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宋应星
宋应星
宋应星,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北乡雅溪牌坊村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
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着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的着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人物生平/宋应星
早年经历
《天工开物》插图
宋应星出身于书香世家。其曾祖宋景(1476—1547)弘治十八年(1505)进土,历任山东参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书转兵部尚书,进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卒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庄靖,是明代中期重要阁臣。他为官清廉,曾推行“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史称其“有古大臣风”,对宋族后代有很大影响。宋应星祖父承庆(1522一l547)为宋景的第三子,少有大才,志竞进取,邑庠生(秀才),青年夭卒,未酬其志。
遗一孤子国霖(1547—1629),即宋应星之父。宋国霖少孤,在母顾氏和叔和庆(1524—1611)照养下成人,少补诸生,在库40年,一生为秀才,未出仕。宋国霖有4子,长子应升(1578—1646)、次子应鼎(1582—1629)、三子应星、幼子应晶(1590一?)。其中应升与应星为魏氏(1555—1632)所生。自宋景至宋承庆一代时,宋家犹鼎盛,但至宋国霖时家境渐以萧条。
宋应星的祖先在元代(1260—1368)以前本姓熊。元、明之际(十三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熊德甫就任南昌府丰城驿宰,娶当地宋氏为妻,因避兵乱,就改姓他妻子的宋姓,迁居在奉新县东雅溪(今潦水)沿岸。明代以后,宋德甫和他的后人便世代定居在奉新北乡的雅溪南岸务农。宋德甫一家到雅溪定居后,乘明初政府鼓励垦荒之际,开发了附近的土地,种植桑麻、水稻、兼营养蚕,逐渐成为经营地主。
宋德甫以下五辈传至宋迪嘉,都是靠经营土地、养蚕发迹的。宋迪嘉之子,宋应星的曾祖宋景(1476—1547),字以贤,号南塘,公元1505年中进士,历任山东参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书转兵部尚书,进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卒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庄靖,是明代中期重要阁臣。他为官清廉,曾推行“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他的家族被封荫,从此宋家成为官僚地主家庭。
宋景有五个儿子,第三子宋承庆(1522—1547),是宋应星的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号思南,自幼在本县为庠生(秀才),博学能文,娶龙潭黄氏,继娶泥湾顾氏,顾氏生宋国霖(1547—1629),就是宋应星的父亲。宋承庆在27岁时早逝,只留下孤子宋国霖。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不到一周岁时就已丧父,由母亲顾氏抚养,后在叔叔宋和庆(1524—1611)照养下成人,少补诸生,在庠40年,一生都是秀才,没有做官。从宋景到宋承庆一代人时,宋家还是繁华府第,用人前呼后应,具有阁臣府第气派,但是,到了宋国霖时,家境逐渐萧条下来。
宋国霖有4个儿子,长子宋应升(1578—1646),字元礼;次子宋应鼎(1582—1629),字次九,号铉玉,是甘氏所生,在本县为庠生,没有做官;三子宋应星,与应升是魏氏(1555—1632)所生;幼子宋应晶,字幼含,为王氏所生,副贡生,后来绝意科举,迁居到县城。宋应星小时候和大哥宋应升一起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读书。宋和庆于公元1569年中进士,授浙江安吉州同知,进广西柳州府通判,不久就辞官归里,在本乡兴办教育事业。接着,兄弟二人又投师于族叔宋国祚,和他们的族侄宋士逵,宋士达等人一起就学。
宋应星幼时先学诗文,又学经史子书,接受封建正统教育。宋应星喜欢游历,和哥哥宋应升等人结伙游历的地方有县城北的狮山,再往西北50里的越王山。越王山南的会埠,有宋家的大片地产。县城西120里的百丈山,是全县最高的山,山上有百丈寺等名胜古迹,有唐宋以来文人士大夫们的诗文碑刻。北乡以东是新建的,那里有宋家的亲友。再东行80里是省城南昌。宋应星自幼聪明伶俐,几岁就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和长辈们喜爱。
宋应星后来又和宋应开、堂叔宋国璋(宋和庚子)、族侄宋士中及本县的廖邦英等人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1558—1638)。后来,宋应星又考入本县县学为庠生,熟读十三经和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宋应星在哲学方面,最推崇的是张载(1020—1077)的关学。
张载是北宋凤翔郿县横渠镇(今属陕西眉县)人,字子厚,公元1057年中进士,熙宁(1068—1077)初为崇文院校书。不久,退居南山下,教授诸生,学者称横渠先生。因是关中人,所以称他的学派为关学。过去曾以周(敦颐)、程(颢,颐)、张(载)、朱(熹)并称,但是张载反对周、程,朱以“理”为万物的本源,提出虚空即气,主张气为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承认物质先于精神而存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宋应星即从张载的关学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宋应星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和工艺制造之学都有很大的兴趣。
公元1603年,江西巡抚夏良心在南昌府刊刻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熟读此书,这对他后来写作《天工开物》很有启发。宋应星还喜欢音乐、作诗。宋应星青年时代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花在了科举的应试上。
公元1615年,宋应星和宋应升到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参加这一年乡试的江西考生有一万多人,但中举的却只有109人,宋应星名列第三,宋应升名列第六,奉新县考生中只有宋应星兄弟二人及第,又名列前茅,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奉新二宋”。
