理事。
科普工作/徐仁
在基础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徐仁身体力行,勇于探索,积极工作,同样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后人的楷模。为了解决新中国建设初期急需矿产资源的困难,他走遍祖国各地,实地考察含煤、含油和产铁矿的地层,从植物化石研究和孢粉分析两个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探讨和解决含矿产资源的地质时代和地层对比。徐仁依据丰富的资料,以辩证的观点明确指出中国南方中生代含煤地层主要是晚三叠世的沉积,随着时间的迁移和地域的改变,含煤沉积的时代从中国的西南西北向东向北由晚三叠世逐渐过渡到早侏罗世,为中国南方找煤指明了方向。徐仁为国家亲自培养的孢粉学工作者现已成为石油和煤炭等行业上的主要技术力量。
徐仁积极参与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和宣传进化论的各项社会活动。他参加了《生物史丛书》的编写工作,单独完成了《植物的发展》一书,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徐仁晚年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同时,大量阅读哲学书籍,思考和探讨哲学问题。随着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研究手段的发展和科学分科越来越细,微观研究和宏观综合的有机结合变得越来越重要。他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如果不能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就会走入迷途。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工作者应该经常从自己熟悉的微观领域里跳出来,看看植物学在宏观领域里的发展,处理好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关系,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
徐仁毕生追求真理,探索生物进化的规律。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成就卓著。他一生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和参与完成专著6本。他对学术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保留和公平讨论,但是绝不苟同。在魏格纳的大陆飘移学说受到封杀的时候,他却能从古植物的角度支持该学说。对于学术问题上的是与非,他一贯主张让科学发展的事实和历史去做结论。徐仁平易近人,为人诚恳,诲人不倦,尤其对青年人关怀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