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应急物流能力
应急物流能力是指特定的应急物流系统,从应急需求分析、应急需求确认、应急物资采购、分拣、运输到交付给应急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时间、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应急物流能力的特征
应急物流作为各类突发事件中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动,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与其相对应,应急物流能力具备如下特征。
(1)能力的时间效应性强
突然性和难以提前预知是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最显著特征,这就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即强时效性。强时效性至少包含如下3个方面的内容:①从应急需求确认到应急物流机制启动的响应时间要尽可能压缩;②应急物流系统必须具备能够将大量的应急物资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的运送;③快速运送的应急物资要在第一时间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
(2)能力的柔性强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问、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各种不可预期的因素,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应急物流系统具备很强的柔性:即需要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不同阶段的需要,如在灾害发生的初期主要是积极疏导人群,在救灾中保障灾民的生活,灾后恢复生产等;也是满足同一阶段内的不同需求,如灾难发生后,首先是灾民的救援、然后是衣食的保障、再次是灾民的安顿等。
(3)能力的独特性
应急物流能力是某供应链或某应急物流系统所特有的,不同的应急系统其应急物流能力在质与量上存在相当的差别。例如,突发性传播性疾病的物流应急系统,其主要能力是隔离受感染体,限制人员流动等;而对于地震、海啸等灾害,物流应急系统则应该提供充足的运输能力,尽可能疏散处于灾区的人员和财产。另外,对同一应急物流系统,不同的控制策略及协调水平往往导致结果不一,这就尤其要加强对应急物流能力中无形要素的管理。
(4)能力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能力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应急物流需求和供给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是不确定的,而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将其纳入应急物流系统中。在防灾减灾中,应急需要的物流量大量增加,往往超出原应急系统的能力范围,这就需要该系统能对供应该物资的其他系统进行开放,扩展其能力。
(5)能力的整体性
应急物流能力是应急物流系统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能力的综合反映,并不是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能力的简单叠加。应急物流能力更不是系统内各成员企业物流能力的简单叠加,通过各成员企业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良好组织、协调,供应链物流系统可以产生更加强大的整体物流能力。2004年,东南亚海啸救助中出现的物流问题就是由于能力的不匹配:在海啸中被毁坏的公路严重阻碍了救援物资的运输。导致一方面大量国际救援物资积压在机场和码头,另一方面大批灾民仍面临着严重的食品和药品短缺。
应急物流能力的构成
应急物流能力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应急物流系统的物质结构形成的客观能力,二是由应急物流系统的管理者对整个应急物流运作过程的协调与控制能力。应急物流能力既包括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仓储、运输、分拣等物流设备和资源的处理能力(有形要素),也包括对应急物流活动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的能力(无形要素),是对整个应急物流过程中的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进行组织、控制和协调的综合反映。
应急物流能力的指标体系
参考通用物流能力的5个最关键的因素,再结合应急物流自身的特点,归纳总结出应急物流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快速反应能力、服务能力、支持能力和保障能力。
1.快速反应能力。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使得应急物流系统区别于一般的企业内部物流或供应链物流系统,它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应急物流系统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对物流系统内各环节时间的压缩,来实现快速响应灾区需求的,它是针对系统整体的快速反应,需要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出发点是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并且要遵循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法律机制并存的原则。应急物流系统应该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和良好的开放性。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地结成或重组体系,能够方便地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相关组织纳入到应急物流系统中,快速反应能力是区别于一般的物流能力的显著标志。快速反应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指挥机构的建立。应急物流系统是国家或地区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危机中,为做好物资筹措、调度、运输和配送等工作而建立的一个特殊的临时的物流指挥中心。专业的应急指挥中心,可以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指挥机构在机构性质上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
第二,时间管理。根据应急物流时效性非常强的特点,确立了时间是快速反应能力的核心标志之一。从物流本身的属性而言,任何形态的物流运作都有时间限制,区别只是时间限制的宽松与否。基于时基竞争思想的引导,物流快速反应能力注重时间的管理,时间是连接物流各结点的纽带,快速反应能力就是通过对物流各环节时间的有效管理快速响应灾区需求。
第三,人员管理。应急物流系统中涉及到很多人员,它是由各类专业人员(应急物流决策人员、指挥人员、协调人员、物流作业人员、交通运输人员、物流技术人员、信息员等),专家队伍(预警专家、物流专家等),骨干突击力量(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等)以及群众力量(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人员多而杂,因而管理上具备一定难度。再加上应急物流人员多系临时抽调而成,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方案将会使得应急物流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
第四,信息处理能力。高水平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应急物流的有效保障。高效准确的处理信息,不仅可以筛选出有利于开展物流活动的信息,也可以使得公众及时了解灾区情况。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支援抗灾救灾的活动中来。