宋应星弟兄受到了乡试成功的鼓舞,当年秋天,他们就前往京师(今北京)应第二年的会试,但是,二人都是名落孙山。宋应星弟兄决定下次再去参加会试,为了做好应试准备,他们就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著名学者舒曰敬(1558—1636)。
舒曰敬,字元直,号碣石,南昌人,公元1592年中进士,是个有成就的教育家。他的学生涂绍煃,万时华,徐世博,廖邦英等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江西学者。
公元1619年,宋应星弟兄和舅父甘吉阴进京会试,但二兄弟仍未及第,但他们以为第三次可以成功。
公元1623年,宋应星弟兄第三次进京会试失败。
公元1627年,宋应星弟兄第四次进京会试失败。
公元1631年,宋应星弟兄第五次进京会试失败。
宋应星
这时,宋应星已45岁,宋应升已54岁,他们的宝贵的青壮年时间,就这样消磨在科举上面,从此他们绝了科举之念。虽然宋应星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但这五次水陆兼程的万里跋涉,并不是一点意义没有。在这些长途旅行中,他打开了自己的眼界,扩充了社会见闻。沿途他们经过了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的许多城市和乡村。沿途他有机会在田间、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调查到不少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为后来写作《天工开物》等书做了准备。没有这些经历,他就难于写出这些着作。
宋应星也在几次进京会试途中耳闻目睹了明末社会的现实情况,这些情况不容易在书本中了解到,只有到基层做细致的社会调查,才能真正观察和体验到明末的许多腐朽的社会现象,掌握奉新宋应星纪念馆
到更多的实际资料。这时候,社会矛盾激化,尤其是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土地兼并越演越烈,赋税繁重,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城市居民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也发生激化,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明朝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像宋应星这样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却得不到录取,说明科举考试本身都充满了腐败。所有这些,在他的很多政治性的文章当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反映。
宋应星在他多次应试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体会到终生埋头书本而缺乏实际知识,是真正的不足为道。他终于下决心放弃科举,转向实学,钻研与国计民生有切实关系的科学技术,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宋应星在实践中悟出这些道理后,就利用原有的文化知识虚心向工农群众请教,并及时记录下有关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知识,终于写出了不朽的《天工开物》这部宏伟的科学巨着。
担任县学教谕
公元1604年时,宋应星弟兄已各自成家,就分居了,宋家的地产从此化整为零。几次万里征程,也花费了许多钱财,娶妻生子,家庭支出日渐增多,经济状况已经不如过去,整天在家闲居,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宋应星决定在社会上谋求一项公职,再借此施展他研究实学的志愿。
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在公元1632年谋求到浙江桐乡县令的职务。但是不久,他们的母亲魏氏亡故,宋应升、应星把母亲安葬在本乡的塘尾,就按照封建社会的习俗,在家“守制”。公元1634年,宋应星担任了本省袁州府分宜县县学教谕的职务。应升则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为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分宜县在奉新的西南,中间经过上高,不算太远。县学有20名学生,教谕则是个未入流的文职衙门中的下级官员。宋应星在这个职务上一直到公元1638年。
宋应星在分宜担任教谕的时候,类似于我们现在不坐班学校的教员,授课后的馀闲时间较多,同时又能接触到一些图书资料,为他从事写作提供了条件。宋应星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根据以前的调查所得,再查找必要的参考文献,从事着极其紧张的着述工作。
公元1636年3月,宋应星在分宜县令曹国祺支持下,完成了万言的政论集《野议》,并出版。
《野议》集中反映了宋应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是宋应星在一夜之间写成的。由于宋应星没有在朝做官,所以称为《野议》。
宋应星写《野议》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明末社会所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期望社会由乱而治,使国家转危为安,体现了宋应星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爱国思想,可以看成是宋应星希望崇祯皇帝实行变法的万言奏议。
宋应星主张减免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呼吁罢除军界、政界中的贪官污吏,代之以廉洁奉公,一心为国的清官。使工农能获温饱,商人能有利可图,贫士有获得科举入仕的机会,各阶层的人都能各安其业。然后,全面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养兵练武,则国运也许会有救。书中有许多精辟思想:譬如认为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增加社会财富就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来提供丰富的劳动产品。宋应星的这种财富观为经济学原理做出了贡献。由于《野议》在一夜之间写成,所以在文字上略逊一筹。
宋应星同时又整理发表了他的自选诗集《思怜诗》。《思怜诗》共52首,分成《思美诗》和《怜愚诗》两部分,宋应星取两卷的首字“思”和“怜”命名为《思怜诗》。《思美诗》10首,都是七律,《怜愚诗》42首,都是七绝。
《思怜诗》主要反映了宋应星的人生观,用文学形式表达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看法。宋应星在诗中塑造了两大类典型人物,分别给以褒美和讥讽。他继承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诗论传统,主张写诗应当揭露时政弊端,反映社会现实,并且给人以启迪和教化。
宋应星还着有《画音归正》《原耗》二书,可惜均已失传。《画音归正》是讨论音韵、乐理的作品,与《乐律》的内容相近。《原耗》万言,除与《野议》有类似内容外,还谈到桑麻、绵葛等“小”事。
