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张宗烨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张宗烨60年代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及相干对涨落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了16O附近原子核低激发态的主要特性。1976年从理论上预言了在超核中存在超对称态,并于1980年被国外实验所验证。80年代以来,对核力的夸克模型理论作了系统研究,从单胶子交换导出了产生正反夸克对的传递势,由此得到了合理的核子-介子顶角函数,为从夸克层次认识核力的介子交换机制提供了一个途径;提出了误差函数形式的夸克禁闭势,它包含了夸克海的屏蔽效应,从而解决了色范德瓦尔斯力的不合理长尾巴问题;从手征对称要求,提出了手征SU(3)夸克模型,成功地统一描述了核子-核子散射相移及超子-核子散射截面,并预言了ΩΩ是一个深度束缚的双重子态。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成果/张宗烨
张宗烨同志先后在低能原子核结构、原子核的非核子自由度、Λ超核的超对称结构和Λ-N相互作用、π核反应的微观描述、核内夸克代表性工作有:张宗烨“核物质新形态和相对论效应”研究(获1978年高能物理所重要成果奖),“准门口态结构与π核反应的微观描述”(获198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Λ超核的超对称结构和Λ-N相互作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核力中程机制的夸克模型理论”,包括:单交子交换正反夸克对产生模型,六夸克集团的影响,禁闭势的效应以及超子与核子相互作用的夸克模型理论(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核力的夸克模型理论等方面开展工作,发表论文9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