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概况/彭克明
彭克明彭克明于1923年考入河北大学农预科;1925年他升入本科,1929年毕业留校任教;1936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深造,攻读土壤化学;1939年,获得硕士学位;其后,又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于1946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2月回国后,被聘为河北省立农学院教授;1948年冬,应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肥料学系教授;1949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土壤肥料学系(1952年改为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直至1990年去世),并曾担任代理系主任。
1956年,彭克明创建了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农业化学教研室,并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1956年至1958年,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研究室研究员,同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1957年,应邀参加了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国际肥料会议,并宣读论文。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向国际土壤学界系统介绍中国有机肥料施用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家。1981年后,他主持了北京农业大学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有关施肥的合作项目。该项目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与德国国家级十年科研合作项目,促进了中国植物营养学的建设与发展。
彭克明在科学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很有成就。他是第一个提出“土壤中固定态钾可被植物利用的数量与速度”科学论断的人,这一科学论断在几十年中始终具有实际意义;1956年,首次提出在中国进行轮栽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主张,并在北京农业大学实验站正式开展试验。他采取华北地区粮食作物的一种主要轮栽,方式,即“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冬小麦”两年四熟制,以实现用地养地与粮食高产相结合的目标;是第一个将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国的植物营养学家;为了在中国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土壤肥力监测网,他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早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彭克明就致力于土壤中钾的固定与释放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钾在土壤中的固定与释放”是指导钾肥施用的重要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期,主持了土壤固定铵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土壤可以固定铵的科学假设,其研究被国内外同行的大量实践工作所证实;在土壤植物营养物质循环的研究上,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与贡献;是中国第一位提议并建成渗滤水采集装置的学者。
彭克明从事高等农业教育近60年,成绩卓著。20世纪50至60年代,他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农业化学专业研究生;20世纪70年代,他又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植物营养与施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为在中国正式建立植物营养学专业和植物营养学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界,他可谓桃李满天下。
彭克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家。长期从事植物营养、土壤肥力和肥料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布置轮作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和采用渗滤水采集装置的研究方法,对推动我国土壤肥料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河北大学
彭克明出生在河北省晋县一个农民家庭,1913年入本村小学就读,1919年考入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即河北正定中学)。由于目睹北洋军阀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和农民生活贫苦的惨状,他决心走“科学救国”之路。1923年考入河北大学农预科,1925年升入本科。1929年大学毕业后在河北大学农科任化学助教。1931年河北大学改组,农科重新组建为河北省立农学院,他继续留任助教。1936年参加河北省公费留学考试,获公费赴美国伊利诺斯(Illinois)大学研究院攻读土壤化学硕士学位。1937年,河北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彭克明失去公费资助,他在美国进行半工半读,靠自己劳动所得维持学习。这时期,他在伊利诺斯大学土壤实验室从事化学分析工作,使他的实验分析技术和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对他在植物营养研究领域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9年他在美国完成了《施入农田的不同形态和数量的石灰物质15年后的去向》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后又经7年的努力,于1946年完成了《植物吸收土壤固定态钾的数量与速度》的博士论文,从而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由助教晋升为“一级科研助教”(相当于讲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彭克明于1947年2月回国,在河北农学院任教授,讲授农业地质学、土壤肥料学等课程。1948年冬应聘到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合并,组建成北京农业大学。彭克明任北京农业大学土壤肥料系(1952年改名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主讲肥料学、土壤学、盐碱土改良学等课程。1950—1951年曾任该系代理系主任。
50—60年代,彭克明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农业化学专业的研究生,目前他们已成为我国植物营养学科的骨干和领导。70年代实行学位制以后,他又培养了中国第一代作物营养和施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彭克明与南京农业大学裴保义教授合作主编《农业化学(总论)》大学本科统编教科书。在这本教材中较早引进了国际上有关植物营养科学方面的新理论和新进展。1981年后,彭克明主持北京农业大学与联邦德国霍因海姆(Hohenheim)大学施肥合作项目。以后,该项目发展成中国联邦德国双边国家级10年科研合作项目,推动了国内植物营养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彭克明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7月10日因病逝世于北京,终年85岁。
轮作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彭克明