公元1637年,宋应星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天工开物》。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首写了一篇序,序中说:年来着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伤哉贫也!欲购奇(购买奇书,奇器)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由先生而授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在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
奉新二宋
奉新地处江西南昌府境内,明代这里文风很盛。宋应星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和庆是隆庆三年(1569)进士,授浙江安吉州同知,进广西柳州府通判,未几辞官归里,在本乡兴办教育事业。宋应星在家塾中初投师于族叔宋国祚,继而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1558—1638)。奉新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本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等书。此外,还喜欢音乐、作诗。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催诗,相互激励,纵谈天下事。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着作发表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今北京)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1558—1636)。舒日敬字元直,号碣石,南昌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是个有成就的教育家,“一时名公巨卿皆出其门下”
万历四十七年(1619)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崇祯四年(1631)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任本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人流的教职人员。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为所有主要着作都发表于此期间。
仕途生活
崇祯十一年(1638)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他任期未满,于崇祯十三年(1640)辞官归里,十六年(1643)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毫州(今安徽阜阳地区)知州(正五品),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官员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四月,清兵人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甲申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为弘光元年。南明时,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
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宋应升于1646年服毒殉国。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大约卒于康熙五年(1666),享年80。卒后遗有二子,长子士慧字静生,次子士意字诚生,二人均有文才,人称“双玉”。宋应星生前教导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子孙皆能奉父祖遗训,在家乡安心耕读。至清嘉庆年(1796—1820),他的后代都成为贫苦农民。
宋应星的晚年
1637年6月,宋应星完成了他的《卮言十种》中的第八种《论气》一书。《论气》是宋应星的一部自然哲学着作,分为《形气》《气声》《水火》《水尘》《水风归藏》和《寒热》等篇章。宋应星在《论气》一书中,继承了先秦的荀子(公元前330—前227),汉代的王充(27—107),宋代的张载(1020—1077),特别是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元气论并予以发展,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自然观哲学体系。宋应星认为宇宙万物最原始的物质本原是“气”,由“气”而化“形”,形又返回到“气”。在形和气之间还有个物质层次是水火二气。
宋应星
宋应星把元气论和新五行说(金、木、水、火、土)结合起来,用“二气五行之说”来解释万物构成的机制。由元气形成水火二气,再由水火形成土,水火通过土形成金木有形之物,然后再逐步演变成万物。宋应星的二气五行之说理论比王充、张载的元气论更为深化和绵密,也比当时西方用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的土火水气四元素说解释万物生成更加具体。因为他在气和万物之间引入了水火土金木这些过渡的物质层次,而不是由气直接构成万物。
宋应星还进一步讨论土石五金的“生代之理”,从中引出了物质在变化前后“未尝增”与“未尝减”的物质守恒思想。宋应星还指出动物体内所含的物质成分和植物所含的是同类,而植物是摄取土中无生命养料和水而生长的,从而论证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在物质构成上的统一性。
宋应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他所掌握的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上的。宋应星在《论气》的《气声》篇中还专门讨论了自然科学中的声学问题,其中包括影响声调的各种条件,声速,声音的传播媒介和决定声音强度的因素等问题。
宋应星在谈到声音发生原理时,指出声音是气的运动,由于气与形之间的冲击而发出声音,以形破气而成为声音。声音的大小、强弱取决于形、气间冲击的强度,急冲急破。
宋应星还指出传播声音的介质是空气,他以炮声为例,指出单位时间内炮声所达到的距离为炮弹所达到的距离的10倍。他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很像以石击水所成的水波扩散那样,以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可见他已经有了关于声波的初步理论概念。他的这些思想,为以后声学理论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当时,欧洲还在争论关于声音的传播媒介到底是空气,还是以太微粒或物质微粒。直到17世纪德国学者盖里克用抽气机作传声实验后,才证明声的传播介质是空气,声波的概念是这以后很久才建立起来的。宋应星在研究声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较先进的思维模式。