2.服务能力。应急物流同普通物流一样,由产品的流体、载体、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和时间效用,其物流关系也需要实现空间均衡与时间均衡。但是普通物流更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更强调效率。在研究物流能力时,主要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研究的。对应急物流能力的研究也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上可以认为是集中在物流运作方面,在企业层面来说,物流的运作能力实际就是服务能力,那么应急物流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是国家开展应急物流活动拯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时所做的服务。物流服务能力可以参考一般物流企业,例如物资筹集、物资调度以及物资运输等,这也就是所谓的狭义的物流能力。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物资筹集。在物资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指挥中心根据灾区所需的应急物资的储备、分布、品种、规格等具体情况,确定应急物资筹措的方式、数量、种类以及应急物资供应点的数量、分布、物资供应量、品种等,确定物资筹集的方式(包括动用储备、直接征用、市场采购以及社会捐助等)。鉴于各筹措方式又有区别,故因分别制定具体的措施。
第二,物资调度。物资调度的任务是对筹集的物资制定计划,做好如何安排运输和配送的事前准备,正确掌握物流进度,并根据灾区最新情况向负责物流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组织正确发送指令信息,并督促这些机构及时做好各项物流作业准备工作,合理调配,实时向指挥机构回馈信息,通过信息的双向传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救援物资及时送达。
第三,物资运输。如何在第一时间将救援物资运送到灾区直接关乎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物资运输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的选择,还要与灾区保持实时联系,方便及时调整运输路线或指导方针,确保物资能够准时到达灾区。第四,物资配送。根据灾害的种类和级别,合理规划并建立相应级别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应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精简物流中间环节,减少物资在途时间,以适应急应物资的来源广泛、突发性、不确定性、品种多、批量大、时效性强的供应特点。
第五,信息分析与反馈能力。准确地收集和传递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评估灾害发展形势、灾害危害等级以及预测受灾群众数量等,并及时反馈给应急指挥中心,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
第六,物料流转质量。物料流转质量包括应急物资数量的正确性、质量的正确性、时间的正确性及地点的正确性,物料流转质量能够充分揭示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水平。
3.支持能力。宏观层面上可以认为应急物流能力是集中在基础物流设施、人员等一系列因素,而基础物流设施、人员均是实施应急物流活动的支持性因素,可以理解为是应急物流的支持能力。支持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道路状况。自然灾害有别于公共卫生灾害,往往造成正常交通的阻断或延迟,因此,一方面要在平时加强非常规运输通道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另一方面在灾害发生时,应迅速成立应急物资集散地、转运基地和配送中心,并对灾区受损公路、铁路、水路等进行抢通与养护保通,灾情严重时可以利用航空不受地面路况影响的优势进行应急物资的运送,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运力充足。
第二,人员素质。物流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人员因素是取得优势的三大关键因素之一,应急物流中涉及的人员素质直接决定了物流系统内部合作的程度。
第三,专家辅助决策能力。在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体系中,政府实际上扮演了主导的角色,然而政府领导机构在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并非都具有相关专业背景,而非专业、盲目的指挥很可能给处置行动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更大的危害。在灾害发生后,政府领导机构引入专家进行辅助决策,让物流专家参与应急物流活动的决策过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性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GIS技术与综合数据库能力。GIS(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可以实时提供灾区的地理动态,借助对地理动态的了解作出相关地理决策。综合数据库是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数据的数据库,在灾害应急物流中必不可少。
4.保障能力。应急物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时间效率为第一目标,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因此应急物流建设的工作不可能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完成,而是由政府作为负责人,在某一层面上可以理解为等待救援的受灾群众就是顾客,而政府就是无偿满足受灾群众需求的企业。也就是一种满足需求的保障能力。这就使得应急物流包含很强的政策含义,在相关层面上国家能给予应急物流活动更多的保障,因而应急物流的保障能力的特点更为显著。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绿色通道机制。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以及救灾过程中,为了确保应急物资和相关决策以及救援人员顺利抵达灾害现场,政府可以设立地区问的、国家间的“绿色通道”,为救灾活动开辟专用通道或启动应急程序,通过简化作业周期来提高操作速度,保障救援前线的物资人员充足。
第二,法律保障机制。法律是立国之本,法律也是应急物流能力的第一道屏障。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有权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军用、民用建筑和设施、交通运输车辆、救灾物资等资源通过有偿和无偿征用的形式开展应急物流活动,用以解决救灾活动对于各种应急物流资源的利用。
第三,全民动员机制。全民动员是指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社会媒体告知民众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的类型、灾害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救灾过程中的困难、抗灾救灾工作进展、民众如何参与贩灾、有哪些途径可以有效参与等等内容,调动全民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参与救灾的积极性。第四、政府协调机制。政府作为救灾活动的主导者,承担着协调各方面资源的角色,对各种灾区急需的国内可获取的或国内数量不足要国外补给的资源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用,及时出台解决应对自然灾害事件的处理措施或预案等,以确保救援活动顺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