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彭先觉

人物简介/彭先觉

彭先觉湖南省湘潭市人,1941年生,核物理学家。1964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核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核工业部九院工作。历任九院九所科研组长、研究室主任、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1995年任中物院副总工程师、院科技委副主任,1999年1月任中物院科技委主任。1991年聘任为研究员,1996年当选为四川省核学会副理事长。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概述/彭先觉

彭先觉是一位正直的、富有正义感的科学家,他一向淡泊名利,总是将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归功于集体,在成绩与荣誉面前,总是谦让。

彭先觉彭先觉

如今,他虽然重任在身,但仍保持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的本色。经常深入群众,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跟大家打成一片,掌握科研实验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工作。2001年5月,他应绵阳科技报一名记者的要求,热情地接待了一名来访求教的高中学生(小发明家),并与他亲切交谈,用朴实的语言,回答了这名高中生的提问,同他一块合影留念;同时鼓励他刻苦学习,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彭先觉的最大爱好是读书、思考问题。尽管工作繁忙,会多、活动多,但他每天仍要挤出一定时间看书,阅读各种国内外期刊、资料,捕捉各方面的信息,了解国内外高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他总是把自己的主攻目标,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使自己经常处于头脑清醒的状态,为中物院的长远发展,引好路、定好位、把好关,当好参谋、出好主意,使中物院的学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这就是彭先觉的追求。

成长之路/彭先觉

彭先觉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其父彭思伏,念过几年私塾,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个小知识分子,母亲贤慧勤俭,持家有方。他的祖父彭昆裕,也念过两年私塾,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当地农民协会,对时局变迁较为关心,先觉这个名子就是祖父给取的。在家人严格的管教下,彭先觉从小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并树立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决心。

1950年,彭先觉在村办小学就读。1953年秋,他考上湘潭县一中,1956年,考取本校高中。求学期间,他一直走读,上课时间在学校读书,放学后和休假日,帮家里干活。3年高中的学习,彭先觉开始对数学和物理感兴趣,除课堂学习外,还经常阅读一些课外资料与参考书籍,重点学习各种解题方法,仔细琢磨解题思路,以加深对各种物理现象的理解,务求融会贯通。

彭先觉彭先觉

1959年秋,彭先觉以优异成绩考取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哈军工当时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重点军事工程高校,师资力量强,管理严格,校风正,学习环境好。彭先觉在这座大熔炉里,经过5年的锻造,专业基础知识得到夯实。他学习刻苦,为人朴实,性格合群,团结同学,成为系里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1964年秋,彭先觉离开校门,进入“核门”,被分配至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从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及设计工作。理论部高手林立,科研任务繁重,学术风气活跃,为彭先觉等青年人快速成长、增长才干、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入门彭先觉就非常幸运地被部领导分配从事氢弹探索、研究和理论设计工作。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属于国际前沿的大课题。在老专家、老同志的热心指导下,彭先觉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急需的有关冲击波物理、等离子物理等方面的知识,仔细研读了捷列多维奇的《冲击波物理和高温高压现象》以及邓稼先、周光召等著名专家的备课讲义。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赶在法国人前面,爆炸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氢弹。大家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地干,拼着跟时间赛跑。为了尽快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承担攻关任务的需要,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等著名物理学家,经常给他们讲课。这些大科学家讲课深刻精彩,启迪思路,催人奋进。尤其是于敏老师,更是手把手地教青年人搞科研,经常在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指点迷津。在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彭先觉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且终身受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全国大力协同,全院集体攻关,我国于1966年12月28日,终于赶在法国前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原理试验成功,我国只用了2年2个月时间,而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是4年,法国则是8年6个月。我国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核武器物理/彭先觉

几十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对一个学科发展而言是短暂的,但对于殚精竭虑的学科建设者而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倾注了多少青春和热血,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彭先觉将自己的智慧与才华献给了祖国的核科技事业。他从一名年轻的科技人员,成长为这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1991年,彭先觉被任命为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又调任中物院任副总工程师,同时兼任原国防科工委核试验专家组组长(两组长之一)。1999年,彭先觉被任命为院科技委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兼任院科协主席和四川省核学会副理事长。他参加指导高功率微波技术发展研究,为拓宽中物院科研领域出谋划策;领导制定中物院“十五”期间学科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拓展视野,推进科技创新,在主持院科技委工作以来,彭先觉又为培养年轻一代学科带头人付出了更多精力。