1637年9月,宋应星又完成了《卮言十种》中的第九种《谈天》一书。《谈天》主要是谈日,当宋应星登山东泰山观日时酝酿了一种思想,认为今日之日非昨日之日,如果认为是昨日之日,是“刻舟求剑之义”。认为太阳不但沿着它的轨道周行不已,而且它自身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样,就修正了张载提出的“日月之形,万古不变”之说,批判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后来,王夫之发挥了宋应星的这种“日日新”的思想。
宋应星还批评了宋儒朱熹(1130—1200)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日有食之”时的天人感应说观点,以古代日食观测资料与古史作了对比,证明天人感应说是毫无根据的。
1638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已满,考列优等,随后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
1640年,宋应星任期还没有满,就辞官归里了。
1642—1643年,宋应星在奉新家居住时,当地爆发了由李肃十、肃七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宋应星曾经与兵备道陈起龙、司李胡时享等,用计谋和武力镇压了这次起义。
1643年,宋应星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这是宋应星一生担任的最高官职。宋应星担任亳州知州时,已经是明亡的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官署都被毁,他捐资努力重建,又把出走的官员招集回来,还捐资在城南买下了薛家阁,准备建立书院。
1644年初,由于形势的急剧变化,宋应星的心愿未遂,辞官返回了奉新。3月19日,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万岁山树上。是日农民军破内城各门,李自成乘马进城,入承天门,登皇极殿。城内人民都设案焚香迎接,于门首大书“顺民”和“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等字样。明朝的腐朽统治至此崩溃了。
4月22日,清兵进入山海关,包围了北京城。宋应星虽然早已挂冠,回到了奉新家中,仍关心国家大事,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痛恨那些汉族大官僚地主依靠满族贵族统治集团对广大人民施行民族压迫的可耻行径,就挥笔草成了《春秋戎狄解》一书,借古喻今,在南方制造抗清舆论。
1644年清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
5月15日,南明福王朱由崧称帝于南京,以明年为弘光元年,这个政权完全是明末腐朽政权的继续。
南明时,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和南湍兵巡道,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他在晚年决心做一个隐士。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也无意恋官,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政权,但这个政权由马士英、阮大铖擅权,内用宦官,外结诸将,政以贿成,官以钱得,有“中书随地走,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之谣。这个政权从成立之日起,内部就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阮大铖勾结马士英,日以党争为事,罗织罪名,排挤打击东林党人。
1645年5月,清军渡江,福王逃至芜湖黄得功军中。不久,清追兵至,黄得功战死,福王被俘,后在北京被杀。宋应星和宋应升回到家乡后,阔别多年得以重逢,虽然是兄弟相见格外高兴,但国事的不可为又给他们增添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尤其是清兵攻破南明政权后,又南下去取江西,更使他们感到绝望。
1646年,宋应升题了两首绝笔诗,服毒殉国。宋应星在埋葬了与他相伴多年的大哥之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拒绝到清政府去做官。
1655年,宋应星应友人陈弘绪之请,为陈弘绪撰的《南昌郡乘》草成了《宋应升传》。
科技成就/宋应星
综述
《天工开物》插图
宋应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他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工作,同时也对技术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着述成书使之能够流传下来。宋应星所着书籍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在农业方面宋应星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载。如“包及数日,懊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日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己。川划同时,他还指出了水稻种植中值得注意的各种问题。在手工业方面,宋应星力图运用定量的方法,他在叙述生产过程时,特别注意原料消耗、成品回收率等方面的数量关系,有着明确的量的观念。当分析秧苗移毅时,宋应星指出:“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的比例为1:25石这个重要的比例数据近代的江西仍在遵循。宋应星对各种油料的出油率作了初确的说明:“凡胡麻与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菜旅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苔子每石得三十斤……”。对油料作物这种具体而准确的数据说明,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
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分别体现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方面。
生物
