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存货水平
存货水平是指生产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保存在他们库房里的产品数量,它是了解供需状况的一个较为直接的指标。
评价存货水平是否过高或过低的最常用的指标是存货—销售额比(I/S),指按照最近的销售速度需用多少天才能卖完存货。也可称之为存货可销售天数。根据经验,I/S为1.5个月较为合适,有些行业会要求少一些,有些则会高一些。
I/S太高了,企业将不再继续增加库存,而这一行动将会终止生产活动,导致产能闲置;
I/S太低则意味着销售比存货增长更快,企业就会赶紧下更多的商品订单,从而增加生产,提高了产能负荷。这个指标能直接反映企业的供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衔接情况,是一个从供需角度考察企业产能利用状况的不错指标。
存货水平的控制
存货水平的高低与顾客的需求量密切相关。存货水平太低,可能造成脱销,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和中断供应;存货水平太高又会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因此,为了保持适当的存货水平要确定两个问题:一是订多少货(订货量);二是何时订货(订货点)。
(1)订货量。
订货量是指企业每次订货的数量。在任何情况下,企业的订货数量都会遇到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即订货费用和存储费用。若订货数量少,则订货次数多,订货成本高,而存储成本低;若订货数量多,则订货次数少,订货成本低,而存储成本高。要使总费用最少,常用的计算方法是经济订货批量法。
(2)订货点。
存货水平随着不断的销售而下降,当降低到一定数量时,就需要再订货、进货,这个需要再进货的存量就称为订货点。订货点的确定要考虑办理进货手续的繁简、运输时间的长短、是否容易发生意外情况等。总的原则是:既要保证企业的销售需求,又不至于因存货增多而导致存储费用加大。实际上,订货点是确定仓库的进货时间,亦即确定采购时间的库存量。根据它来订货,可保证销售产品的采购不早不晚,供应不中断,库存不积压。
影响存货水平的因素
影响库存水平的因素可谓众多,从经营、生产、运输、销售和订购周期5个方面对库存要因进行分析,如下图。因果分析图(Cause-and-effect Diagram)也叫石川图(Ishikawa diagram)或鱼刺图(fish-bone chart),可以用每根鱼刺代表库存形成的阶段或环节,这些阶段或环节的库存问题,最终影响整个企业库存结构和水平是否适当。
(一)经营
经营的目标是满足客户服务的要求,因而必须保持一定的预备库存,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降低订购成本,也要降低生产准备成本,更要减低库存持有成本,因而库存量水平的高低需要在这些因素中进行权衡。
(二)生产
商品特性、生产流程和周期以及生产模式都将在许多方面对库存产生影响。例如,季节性消费的商品——圣诞传统礼品、饰品等,就不能够完全等到节日到来之时才突击生产,通常都按订单提前进行均衡生产,这样就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大量库存。
(三)运输
在运输问题上,运输费用、运输方法、运输途径对库存水平的影响都很大,运输效益与库存效益之间存在极强的二律背反关系。
(四)销售
销售渠道对库存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环节越多库存总水平就会越高,减少流通环节就能减少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客户服务水平与库存之间存在极强的二律背反关系,高的客户服务水平通常需要高库存来维持。客户订购的稳定性对销售库存的影响可以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维护与管理、提高销售预测的精确度来纠正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偏差。
(五)订购周期
订购周期(customer order cycle time)是指从确定对某种商品有需求到需求被满足之间的时间间隔,也称为提前期(Lead Time)。其中包括了订单传输时间、订单处理和配货时间、额外补充存货时间以及订购装运交付运输时间4个变量,如上图。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库存水平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