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所谓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就是针对拥有不能套数房产的购房者有不同的贷款政策,坚决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
这个政策有一个基本限度,但是具体的还是需要看各个银行的执行情况。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
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重点
实施差别化住房税收政策,要在交易环节和所得税征管上加强管制。在交易环节上,通过差别化住房税收政策主要是增大投资性房的交易成本,降低刚需住房的交易成本。在住房交易所得税上,需要加大税收征管,严厉打击阴阳合同,从而可以降低投机性购房的投资回报率。因此,落实差异化住房税收政策才会点中房价上涨的“死穴”。
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实施标准
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指导和监督商业银行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抓紧制定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
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严格按有关政策执行。
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影响
政策效力的时空对比
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调控矛头直接指向了楼市中的投资与投机性需求,从而避免了07年政策的“一刀切”。 此调控是以提高购房门槛、拉高月供负担和购房成本作为政策出发点的。以总价200万元的房产为例,在一般的改善性需求的条件下,新政前后的首付金额有20-60万元的增长,而在相同的首付前提下新政前后的月供对比约有12.7%的增幅。对投机性购房需求而言,政策在提高进入门槛和购房成本方面的效果将极为明显。
银行业的“骨牌效应”
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出台使与楼市联系紧密的银行业遭遇到了连带影响。从对银行业的影响来看,虽然调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息差、防范风险,但在中、短期内伴随着政策效力的显现,楼市的成交量必将会受到影响,购房人对房贷的需求也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相关规定
2016年9月,住建部在“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至2020年)》的实施方案”中指出,实施住宅用地分类供应管理,完善和落实差别化税收、信贷政策。
在限贷方面,苏州规定,居民家庭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再次申请商贷购房,其最低首付款比例由40%调整为50%;居民家庭已有2套及以上住房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继续停止发放“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而南京规定,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已结清的居民家庭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5%;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
武汉规定,在武汉市拥有1套住房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购买商品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40%。在武汉市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或还有1套住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购买商品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40%。在武汉市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且有2套住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购买商品住房,继续暂停发放相应购房贷款。
在差别化住房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国税总局和住建部2016年年2月份联合出台的《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90平方米以下首套房契税降至1%,90平方米以上二套房契税统一为2%;二手房无论普通住宅还是非普通住宅,满2年的统一免征营业税。
通知适当加大了个人购买住房的税收优惠力度,体现了对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具体是将个人购买住房契税优惠范围由家庭唯一住房,扩大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并不再区分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