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生命运动以极其纷繁的形式呈现在人类面前,众多物种是怎样产生的曾长期困绕着人们的思绪。宋应星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向科学迈出了一大步。他在谈到土坡、气候、魏培方法对农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时说:“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筱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在述及蚕种的培育时指出:“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用变成揭茧。”“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在这里,宋应星愧出了物种变异的重要科学思想。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宋应星所记载的物种变异,有如起因于坏境的变化;有的起因于不同品种的杂交,涉及到了对物种变异的更深刻的理解。从这种意义上讲,宋应星是当之无愧的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无怪乎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枪思想的集大成者达尔文把《天工开物》中的有关论述作为他论证物种变异、进化的重要例证
物理
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着《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声音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传播的概念。
化学
在化学方面,宋应星分析了金、银、铜、锡、铅和锌等多种有色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它们的活泼程度,提出了利用它们之间的差异分离或检验有关金属的方法。在论及分离金银时他指出:“凡足色金参和伪售者,唯银可入,馀物无望焉。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人堵涡中鹅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另入琳涡内,勾出土内银,亦毫厘具在也。”‘在谈到水银和硫磺升炼朱(即硫化汞)时指出:“每升水银一斤,得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这增多部分是“借硫质而生”。对这些金属和化合物分离和化合方法的分析,说明宋应星对大量的化学反应已十分关注.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成份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前后各种物质成份之间的关系,具有“质量守恒”的思想。质量守恒是指在任何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物质总质里始终保持不变。在科学的历史上,人们对质量守恒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后由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在研究燃烧过程中确立下来。这已经是18世纪下半叶的事情。然而,宋应最早在对金银分离方法的分析中,在硫化汞的制取中,就窥测到了这种物质运动的深邃奥秘,虽然其认识粗度不及后者,但毕竟比后者早了一百多年。
人物评价/宋应星
《明史》:赞其“廉洁”
李约瑟:“中国的“狄德罗”
贝原笃信:“中国的阿格里科拉“
人民网:”在自然哲学思想上,他超过了前人张载与后人王夫之,而这两人都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华东师范历史学教授李以章:“宋应星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唯物沦和辩证法的思想,而这一思想一旦形成,又指导着他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奋力向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学者。”
吉林大学历史学教授龙欣宇:“宋应星在各个领域中体现的伦理思想,笔者的认识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小官吏,宋应星忠君、尽职、关注民生、反对不正之风等想法和行为,是在认同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基础上求善求真,追求士大夫的完美的人格,由此对社会对人生都有积极地贡献;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科学家,宋应星博学、勤奋,有着浓厚的探索自然奥秘和用先进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愿望,有着丰硕的成果。虽然他的伦理思想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更多的是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引领着他积极的人生。”
轶事典故/宋应星
宋应星买书
宋应星在他十五岁那年,听说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价值很高的科学着作,于是他就渴望着能读一读。每见到读书识字的亲友或邻居,他都急切地询问人家是否有这本书。有一天,他听说镇上的文宝斋书铺刚购进一批新书,就急匆匆赶去买书,可是书架上摆的都是四书五经,没有《梦溪笔谈》。店老板见这位少年在书架旁找来找去,心中暗暗纳闷:这么多经书他不买,这是要找什么店老板上前询问才得知他要买《梦溪笔谈》。店老板告诉他,现在人们都读四书五经,为的是考取功名,科学方面的书即使进了货也没人买。宋应星只好懊丧地离开了文宝斋。
宋应星在往回走的路上,脑子中一直在想那本书,到哪去找?唉,找本书真难呀!他长叹一口气,无奈地摇着头。他一边走,一边想,只听“哎哟”一声,撞到前面一个行人身上,再看地上,已经撒了许多米裸。这时宋应星的心思才从《梦溪笔谈》回到眼前,他连声道歉,急急忙忙地弯下腰帮那位行人捡米裸。检着检着,眼前一亮,包米课的废纸上竟有《梦溪笔谈》一行字!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忙向那人询问米课是从哪儿买的,好去寻找这本书。宋应星一口气跑出好几里路,才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追上了卖米课的老汉,要出高价买老汉包米课的废纸。
老人见他爱书心切,就找出一本旧书给了他,原来是部残本的《梦溪笔谈》,书少了后半部。老汉告诉他这书是清早路过南村纸浆店时向店老板讨来的。宋应星又一路跑着赶到纸浆店,可那后半部书已经和别的旧书一起拆散泡入水池,正准备打成纸浆。宋应星急得搓着手在水池边转来转去,心痛地望着水池里的书,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他拉住店老板的手,急切地说:“求求您,帮忙把《梦溪笔谈》那本书从水池中捞上来吧。”说着,他摸出了身上所有的钱,摆在老板面前,又脱下衣服抵作酬金。老板不解地说:“孩子,这一池废书也不值这些钱啊!”
宋应星向老板讲述了自己找这本书的经过。老板被这种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赶忙让工匠下水池从散乱的湿纸堆中找齐了那半部书。宋应星捧着湿淋淋的书回到了家,小心翼翼地一页页分开,晾干,装订好。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书。
亲属成员/宋应星
辈分 | 关系 | 人物简介 |
