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张存浩

人物履历/张存浩

张存浩张存浩

张存浩,中外知名的化学家。1928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无棣。

1938年就读于张伯苓所创办的重庆南开中学,1940年抗战时随姑父傅鹰(享誉中外的化学家)、姑母张锦(化学博士)到长汀。转到福建长汀一中。

1943年,15岁的张存浩考入厦门大学,次年转入转到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为南京工业大学)。

1947年-1948年,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

1948年赴美留学,在爱阿华州化学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后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于1950年10月返国。

1954年,张存浩与迟云霞结婚,婚后生有二子。

50年代,研究水煤气催化合成液体燃料有所贡献,与合作者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研制出高效熔铁催化剂。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

张存浩在办公室张存浩

60年代,致力于固体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研究,参与提出燃速理论及侵蚀燃烧理论,并开展激波管高速反应动力学等研究。研究水煤气催化合成液体燃料有所贡献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料理论,并建立理论模型。

70年代,领导化学激光研究,发展燃烧驱动连续波氟化氢、氟化氘化学激光器,从事化学激光和激光化学方面的研究。

80-90年代,研究短波长化学激光新体系及氧碘化学激光研究激发态分子的光谱学和能量转移,进而参与设计双共振电离法,研究了扬-特勒效应及一种新型费米共振和分子电子态的亚转动能级分辨的传能精确规律。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陈嘉庚化学科学等多项奖。化工、化学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激发态化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1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6年-1990年,张存浩出任大连化物所所长,开始了“科研管理一肩挑”的学术生涯,张存浩在中国科技管理部门中第一个倡议设立了专门从事学风管理的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

1998年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

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8年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15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张存浩,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

曾当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四大”主席团成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学术兼职/张存浩

张存浩张存浩

曾任中科院化学部副主任、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化学物理通讯(阿姆斯特丹)》国际编委,英国化学会法拉第会志国际编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光谱化学学报》(纽约—牛津)编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大、复旦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中科院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顾问。

学术贡献/张存浩

科学研究

张存浩在办公室张存浩在办公室

张存浩长期从事催化、化工、化学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激发态化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双共振光谱学和分子碰撞传能,短波长化学激光新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研究,研制出高效熔铁催化剂。60年代,他和合作者在国内开创了激波管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和气体爆轰波脉动结构的研究,并取得了较高水平。70年代,他领导中国第一台超音速扩散型氟化氢(氘)激光器的研制工作,取得的成果相当于当时美国发表的水平,为发展中国国防高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以来与合作者从事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激发态分子光谱及化学,量子态分辨的分子传能及新型化学激光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激光化学和新型化学激光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1983年他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的研究,首次发展出光引发/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激光器。激光器的化学效率达34%,超过前苏联1988年发表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人才培养

张存浩一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制定了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培养硕士、博士生30余名,如学生解金春。

论文发表

张存浩先后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00余篇。

序号 人员 作品 刊物 时间
1 张存浩,袁权 从两个实例看当前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大学化学》 1993
2 张存浩,王大珩 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讨论 《科研管理》 1998
3 张存浩 科学道德建设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科学中国人》 2003
4 沙国河,张存浩 分子单重/叁重混合激发态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物理化学学报》 2004
5 张存浩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促进科学事业发展 《中国科学基金》 2002
6 张存浩 关于中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若干思考 《科学》 1999
7 张存浩 重视科技论文的语文质量 《卫生职业教育》 1998
8 张存浩,商拥辉 沈阳地铁盾构施工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交通标准化》 2011

技术成就/张存浩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石油资源十分短缺,被外国称为贫油国。张存浩回国后,到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身)的“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当时水煤气合成石油是世界性热门课题。他急迫地要为新生共和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才学,于是,寻找新的催化剂、新工艺,尽快使国家甩掉“贫油”的帽子,一度成为张存浩和同事们的奋斗目标。在我国催化科学尊基人张大煜的指导下,张存浩开始与楼南泉等人全力投入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

张存浩张存浩

中国科学院提出科学研究“三严”作风——“严格、严肃、严密”,一向严以律己的张存浩是忠实的履行者。他说:“科研工作必须一丝不苟,你的工作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过多少年回头看,脸也不红才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钻研,张存浩和同事们终于研制出一种性能很好的催化剂——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并创造了新的工艺——氮化熔铁催化剂流化床水煤气合成石油,取得了“小试”和“中试”的成功。张存浩在解决流化床传热与反混问题上也有所贡献。研究成果在产率、产品分布及催化剂寿命等方面都在国际上领先,每立方米煤气得到产品200克,而当时美国只达到150克。该成果1956年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组织上对年轻人取得成绩给予诸多鼓励,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张存浩作为青年代表出席了科学界最高学术机构的这一会议。同年9月,27岁的张存浩当选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次年1月,又作为全国政协的特邀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50年代末,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并迅速地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张存浩很快转入火箭推进剂研制这一对他来说几乎是全新的领域。他和楼南泉负责领导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方面的研究,在这项重要前沿课题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火箭需要高能燃料,为火箭研制新燃料是一个全新课题,一系列复杂问题必须求得准确回答。

