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市场商品供求矛盾

什么是市场商品供求矛盾

市场商品供求矛盾是指市场商品供应和市场商品需求在总量上、构成上、时间上、空间上的种种不适应、不平衡现象。市场商品供求矛盾,是处于市场上的供方和需方及其代理人围绕着市场商品供求在总量、结构、品种、规格、质量、价格上的差异而进行的对立统一运动,它是生产和消费、积累和消费、生产和建设、城市和乡村、地区和地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矛盾在市场上的反映,对市场商品买卖的规模、结构、深度、广度、方式、方法、周转速度、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都具有支配或影响作用。因此,市场商品供求矛盾的性质、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就成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必须经常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商品供求矛盾的表现

1.商品供求在总量上的矛盾

商品供求在总量上的矛盾是指商品供应总量和商品需求总量之间的矛盾。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和同一时期商品购买力所代表的需求,都有一定的量,这两个量相互适应,才能达到供求平衡。这两个量不相适应,就是供求不平衡,即供求矛盾,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有可能按照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两方面的情况,在社会所能支配的总劳动时间内,合理地分配劳动时间,以满足社会消费需要,但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在许多客观因素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这样,便会使预期的目的难以准确无误地实现,因而就会出现商品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供不应求,二是供过于求。在前一种市场形势下,社会购买力大于商品可供量,买方有求于卖方,卖方处于优势,属于卖方市场格局,而在后一种市场形势下,商品可供量大于社会购买力,卖方有求于买方,买方处于优势,属于买方市场格局。

2.商品供求在构成上的矛盾

商品供求在构成上的矛盾即商品供求之间在品种上不相适应。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所提供给市场的,是具有各种各样使用价值的商品,而社会需求也要求供应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商品。因此,供应的品种和需求的品种相适应,即供求构成相适应了,才能保持供求平衡,否则就不平衡。即使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供求总额平衡了,但由于某一种商品积压,另一种商品脱销,也会反过来引起供求在实际上的不平衡。在实际工作中,从生产方面来看,生产产品的构成不仅要受到原有生产结构的限制,而且即使根据消费者需求构成的新的变化来调整生产结构,也需要有一个调整的过程,不可能做到一有需求,立即供应。从需求方面来看,消费者的需求不仅在总量上不断增长,而且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何时需要等,都是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来决定,是千差万别的。这种生产的相对稳定与消费的灵活多变性反映到市场上,就必然会出现商品供给构成和需求构成之间的矛盾。商品供求构成上的矛盾也会反过来引起供求总量上的不平衡。

3.商品供求在时空上的矛盾

商品供求在时空上的矛盾是指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不适应现象,这一矛盾是由供求总额之间的矛盾和供求构成之间的矛盾派生出来的。这是因为人们的需求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由于存在着行业分工和地区分工,许多重要的商品生产比较集中,而消费则比较分散,各地区市场情况极为复杂。各地区的商品购买力存在着差异性,并且还需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在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如果生产不均衡,分配不合理,流通不畅通,就会引起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即在这一地区供过于求,在另一地区供不应求;在这一时间供过于求,在另一时间供不应求;或者供求总量平衡了,但同一种商品在甲地积压、在乙地脱销,在此时积压、在彼时脱销,等等。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由于社会商品购买力经常性的流出、流入,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商品供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

引发商品供求矛盾的原因

引发市场商品供求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性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生产方面的原因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是影响商品供求矛盾最主要、最基本的原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结构,决定着市场商品供应量的大小、结构和质量,也决定着社会商品购买力的水平、增长速度和需求构成。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市场商品供求状况有着重大的影响。农业不仅直接为市场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商品供应,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品商品供应量的增长。建国五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哪一年农业丰收,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比较快,当年以及第二年消费品生产的增长速度就比较快,商品库存增加就比较多,市场商品供应就比较充足。轻工业和农业一样,主要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轻工业的发展状况与市场商品供应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关系。轻工业发展了,就能为城乡人民提供日益丰富的生活必需品,就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过去,我国经济建设走的是一条重型结构的道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基本建设膨胀,消费品市场供应短缺,延缓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刻记取。所以,我们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必须从人民生活消费需要出发,首先安排农业,其次安排轻工业,然后根据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需要和财力、物力的实际可能,再相应地安排重工业。只有按照这个次序安排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生产有序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市场商品供求的平衡。