---|---|---|
曾祖父辈 | 曾祖父 | 宋景 (1476—1547),宋应星曾祖, 工部尚书 转 兵部尚书 ,进京师 都察院 左都御史 ( 正二品 ),卒赠 太子少保 、吏部尚书,谥庄靖,是明代中期重要 阁臣 。 |
祖父辈 | 祖父 | 宋承庆(1522一1547)为宋景的第三子,青年夭卒,未酬其志。 |
父辈 | 父亲 | 宋国霖(1547—1629),在县学40年,一生为秀才,未出仕。 |
平辈 | 长兄 | 宋应升(1578—1646)。 |
二兄 | 宋应鼎(1582—1629)。 | |
大弟 | 宋应晶(1590一?)。 | |
子女 | 长子 | 宋士慧,农民。 |
次子 | 宋士意,农民。 |
(表格中所有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期刊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生产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宋应星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宋应星是中国17世纪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天工开物》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友人涂绍煃(字伯聚)资助,初版刊刻于南昌府。全书三卷十八篇,所叙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三十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编次先后顺序是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安排的,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其次是有关工业,而以珠玉殿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该书影响波及世界,宋应星因而在世界科学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
写作背景
明朝末年(1587年),宋应星出生在中国南部江西一个官宦家庭,他的曾祖父曾担任过皇家建设部门的高官。到宋应星的时候,家境已经非常萧条。宋应星曾参加江西省的科举考试,在一万多考生中获选,入仕前途很看好。不过接下来,宋应星多次参加京城会考,却屡屡受挫,直到45岁第五次落榜以后,他才放弃了入仕的想法,转而潜心钻研科学技术,思考哲学问题,在51岁的时候出版了《天工开物》。
宋应星将自己的着作命名为“天工开物”,“天”是指自然界,“工”是指人力,“开”是开发,“物”是物质财富。这个名字,不仅反映了宋应星对普通劳动者开掘自然的敬颂,而且也是对“经学入仕”传统的挑战。经学是中国历史上皇权社会的核心思想,它是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读书人无不专注于研究经学以图入仕,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则成为个体现象。明代,经学研究几乎窒息着整个学术领域。宋应星鄙视那些死读经书、不懂生产的“学者”,厌恶对社会生产毫无用处的科举考试。他在《天工开物》的自序中宣称:“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干。”宋应星倡导实用,注重科学实验、调查研究,为获得确凿数据,他亲自到手工作坊、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宋应星的治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学风。
全书目录
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锻》、《播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共18卷。
书名来历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又是用“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前一成语的意思是说,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可以生产出胜过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后一成语的意思是说,如果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就能办成事情。那么,这两句话合并后,总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它就是:只要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辛勤劳动,就能生产制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其精美的程度胜过天然。
内容简介
《天工开物》按生产部门的区别,编列为十八卷,第一卷讲农业耕种、农具及灌溉机械的用法,第二卷涉及服装,讲养蚕、缫丝、种棉、植麻的方法和纺织技术,第三卷则讲染料植物的种植方法及染色技术,此外不但包括粮食加工、盐的生产、糖的制造、酿酒技术,还包括冶铸、矿石开采冶炼、车船制造驾驶、兵器制造以及造纸、文具制作、珠宝加工等。
上卷六篇多与农业有关。《乃粒》主要论述稻、麦、黍、稷、粱、粟、麻、菽(豆)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及生产工具,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并对以江西为代表的江南水稻栽培技术详加介绍。《乃服》包括养蚕、缫丝、丝织、棉纺、麻纺及毛纺等生产技术,以及工具、设备,特别着重于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养蚕的先进技术及丝纺、棉纺技术,并绘出大型提花机结构图。《彰施》介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偏重靛蓝种植和蓝靛提取以及从红花提取染料的过程,还涉及诸色染料配色及媒染方法。《粹精》叙述稻、麦收割、脱粒及磨粉等农作物加工技术,偏重加工稻谷的风车、水碓、石碾、土砻、木砻及制面粉的磨、罗等。《作咸》论述海盐、池盐、井盐等盐产地及制盐技术,尤详于海盐及井盐。《甘嗜》叙述甘蔗种植、榨糖和制糖技术及工具,兼及蜂蜜及饴饧(麦芽糖)。每篇叙述均有主有次,选择重要产品为研究重点,突出介绍先进地区的生产技术。
中卷有七篇,多为手工业技术。《陶埏》叙述房屋建筑所用砖瓦及日常生活所用陶瓷器(尤其白瓷、青瓷)的制造及工具,着重江西景德镇生产民用白瓷的技术,从原料配制、造坯、过釉到入窑烧结,都予说明。《冶铸》是论述中国传统铸造技术最详细的记录,着重叙述铜钟、铁锅及铜钱铸造技术及设备,包括失蜡、实模及无模铸造三种基本方法。《舟车》专述有关交通工具。首先用数据标明各船舶和车辆结构构件及用材,还说明各种船、车驾驶方法,详于大运河上航行的运粮船“漕船”。《锤锻》系统论述铁器和铜器锻造工艺,从万斤大铁锚到纤细绣花针都在讨论范围之内,而各种生产工具如斧、凿、锄、锯等制造以及焊接、金属热处理等金属加工工艺亦曾论及。《燔石》涉及烧制石灰、采煤、烧制矾石、硫黄和砒石技术,对煤的分类、采掘、井下安全作业均有论述。《膏液》介绍十六种油料作物子实的产油率、油的性状、用途,以及用压榨法与水代法提制油脂的技术和工具,还谈及桕皮油制法及用桕油制蜡烛的技术。《杀青》论纸的种类、原料及用途,详细论述了造竹纸及皮纸的全套工艺技术和设备,所提供的生产操作图特别珍贵。
