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审计科学体系

什么是审计科学体系

审计科学体系是指由若干体现审计科学的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科学是研究审计工作规律和审计历史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审计科学体系的分类

审计科学按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分为审计理论体系和审计学科体系。

(一)审计理论体系是由各种理论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理论构成部分,理论界尚没有一致的认识。R.K.莫茨、H.A.夏拉夫在所著《审计理论结构》中,提出审计理论结构,由一个核心五个层次构成,一个核心是以数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为核心,五个层次是基本哲学、审计假设、审计概念体系、审计标准和审计实务等。尚德尔教授在《审计理论》中,提出审计“理论结构以审计假设为核心,由审计目的、审计标准、审计判断、审计要素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蒙哥马利审计学》提出审计理论基本框架以审计目标为核心,以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技术为主要内容。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提出,审计理论结构应由一系列的审计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在以上各种观点中可以看出,“基本哲学”是审计的理论基础:“审计概念”或“审计概念体系”在理论要素中不能同其他审计理论并列为单独的理论要素,因为其他理论要素也是审计概念:“审计要素”在审计学中一般所指的内容,已表现为相关的理论要素,且各种理论都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要素;因而,“基本哲学”、“审计概念”和“审计要素”等不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理论要素。

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审计工作)的全面、系统、综合的理性认识,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要素应能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审计实践(审计工作)。因此,参考以上观点,审计理论体系的理论要素可以包括:(1)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目的)、审计性质、审计任务、审计职能、审计地位、审计作用、审计分类(审计种类)(2)审计行为理论:审计程序、审计决策、审计计划、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审计判断、审计报告、审计技术、审计风险、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资本验证;(3)审计体制理论:审计环境、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准则、审计法规、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管理等。

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起点是审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确定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应考虑以下因素:(1)能与其他科学相区别,有区别才有审计理论的发展;(2)审计理论形成的基础,审计理论是对审计实践的系统、综合的理性认识,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源泉;(3)认识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是认识审计和发展审计理论的出发点;(4)外部审计环境同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的联结点,审计环境通过联结点与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而发生作用。按照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审计对象应是审计理论体系或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理论。因为:(1)审计对象是学科的区别点,以审计对象为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理论,才能与其他科学相区别。(2)审计对象是形成审计理论的基础,审计对象的实际内容是审计实践,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源泉,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各种审计理论要素,如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是与审计对象相联系而发展的;(3)审计对象是认识的出发点,审计对象的内容是具体的现实情况,从实际出发是认识审计和发展审计理论的出发点;(4)审计对象是与外部审计环境同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的联结点,外部审计环境通过审计对象与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而发生作用。

(二)审计学科体系是由各种学科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包括哪些分支学科,有其发展和认识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一般认为审计学科体系,包括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学、财政审计学(政府审计学)、金融审计学、工业审计学、农业审计学、基本建设审计学、商业审计学、粮食审计学、物资审计学、外贸审计学、审计案例学、计算机审计学和审计史学等。会计改革对审计学的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如财政部于1993年7 月1日实施的基本行业会计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都对审计学科建设产生了影响。

考虑审计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审计学科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学科:审计学原理、政府审计学、财务审计学、管理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学、经济责任审计学、计算机审计学、内部审计学、国际审计学、比较审计学、环境审计、风险审计、审计技术学、审计哲学和审计史学等。应该指出,审计学科体系所包括的基本学科,与学校的审计课程体系是相近的,但不是相同的;不能把审计学科体系等同为审计课程体系,审计学科体系应包括全部审计学科(审计分支学科),除审计基本学科之外,还包括其他分支学科如环境审计、风险审计和审计哲学等,而审计课程体系只设置审计学科体系中的基本学科。

审计环境对审计科学体系的影响

审计环境对审计科学体系的影响表现如下:

1. 政治环境

国家以其特殊的地位,通过一系列政治、法律手段来约束经济活动,审计应作出相应的反映。政治体制决定了审计体制,政治环境决定了审计规模,社会民主程度决定了国家对经济干涉程度。我国于1983年9月成立了政府审计的最高机关——审计署,为了全面开展审计工作,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加强部门、单位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于1984年在部门、单位内部成立了审计机构,实行内部审计监督,使我国审计制度和审计工作进入了振兴时期,形成了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大多数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机关,并对政府行使包括财政监督在内的监督权,为了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切实执行财政预算法,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议会下设有专门的审计机构,由议会授权对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物收支进行独立的审计监督。所以说,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关注审计的生存与蓬勃发展,是审计与政治环境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政治体制性质、政治机构形式、政治领导人的水平、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等决定了审针的组织形式。

2.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即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环境决定了审计的性质、任务、对象、范围和方法。

(1)经济发展促进了审计产生与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类型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审计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债权、债务、结算业务活动的广泛,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生了委托、授权关系,审计则应运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的对象、报告、方法等内容都发生了变化;18世纪前,注册会计师注重于资产负债表的审查并发展到对损益表审查。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企业合并盛行,经济迅速发展,随着企业合并出现,产生了相应的审计标准与实务,审计工作实行了抽样审计、制度机构审计等。

(2)经济体制对会街影响。我国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经济活动都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与控制,企业无经营自主杈,盈利与企业利益无关,企业既无外来压力,也无内在动力,内部审计工作一直没有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成果直接影响企业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建立了内部审计,使其在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体制的改革必将导致审计体制韵改革。

(3)审计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形成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经济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企业具有商品性、盈利性、独立性及组织结构的关系牲和法人实体等特征。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际工商业的发展,随着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及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使企业经营走向集团化,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经济监督,推动了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内部审计特别是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在帮助企业加强控制扩散进管理方面及使企业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提高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是指国家的法律体制。经济是审计发展的基础,法律是审计发展、健全的外部动力,是审计体系运行的依据。审计依法建立,国家法律也是审计监督的依据。《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颁布和实施,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明确规定了审计人员与委托、受托的责任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步入法制轨道,维护了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

4.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对审计方法手段革新拓宽、深化审计工作领域起重要促进作用。

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的业务案质、思想技能,影响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及审计基本思想及影响审计行为。方法。审计人员应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拥有审计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及高等数学知识,进行计算机审计和审计分析,撰写出真实,、无误、可行的审计报告,促进审计文化建设,发挥审计作用。

5.社会环境

①社会风气,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民主意识,廉政建设、消除歪气,加强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等社会环境,是审计工作的基础。

②在国际环境中,随着现代审计发展、国际环境发展、改革开放,使国际间文化、会计交流和发展得到了迅速提高,促进了审计边缘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审计工作的完善与提高。

上述审计环境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韵,企业在审计工作中只有适应于审计环境,并创造条件,发展和改造审计环境,才能通过审计,揭露不法行为,改善审计环境,净化审计环境,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