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原因
演变产生这种审计控制风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1、审计客体尚未健全内控制度所导致的一种审计风险。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单位应建立而未建立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所形成的审计风险。例如:钱账物应设置3个岗位,而单位只设置了2个岗位,但单位现金业务又相当频繁。因此,在货币资金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2、因审计客体尚未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单位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许多内控制度,但是存在部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一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例如:单位财务制度规定每年至少需要进行一次固定资产清查,但单位账面和有关财务资料未能反映这一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单位存货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特点
审计风险审计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被审计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错误和舞弊。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者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误和舞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如何建立恰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地工作,这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一个重要任务。注册会计师对于内部控制制度除了提出适当的改进意见外无能为力。因此,控制风险只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错误和舞弊的防止和察觉能力有关。
审计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同固有风险一样,控制风险的实际水平,注册会计师也无法改变。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情况,设定一个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这种风险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序的效果(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的重大错报,例如:偶尔因工作人员的粗心或疲劳,控制也可能失效,所以,控制风险绝不可能为零。控制风险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影响因素
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审计的目标,必须对控制风险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必须了解影响控制水平的因素。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内部控制本身的局限性等,对控制风险都有影响。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经过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分析、评价和测试来确定控制风险的水平。
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控制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控制风险的存在才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存在。可见,控制风险与审计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控制风险越高,则审计风险越高;反之,控制风险越低,审计风险越低。
把好五关
评估风险一是把好计划关。研究确定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实行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审计,善于抓住典型,着力打造审计精品。
二是把好方案关。审前应认真搞好调查分析,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开展内部控制测评调查,进行风险评估。明确审计的依据、目标、范围、内容和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和风险控制办法。
三是把好证据关。严格遵循《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和《审计机关实行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要求,严格执法程序,收集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做到程序、取证合法,要素齐全,手续完备,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和充分性。
四是把好评价定性关。审计评价和定性处理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层次性、地域性、时效性。审计评价要谨慎、客观、留有余地。审计处理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的陈述和申辩,做到定性准确,处理处罚适度并且程序合法。注意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五是把好责任关。严格执行《审计机关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责任控制、风险控制体系,完善承诺制度,划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落实《审计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审计机关三级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尽可能消除主观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
控制
降低审计控制风险要注意以下几点:
中国《 独立审计准则》 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 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产生既有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主观原因, 也存在审计方法的客观原因。因此, 控制审计风险必须从注册会计师内部和其外部着手, 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所承担的对社会公众的责任。社会公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管理当局编制的会计报表和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的审计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审计业务几乎渗透了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 既权威性又有危险性, 如果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不能独立、客观、公正的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会给国家、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损失, 相关事务所和关系人也难逃被处罚的厄运。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都有专门规定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条款,审计人员违法和过失都要承担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有些对上市公司想方设法虚增利润、优化业绩,使会计作假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审计工作风险加大。面对这种情况,注册会计师应积极开展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和审计一线人员, 深入剖析各种舞弊行为,研究作假的方式和方法, 研究和分析异常的交易行为、违规的会计处理事项, 积极寻求审计的技术和方法, 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尤其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 使审计人员始终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客观公允地发表审计意见。风险意识淡薄和缺乏必要的谨慎性可能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 乃至审计失败。而现在审计工作中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审计人员到现场的时间太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会计数据的复核上, 仅仅关注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 不关注被审计公司的舞弊现象。一旦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严重失真, 那么基于这些资料进行的审计工作都将毫无意义。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很多例证, 中天勤事务所过分相信银广夏提供的会计资料, 对很多关键证据都没有亲自取证。如报关单、银行对账单、重要出口单据等均由被审计单位提供, 没有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其真假做进一步的确认; 担任红光实业 1996 年年审计的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 对一些重大的应收账款没有进行必要的函证, 也没有对公司的主要存货进行必要的盘点; ST 黎明采用大量虚假销售、签订虚假合同等手段将 1999 年实际亏损3448 万元谎报为盈利 5231 万元, 为该公司出具境内审计报告的华伦会计师事务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上这些事件的发生说明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时已经丧失了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
二、确立适合中国特点的审计风险模型,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审计环境对审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 恶劣的环境会提高审计风险。步入 21 世纪的中国, 正处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资本市场正在不断完善, 相关法规陆续出台, 特别是审计法规在不断补充并已初步形成了体系, 为审计人员规避审计风险提供了法律依据。即使如此, 上市公司的违规案件时有发生, 这些都加大了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因此, 要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审计模型,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审计风险模型一般是指“ 审计风险 =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当然, 也有对此模型加以修改的模型, 如美国一个审计学家把该模型修改为“ 审计风险 =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抽样风险”。审计风险模型既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 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 使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误的领域。
三、深入研究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 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建设
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 执行得是否有效, 这些情况对审计人员来说极为重要。在审计时, 对内控制度方面查出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 处理完了就了事, 而是要顺藤摸瓜, 找出问题的症结, 分析深层次原因, 提出整改意见, 做到既治标又治本。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理性经济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 遵循的是成本效益原则, 风险导向性审计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因此, 会计师事务所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 必须关注审计风险, 选择运用风险导向型审计。在事务所内部按照一定的方法提取风险基金。提取风险基金不仅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而且还能对风险进行选择, 回避高风险的审计项目。在接受委托前, 事务所要对被审单位可能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放弃风险过大的项目。在计划阶段, 则要根据被审单位的情况安排适当的审计程序。如果有可能应借助外部的力量, 防范审计风险。
总之,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 上市公司舞弊造假的手段也不断更新, 注册会计师应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 在审计中保持怀疑观点, 将财务报表公允表达与查找舞弊并行。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将会大大地减少和避免损失, 提高整个职业界的执业水平, 对上市公司的舞弊也会产生很大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