下卷有五篇,也属工业。《五金》论述金、银、铜、铁、锡、铅、锌等金属矿开采、洗选、冶炼和分离技术,还有灌钢、各种铜合金的冶炼,所附生产过程图十分难得。其中记载不少中国发明创造,如以煤炼铁、用活塞风箱鼓风、直接将生铁炒成熟铁、以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等等。《佳兵》涉及弓箭、弩、干等冷武器及火药、火器的制造技术,包括火炮、地雷、水雷、鸟铳和万人敌(旋转型火箭弹)等武器。《丹青》主要叙述以松烟及油烟制墨及供作颜料用的银朱(硫化汞)的制造技术,产品用于文房。《曲蘖》记述酒母、药用神曲及丹曲(红曲)所用原料、配比、制造技术和产品用途,其中红曲具有特殊性能,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新产品。《珠玉》则记述南海采珠、新疆和田地区采玉,还谈到井下采宝石的方法和加工技术,兼及玛瑙、水晶和琉璃。
全书除文字叙述之外,还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配以说明,展示工农业各有关生产过程,生动而真实。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
研究方法
宋应星在叙述各生产过程的同时,还发展了“穷究试验”的研究方法。他对各种迷信神怪、荒诞旧说都有所批判,如对炼丹术的批判更为激烈,从而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注入一种新的科学精神。这是《天工开物》一书的最大特色,使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我国古代物理知识大部分分散体现在各种技术过程的书籍中,《天工开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此外,在《论气》中,宋应星深刻阐述了发声原因及波,他还指出太阳也在不断变化,“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谈天》)。
宋应星《天工开物》
分类介绍
:记述了精耕细作、砒霜拌种、磷肥施用、甘庶育苗移秧、交培育蚕良种等先进技术。把砒霜用来拌种子或蘸秧根,以防治鼠害和病虫害,这是中国农业技术的一大发明。宋应星首先把砒霜作农药这项发明正式记录下来。至于甘蔗育苗移秧的好处在于:节约蔗种,苗匀而壮,早熟高糖,高产稳产。这项传统技术至今仍在沿用着。
:宋应星记述了棉、麻、丝、皮、毛的来源和织造。其中轧花机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机械,在《天工开物》里有完整的轧花机结构图。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有一架清嘉庆、道光年间造的蜀锦机,结构跟《天工开物》所画明代的轧花机没有多大差别。
两者是我国古代重要手工业,《天工开物》中有很大的篇幅反映这方面的成就。煤不但是工业中的能源,而且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虽有长期采煤用煤的悠久历史,但关于采煤技术的专门记载较少。《燔石》卷提供了这方面的可贵资料。宋应星依据煤的物理性状及用途,把煤分为明煤(相当于无烟煤)、碎煤(相当于烟煤)、末煤(相当于褐煤和泥煤)三种。在欧洲,法国人雷纽特于1837年才提出了与此相类似的分类法,采煤技术中两项最首要的井下掘煤的作业问题,即瓦斯通风与防止井塌,明代已有较为先进的技术措施作为解决的办法。
对此宋应星亦如实记载。采煤时如果不排除瓦斯,容易引起爆炸及中毒事故,用中间挖空的巨竹管插入把瓦斯排出地面,显然是简便有效的方法。中国人在17世纪解决的问题,欧洲人在18世纪尚未找到妥善的瓦斯通风办法。井下设“支板”,是一项防止井塌的重要安全措施。“支板”即巷道支护装置,这不仅可更多地采掘煤,而且可使井下工作时有安全的保障。宋应星对先用竹筒把瓦斯排空,然后,进行巷道支护才能挖掘的采煤技术,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表明明代采煤技术在世界上所处的领先地位。
:宋应星记述了半自动爆炸水雷“混江龙”,以及边转边爆炸的守城武器“万人敌”等。在航运方面,记述了我国最早采用的一种航行操纵工具——偏披水板(船翼),还总结了我国古代舵工创造的逆风行船的经验,并提出了舵和帆的力学原理问题。
:记述了油脂、冰糖、井盐、天然气、造纸、染料、银朱、炭黑、铅丹、胡粉等我国许多传统名产品的先进生产工艺。宋应星一生的科学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普遍的自然现象的一般认识和作理论上的概括,一是对当时各种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的经验总结。
评价
宋应星收集与编纂的《天工开物》(1637)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当年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着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如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着作”。本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因《天工开物》称宋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
政论集《野议》/宋应星
简介
宋应星另一代表作是政论集《野议》,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刊行。全书万言,不分卷,计有世运、进身、民财、士气、屯田、催科、军饷、练兵、学政、盐政、风俗及乱萌等十二议。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及经济思想。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明末社会所面临的政治及经济危机,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期望国家由乱而治、转危为安,从而体现这位科学家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爱国思想。这部作品可看成是宋应星作为在野者上书崇祯帝要求实行变法的万言奏议。
内容
从各议内容观之,所述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指出各级政权机构人事任用及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为加强政权建设,揭露并批判了当时制度的弊端及官吏的腐败,提出革新吏政及学政的方案。
二是鉴于当时民穷财尽的经济局面,揭露了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的失误,提出革新方案及生财之道。
三是谈用兵、练兵及筹措军饷的方法,揭露了军政上的弊病。
四是要求在社会上移风易俗,振作人的精神面貌,提高官兵的士气。