2.分配方面的原因

分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另一方面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市场商品供求矛盾的形成与这两方面的分配直接相关。

首先,社会产品的分配情况,对于市场商品供应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例如,社会产品在市场供应和非市场供应之间分配比例的变动情况;内销和外销的分配比例的变动情况;国家收购和掌握的主要商品货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分配比例的变动情况,等等,都会影响市场商品供应量和商品供应构成。

其次,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和分配比例,对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也有重大的影响。我国国民收入,首先是在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再通过国家财政、银行信贷、价格、服务行业等进行错综复杂的再分配。

再次,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果对市场商品供求矛盾也有重大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消费基金主要用于维持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因此,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反映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也反映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带根本性的比例关系。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积累和消费互为消长,即用于积累的部分多了,消费部分就要相应减少,就会影响人民生活;反之,用于消费的部分多了,积累部分就要相应减少,又会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因此,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安排必须适当,从过去多年的经验来看,积累率安排在25%左右比较适宜。

在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时,还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关系。基本建设的特点是,在较长时间内占去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生产物,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基本建设的规模。在社会生产总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基本建设规模越大,它所占用的社会资源就越多,而其他生产部门所能得到的社会资源就会相对减少,会直接或间接地减少消费品生产部门正常需要的生产要素,从而会影响到消费品的生产和市场商品的供应量。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发展,基本建设规模必须以社会已经达到的生产力水平为依据。根据过去多年来的经验,基本建设拨款占财政支出的40%左右比较适宜。

3.流通方面的原因

商品流通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商品供应量的多少和社会购买力的实现。如果商品流通部门能将商品及时收购,及时供应市场,商品流通规模适应商品流通量的需要,就能使社会商品购买力及时实现,就会促进商品供求关系的正常发展。反之,如果商品收购不落实,调配不适当,运输不及时,库存不合理,供应不对路,流向不合理,网点不配套,就会造成商品供需脱节,引起供求矛盾的加剧,影响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

4.消费方面的原因

社会商品购买力,特别是占社会商品购买力主要部分的居民购买力是容易变动的。实际生活中,个人的消费需求,都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变动性。在一般情况下,居民购买力总是按吃、穿、用的次序来安排的。但是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吃的比重会逐步下降,穿和用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而且在结构上也会向品牌、高档、优质和耐用消费品上发展。由于各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同,生活习惯和爱好的不同,在商品支出同非商品支出之间以及商品需求数量和构成之间是会经常发生变化的。因此,只要某些时候,向市场投入的购买力多一些,或者较集中地投入某类商品,就会出现市场商品供求不平衡的现象。

5.价格方面的原因

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供求矛盾的形成和变化。价格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对国民收入起到再分配的作用。一般地,商品价格的变动,会使买方增加或减少支出,而使卖方最终会减少或增加收入。这是因为价格与供给的变化在量上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当价格上升时,供给会增加;而价格下降时,供给会减少。但价格与需求在量上存在着反比例的关系。当价格上升时,需求会减少;价格下降时,需求会增加。因此,在价格变动时,如价格上升,买方支出便会增加,需求就会减少,而需求的减少,最终会导致卖方收入的减少。可见,价格的上涨,买方支出的增加,就意味着因买方需求的抑制、消费的减少而使卖方的收入最终会相应减少;反之,价格的下调,买方支出的减少,则意味着因买方需求的扩张、消费的增加而使卖方的收入最终会相应增加。这充分说明价格会按相反的方向调节市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可见,价格的升降波动对供求矛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