棉花1956年,彭克明首次提出在中国建立轮作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并在北京农业大学试验站正式开始匀地试验。1958年由于该校师生下放农村而被迫中止。1962年恢复试验,正式布置了小麦、玉米、棉花三种作物的0(无肥)、M(有机肥料)、MN、MP、MK、MNP、MNK、MNPK8区轮作试验。“文化大革命”中该试验又一次被迫中止。1978年北京农业大学迁回北京后,在昌平购置土地660亩,重建试验站。在彭克明的领导下,又恢复了轮作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共占地16亩。采用华北地区粮食作物的一种主要轮作方式,即“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冬小麦”两年四熟制,以实现用地养地与粮食高产相结合的目标。试验设计采用有机肥料和化肥两种基础,N×P+K的3×3+1设计,这种设计比西欧传统的长期轮作肥料定位试验更便于数量化比较,而且还可建立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数据库和计算机系统。彭克明关于轮作肥料长期定位研究思想的形成,与他长期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莫柔试验地(MorrowPlots)工作所取得的经验是分不开的。他第一个将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到我国。为了实现长期定位研究这个目标,几经坎坷和周折,终于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实现了。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土壤肥力监测网,这些监测网多是以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为基础的。为此,彭克明曾付出了不少心血。
渗滤水研究/彭克明
在土壤植物营养物质循环的研究方面,彭克明建议采用田间试验—渗滤水模拟试验—实验室分析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一思路在1962年以后已逐步实施。他是国内第一位建议并建成渗滤水采集装置(Lysimeter)的研究者。渗滤水研究又名排水采集研究,它是在一个特制的渗滤采集装置中原位研究肥料中养分的移动、转化、土壤吸附、固定、植物吸收、运输等问题的主要设施,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土壤—植物营养研究中。1962年,彭克明主持设计并在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正式建成了24个1×2×1立方米的水泥池渗滤水模拟装置,并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遗憾的是,这个设施由于北京农业大学的搬迁而遭破坏。1980年又重建,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各地农业科学院内已建立多处渗滤水研究装置,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与彭克明的开创性工作和顽强的科学精神所产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土壤可以固定铵的假设/彭克明
文化大革命早在留美攻读博士学位时,彭克明就从事土壤中钾的固定与释放的研究。他的研究工作表明,肥料中钾离子可以被土壤粘土矿物所固定,固定态钾也可以释放并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土壤固定态钾仍是植物营养的有效态养分。彭克明的研究结果是指导钾肥施用的重要理论。60年代初,他从土壤对钾的固定进而推论土壤也可以固定氮肥中的铵。因为钾离子和铵离子有相似的离子半径和特性,均可被土壤粘土矿物的层组所固定。他首先提出土壤对铵固定的假设,并开展了不同条件下(如干湿、冻融交替)土壤固定铵的研究。但是,这项研究由于“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止;可喜的是,他的假设已被以后国内外同行的大量研究工作所证实。
系统介绍国外新进展/彭克明
70年代末,彭克明和裴保义共同主编《农业化学(总论)》大学本科生教材。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介绍国外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学科发展新观点的教材。这本书尽管仍定名为《农业化学(总论)》,但内容有了较大的改动。例如,在土壤肥力一章中介绍了土壤热力学和动力学概念;在植物营养一章中介绍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机理、过程和植物根际营养的新概念等。
1979年,彭克明主持全国师资培训班。1980年,邀请联邦德国霍因海姆大学植物营养系主任马斯纳尔(H.Marschner)教授来华,在北京农业大学举办了全国植物营养科学讲习班,系统介绍了国际上植物营养科学16个领域的进展情况,为在国内正式建立植物营养专业,建立植物营养学课程体系和编写新教材奠定了基础。
彭克明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早期他自编自刻讲义和实验指导,经常一人承担讲课、实验指导和辅导等工作,培育了大批人才,堪称桃李满天下。他知识渊博,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很多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难题都愿意向他请教。在科研工作中他亲自设计、动手、操作,并经常深入田间、温室做好现场指导。晚年时,他一直关心植物营养学科和科研室工作的进展,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天。
彭克明一生热爱祖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毅然回到祖国从事高等农业教育事业。他满怀激情地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几十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虽然几经坎坷,但是始终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粉碎“四人帮”后,他的政治热情更加高涨,为党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高尚的道德风范,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风格,成为后辈们的光辉典范。
人物简历/彭克明
1905年12月5日 出生于河北省晋县。
1929年 毕业于河北大学农科。
1929—1936年 先后任河北大学农科、河北省立农学院助教。
1936—1946年 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土壤化学。1939年获硕士学位,194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7—1948年 任河北农学院教授。
1949—1990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植物营养教研室主任,曾兼任土壤肥料系代理系主任(1950—1951年)。
1990年7月10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彭克明
1 PengKeMing.TheFateofDifferentKindsFormsandAmountsofLimingMaterial15YearsAfterApplicationtoaFieldSoil.IllinoisUniversity,1939.
2 PengKeMing.AmountandRateofRemovalofFixedPotassiumFromSoilbyGrowingPlants.IllinoisUniversity,1946.
3 彭克明.中国的堆肥.国际肥料会议论文集,莫斯科:1956.
4 彭克明.肥料.北京:农业出版社,1956.
5 彭克明,裴保义(主编).农业化学(总论).北京:农业出版社,第一版,1979.
6 彭克明,陈伦寿,毛达如.对2000年我国化肥发展几个问题的论证.中国技术政策(农业)国家科委蓝皮书第10号,1985.
7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化学(总论)*.北京:农业出版社,第二版,1987.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的《农业化学(总论)》是在彭克明、裴保义主编的第一版基础上修订补充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