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绪简介
张公绪,生于1932年3月,江苏江都人,于2008年10月1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前系北京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导师,兼任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品质管理协会名誉顾问,英国全面质量管理杂志编委,印度国家科技发展研究院评审委员会委员,丹麦奥胡斯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全面质量管理系、韩国汉城国立大学计算机与统计系客座教授。
从五十年代起从事质量科学的科研与教学。1960年提出计算网络可靠性的截集法、虚拟网络法与等效网络法,分别早于国外8年、3年。1980年创建选控图系列,为统计过程诊断理论奠定了基础。1982年提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美国体哈特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开辟了统计质量诊断的新方向。1984年出版专著《选控图理论与实践》。此理论已应用于制药、化工、机械等二十多个领域,1988年在美国汽车工业获得应用,效益显著。1987年两种质量诊断理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3年7月美国《质量技术杂志(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g)刊载了著名统计质量控制专家屋道尔(W.H.Woodall)的专文对选控图的评价与分析肯定了他的两种质量诊断理论。1996年在丹麦讲学期间又提出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居世界领先水平。回国后编制了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的软件DTTQ 2000 1.0版,经山东新华制药厂等单位现场应用证实理论与实践一致,且效益显著,仅“安乃近”一种药品应用此理论一年获得效益30万元。1998年又将上述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加以改进,提出相关单因素多元诊断法,这是多元诊断理论的一个突破,为此又编制了第二种多元诊断软件DTTQ 2000 5.0版,与1.0版互为补充,这是世界上迄今唯一的多元诊断软件。
1992年主编《质量管理学》教材,1995年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1996年应邀为台湾高校主编了《品质管理》教材,这是大陆学者为台湾编撰高校管理教材的第一本。1996年11月韩国朴圣炫教授与美国维宁(G.G.Vining)教授为MarcelDekker出版社主编《统计过程监控与优化》一书,特邀请他撰写《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论文收入该书。1980与1984年两次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奖。198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7年所创建的两种质量诊断理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84、1989和 1993年3次被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称号。199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推进者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待遇。
张公绪的科技成果
在质量科学方面取得下列多项重要科技成果:
1、1980年提出新型控制图——选控图系列。大大缩小搜索异常因素的范围。
2、1981年提出通用图,解决了计数值休哈特控制图(简称休图)难于作图,难于判断异常的困难。1986年发布为国家标准GB6381。
3、1982年提出世界上第一个统计质量诊断理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美国休哈特质量控制理论(SPC),开辟了统计质量诊断理论(SPCD)的新方向。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已在制药、化工等20个领域获得应用,效益显著。为此,张公绪于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通过两种质量诊断理论获得下列具体成果:
1)克服了传统的美国休图的局限性。可以证明,如果在各道工序只应用休图进行工序控制,则在上下工序有联系的场合将发生虚报和漏报异常的现象。而本理论通过应用所创造的新型控制图——选控图则解决了此问题。1993年7月世界质量控制权威学术刊物美国质量技术 发表美国著名质量控制专家屋道尔(W.H.Woodall)的专文“对选控图的评论与分析”肯定了张公绪的理论。
2)通过选控图提出一种新型评估理论——选控评估理论,可用以对不同单位进行评估和评比,对评估为异常的单位还可诊断其造成异常的原因。
3)提出一类新型工序能力指数Cp分,通过它可以诊断出生产线的关键工序。而传统的工序能力指数Cp总(即Cp),由于与上工序有关,故应用它对上下工序有联系的生产线进行诊断,所得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4)利用Cp分与Cp总的差值可进行质量预测,这是以前所未曾有过的。
4、1994年提出多元逐步诊断理论,克服了西方国家统计诊断理论第一种错误概率大的缺点。
5、1996年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多元化,提出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解决了工厂普遍存在的多工序、多指标生产线的控制与诊断问题,居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