彭先觉彭先觉

他参加了“八五”核武器试验规则和各次核试验方案的制定,为我国核武器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早年他就在周光召、苏肇冰等领导下探索氢弹的设计原理。1967年后主要从事氢弹型号的理论研究与设计。1970年到1984年担任理论部一室氢弹次级(也称氢弹主体)研究设计组组长,先后完成了我国第一代氢弹几个重要型号次级的设计工作。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曾设想研制“穷人氢弹”(主要是次级),提出了大幅减少贵重核材料用量和其他设计思想,并应用到大型氢弹的设计中。70年代中期,领导小组适时地开展了小型氢弹次级技术路线的探索,提出的设计思路可大幅度提高其比威力,并在以后的型号中得到应用,使我国氢弹次级的设计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70年代中后期,又领导小组探索了特殊性能氢弹的设计技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概念性认识。

从80年代中期至1996年期间,他参与组织了多个试验型号的物理设计及新一代核武器技术路线的规划论证工作。作为核试验专家组组长,对核试验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讨和把关。提出了一种特殊性能装置的设计方法及一种一次试验多方收效的试验方式,并均为试验所验证。1996年后,主要参与规划全院禁核试后的科学研究工作。

核爆和平利用/彭先觉

作为核武器研究者,彭先觉并不希望使用核武器,而是衷心希望核爆炸技术能够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从1993年起,他十分关注核爆和平利用问题的研究,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核爆聚变电站的概念设想”。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核爆聚变电站将能解决人类长期(万年以上)的能源需求。与其他核聚变能源相比,核爆聚变电站有其非常突出的优越性:它可以实现烧氘,而不必用锂-6造氚(自然界中氘非常丰富,而锂-6则少得多),可以在合理的爆炸威力下(例如10ktTNT当量)把聚变份额做到90%%以上;它可以实现自身的核燃料循环,把钍-232变成铀-233,把铀-238变成钚-239,而且一个电站所生产的核燃料可支持多个热中子核反应堆电站的长期运行;它可以利用核爆炸产生的中子来清除放射性核废料。而核爆炸在一个较大的爆洞中进行(一个10kt级的爆炸,需要爆洞的半径≥60米),以液态金属钠作工作介质,可以安全地把爆炸能转变为热能和电能。

彭先觉彭先觉

近几年,从我国的人口资源状况、战略安全等多方面的国情因素出发,各方面专家提出了多个南水北调的“大西线方案”。同三峡工程一样,雅鲁藏布江的调水方案也是近几年引发社会各界广泛争议的一项巨大工程。这一特大型开挖工程的目标是雅鲁藏布江在流经南迦巴瓦峰的大拐弯处拦河筑坝,打一条20千米至30千米的隧道,使雅鲁藏布江水穿山而过,利用大约3000米的巨大落差建设一座世界最大的发电站,其全年3800万千瓦的发电量相当于两个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1800万千瓦),为30多个大型核电站发电量的总和。然后,利用水电站发送的电力从雅鲁藏布江提水200亿立方米,通过运河渠道把水引到青海、新疆和甘肃,改变土地面积占全国47%%、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大西北的生态环境。据初步估计,此番调水,仅在干旱的北疆地区就可以建成相当于三个四川盆地的鱼米之乡。这个扩大生存空间的构思,对面临人口增长与资源相对贫瘠双重压力的中国,意义尤为巨大。

雅鲁藏布江无疑拥有极其充沛的水资源,然而其开发难度之高、困难之多、涉及面之广却也令人望而生畏。喜马拉雅山主脉平均海拔高度在6000米以上,交通不便,终年积雪,雪下均为岩石和冻土层,常规的施工方法工程量很大,将耗用数百万吨的TNT炸药,搬运量也相当惊人,几乎无法办得到。然而,在一次研讨会上,彭先觉提出了和平利用原子能,采用核爆炸技术,可以为开凿这条几千米的隧道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从而大大减轻大西线的施工难度,他的这一大胆设想,引起众多专家的热烈反响。

科学贡献/彭先觉

彭先觉将自己的智慧与才华献给了祖国的核科技事业。他从一名年轻的科技人员,成长为这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1991年,彭先觉被任命为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又调任中物院任副总工程师,同时兼任上级主管部门两个核试验专家组组长之一。他参与研究制订我国“八五”期间核试验规划和各次核试验方案的制定,经常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和试验现场,协调解决各种难题,把好技术关,为我国大型核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彭先觉被任命为院科技委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兼任院科协主席和四川省核学会副理事长。他参加指导高功率微波技术发展研究,为拓宽中物院科研领域出谋划策;领导制定中物院“十五”期间学科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拓展视野,推进科技创新,他主持院科技委工作以来,以更多的精力关心培养年轻 一代学科带头人,经常邀请院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和论坛等活动,为推动全院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