五是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和动因,提出安民政策。
评价
总之,宋应星主张减免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呼吁罢除军界和政界中的贪官污吏,代之以廉洁奉公、一心为国的清官。其理想是在清官统治下,使工农获得温饱、商人有利可图、贫士有科举入仕机会,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然后全面发展农工商业,养兵练武,则国运或可有救。书中有很多精辟思想,例如《民财议》指出:“夫财者,天生地宜而人工运旋而出者也。”又说:“财之为言,乃通指百货,非专言阿堵(货币)也。今天下何尝少白金哉!所少者田之五谷、山林之木、墙下之桑、洿池(池塘)之鱼耳。”①就是说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增加社会财富意味着要大力发展农业、工业,提供丰富产品,而货币本身并不是财富。宋应星的财富观是对经济学原理的天才贡献,此后一个多世纪西方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才于1776年提出同样思想。
兴趣研究/宋应星
宋应星对天文学素有兴趣,其《观象》书稿本拟与《天工开物》同时问世,但临梓删去。现存其所着《谈天》,刊于崇祯十年(1637),主要为说日。当他登泰山观日时涌现一种思想:“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他认为太阳不但沿其轨道周行不已,且其自身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从而提出“今日之日非昨日之日”的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命题,修正了张载提出的“日月之形,万古不变”之说,批判了汉儒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宋应星有关日日新思想,后来由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所发挥。
日食、月食是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活动没有任何关系。但天人感应说认为日月食及其他异常自然现象是国政失纲、人君昏暗的象征,故上天以此为警告。宋代朱熹(公元1130—1200年)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日有食之”时写道:“然王者修德行政,用贤去奸,能使阳盛,足以胜阴。……则日月之行虽或当食,而月常避日,……所以当食而不食也。”宋应星针对朱熹观点批评说:“朱(熹)注以王者政修,月常避日,日当食而不食,其视月也太儇(随便)。”接下以古代日食观测资料与古史所载事件作了对比,证明朱注说法毫无根据,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宋应星还写下历史作品《春秋戎狄解》(公元1644年),借古喻今,伸张民族大义,在南方制造抗清舆论。他的《美利笺》是文学创作,也有政治含义。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位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内涉猎极广的学者。
个人着作/宋应星
着作列表
宋应星纪念币
宋应星着作等身,其中以《天工开物》最出名。他流传的着作有:
《野议》
《论气》
《谈天》
《思怜诗》
以下是失传的着作:
《画音归正》
《厄言十种》
《美利笺》
《乐律》
《杂色文》
《原耗》
大陆发现的应该为76年或更早一点,因为大陆出书《野义 谈天 论气 思怜诗》(明 宋应星 上海人民出版社)是76年1版1印。(观点仅供参考)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着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着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作品分类
作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有《天工开物》、《观象》、《乐律》等;
(2)属于人文科学方面的有《野议》、《画音归正》、《杂色文》、《春秋戎狄解》等;
(3)介于上述两大领域之间的有《原耗》、《卮言十种》等;
(4)属于文学创作的有《思怜诗》、《美利笺》等。总共有十几种。
这些着作都成于明末或明清之际,由于社会动乱,再加上作者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故为清统治者所不容,所以他的大部分作品已散失。现在保留下来的有《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论气》和《谈天》5种,而后两种是《卮言十种》中残存下来的。
纪念公园/宋应星
宋应星纪念馆
宋应星公园位于奉新县城区凤凰山和乌龟山处,座落在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里宋埠镇、县冯田经济开发区内。占地面积1000馀亩,现已投资1500馀万元用于景区景点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内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主要规划景区有:中心广场区、宋应星纪念馆、农业示范区、苗圃农家乐区、古代民俗实物展示及娱乐区、别墅垂钓休闲度假区等景区。
中心广场区:主要景点有宽大别致的主大门、苏式园林结构服务管理办公室、中心广场、中国农耕文化始祖“后稷”主题雕塑、十二生肖瓜果蔬菜柱、江南最长的弧形长廊、神田、八角亭、飞虹桥、水榭平台、天工湖等十多处景观景点供人们观赏游玩,园中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百花争艳,人在画中行,鱼在湖中游的美丽画景让人陶醉,流连忘返。
宋应星纪念馆:位于宋应星公园中心广场东面,采用古建筑风格,气势雄伟。馆内通过文字、图片、碑廊、模型等,并利用现代的声、光、电等技术,充分展示了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生平事迹和《天工开物》这部巨着的科技精粹。
农业示范区:以现代农业生产示范、旅游观光休闲为主体,突出优质米、竹业、猕猴桃、花卉苗木四大产业。园内建有百树园、沙滩植物园、奇瓜异果园、农业新品种培育实验园、百竹园、茶花母本园等,是一个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
苗圃农家乐区:位于宋应星公园北部,座落在名、优、特花卉苗木基地之中,园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派乡村田园风光。既可为游客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又可为游客提供参与农事活动。让都市人们体验农家生活和农家的情趣,真可谓是“观花采果归田园,、农家简舍饮汗甜”。
古代民俗实物展示及娱乐区:位于中心广场北面。主要景点有:水车、水碓、碾坊、纺织、冶炼、制造、荷兰风车、民俗馆及娱乐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