张存浩张存浩他和同事们在硼烷高能燃料、固体推进剂、固液推进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些研究在国外是绝密的,文献资料很少,而且实验的毒性和爆炸危险性很大。张存浩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不仅组织指导、出主意,而且亲自冒着生命危险在火箭试车台上做高能燃料的燃烧实验。在从事大量实验的同时,他和何国钟等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模型,第一次比较全面完整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这项在1964年完成的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当时国外几十家科研单位也在同时研究这一课题,而张存浩与何国钟推导的理论最为精确,他们得出的结论也最能说明本质问题。改革开放后,在与美国科学界人士的一次交流中,美国科学家惊叹:“没想到中国在多年前就有了这么完美的燃速理论。”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73年正式成立了“化学激光研究室”。“搞激光比搞火箭还困难,主要是一无所有。缺资料、仪器、设备,连基本的光谱仪、示波器也没有。”张存浩重提当年,记忆犹新。在资料、仪器、设备样样欠缺的条件下搞出成果来,困难不言

张存浩张存浩而喻。当时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激光研究也起步不久,有自由电子激光、X光激光、化学激光等等。在各种激光器中,化学激光器是最有希望的候选者。所里当时有一个小组已做了几年的化学激光基础研究,但与强激光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这是一项真正的尖端高技术,以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来搞这项研究,难度是很大的,而这项工作又需要相当多的光学知识,对张存浩来说,意味着又一次“改行”。但以他的性格,愈是新的,愈是难的前沿研究,就愈不惧怕。我国科学界有的老前辈老领导主张搞自由电子激光,张存浩认为应该做化学激光,它较自由电子激光有明显的优越性。他据理力争,与老领导较劲:“我只要你十分之一的经费,还可比你早做出成果来!”在承担指定国防任务的同时,张存浩也能兼顾学科基础研究。60年代,他和沙国河、张荣耀等在国内开创了激波管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和气体爆 轰波脉动结构的研究,水平较高。“文革”期间,火箭推进剂研究室迁往三线,张存浩作为“五七大军”的一员,全家人一起被下放农村一年半的时间。如此卓越、从事这样重要工作的科学家被迫中断研究,无疑是对国家的一个损失,然而,这却也使他长期紧张工作的大脑获得了暂时的休息。

张存浩张存浩

70年代中期,张存浩开始领导我国第一台超音速扩散型氟化氢(氘)激光器的研制工作。经过他和何国钟、沙国河、杨柏龄等人的艰苦攻关,超音速燃烧型氟化氢、氟化氘激光器终于诞生了。这一项目获1979年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二等奖。此项成果相当于当时美国发表的水平,为发展我国国防高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80年代以来,张存浩领导了激光化学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多项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的成果。1983年他与庄琦、张荣耀等人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的研究。1984 年他与庄琦等发明了一种在超高速流中大量制备一氟化氮两种电子激发态的方法,为研究可见光化学激光创造了条件。80年代他与沙国河等开展了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学的研究,指导解金春发展了能够观察超短寿命分子态转动结构的方法,称为离子凹陷光谱,解金春因此获首届吴健雄物理奖。进而在转动分辨基础上研究分子激发态的扬—特勒效应,发现了一种扬一特勒诱导的费米共振,其选择定则不同于常规的费米共振。他和沙国河等还从1983年起用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学的方法,进行了小分子电子激发态的量子态间传能的研究,从实验中得到一系列倾向性定则,包括碰撞引发的角动量取向变化规则。他和沙国河把量子散射理论中无限阶突变近似的不可约张量处理方法和半经验的指数能隙定律结合起来,拓展了半经典的理论,新得到的理论公式不仅能圆满解释大部分实验规律,而且可以计算出转动传能截面的相对数植,与实验值符合很好。这是在量子数广泛变化的范围内第一次做到理论与实验相一致,使量子态分辨的传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上述领域研究成果曾获得1997年、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张存浩从事科学研究40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2/3以上发表于国际知名刊物。对于发表研究论文,张存浩的态度是极为严肃的,不仅对数据采集、公式推导要求准确、严格,而且对文字、修辞都要再三推敲,往往要反复修改多次。他的英语从小受到姑父母的严格训练,他撰写的英语论文被国外稿件评阅人赞为“beautiful English”。他曾应邀到美、德、法、英等国的著名大学讲学,其纯正流利的英语令外国教授交口称赞。

领导关怀/张存浩

2015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张存浩,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

张存浩衷心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高度评价党和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表示要继续发挥好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作贡献。

获奖记录/张存浩

个人奖项

1985、1986、1989、1994、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二等、一等、二等、特等奖)。

张存浩获得最高科技奖张存浩获得最高科技奖(左)1997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7年获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获得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0年获第八届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1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荣誉称号

1955年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9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200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16年获得小行星命名。

人物评价/张存浩

张存浩院士一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他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制定了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中国科学院评)
张存浩先生对我们的支持,时时激励着我、温暖着我,使我在回国一年多时间内,与同事们一起用国产元件建成了TW级的飞秒激光装置,并利用这台装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评)
作为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他推动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赢得社会赞誉。(网易新闻评)
张存浩宽厚待人,严于律己,善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他尊重知识,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对一些有才干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他敢于大胆提拔并委以重任,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张存浩学识渊博,学术思想活跃,具有求实与创新精神、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旺盛的科学研究活力。他涉足的领域从催化、化工、化学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激光化学等尖端和前沿科技领域。他的科研成果具有开创性,不少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厦门大学评)

相关报道/张存浩

张存浩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张存浩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颁发奖励证书。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2位著名科技专家先后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袁隆平、吴文俊、黄昆、王选、刘东生、金怡濂、吴孟超、王永志、李振声、叶笃正、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王小谟。

当天的奖励大会上,2013年度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也一一揭晓并颁奖,本年度共授予10位科技专家和313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