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天津市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医院,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天津市医学中心。医院现设有34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和7个临床研究所(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天津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肺癌研究所、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临床部、天津性传播疾病研究所、天津普通外科研究所、天津呼吸疾病研究所)。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为一级博士授权点,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外科、内分泌与代谢病、泌尿外科(与二院共建))、4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病)、6个天津市重点学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病、胸心外科、普通外科、内分泌与核医学)。
历史沿革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历史(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在天津的日本公立居留民团医院,由于当时政府当局在重庆、南京、广州、兰州已有四所中央医院,唯华北地区缺中央医院,决定在天津以接收的位于鞍山道123号的日本公立居留民团医院作为基础,筹建天津中央医院。门诊部设在鞍山道132号,为一座三层小楼房,光线阴暗,条件较差。医务人员主要是由抗战南迁的一部分原协和医院、北大医院、齐鲁医学院和欧美留学归国的医学专家应邀来津组成,并带来了部分设备,经过一年的筹备,天津中央医院于1946年12月l正式开诊,12月15日开始收容住院病人,根据卫生署转呈准行政院,医院定名为“卫生部(署)天津中央医院”。
1949年解放初期,国家处于重建政权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医院也进入恢复发展阶段。1949年5月,医院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设立了团支部,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医院正式公开,并成立了医务工作者工会,1950年4月中央医院改名为天津市立总医院。1951年1月26日天津市卫生局召开了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贯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制定的“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面向工农兵”的卫生方针,医院加强和改进了制度建设,建立了院务委员会集体领导制,调整、扩建了部分科室,成立了医务科,医院设置渐趋合理。1953年市政府投资建立了新门诊大楼,面积达6,000平方米,使医院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1956年10月,天津市人民委员会第三次行政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天津市立总医院改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决定,其任务是担负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和培养干部等工作,总医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医院。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病床数由1949年的234张发展到1956年的464张,职工人数由1949年的451人增加到1956年的919人,年门诊量增加到471,335人,年住院病人增加到9,600人,广大职工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医院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当时天津及华北地区规模大、技术高、人才荟萃、实力雄厚的综合医院。
自1957年,中国受“左”的路线冲击,政治运动接踵而来,但是,医院并没有完全被“左”的思想冲昏头脑,在肃反和反右中,医院的高级知识分子中没有戴帽子的“右派分子”,在组织处理上,没有伤害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全院职工的情绪是饱满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仍然蒸蒸日上,正像朱宪彝院长所说:“1957年是总医院的黄金时期”。
从1961年开始至1963年,医院根据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对医院工作进行了整顿,通过恢复和健全必要制度、确定责任、明确任务等几项工作,颇见成效,到1963年底,医院的规模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全院职工1111人,开放床位675张,日均门诊量2,000人次,设有13个临床科室,12个临床教研组。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历史(二)
文革期间,附属医院的医疗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但正常的医疗秩序被完全打乱,各种医疗工作制度或遭废弃,或不能严格执行,医院管理混乱。1969年,为贯彻“六、二六”指示精神,医院共派出305名(占医院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医,护、技、干部携家属共计1000人左右,赴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援边远山区安家落户,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也毫无例外到贫困山区的基层医疗单位落户安家。医院的骨干力量严重削弱。
1972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抽调了医院一批骨干力量,如泌尿外科马腾骧教授、内科甘幼强教授等,筹建了“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即现在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此后,市卫生局从医院脑系科抽调10余名技术骨干,帮助第一中心医院和第二中心医院建立脑系科。这些骨干力量,许多都成为这些医院的学科奠基人。
文革期间,虽然医院科研工作受到巨大冲击,但是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科研人员顶住风浪,仍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在聂荣臻副总理的支持和帮助下,俞霭峰教授研究出了第一代、第二代口服避孕药,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为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心血管科周金台医师研制成两种固定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皮肤科陈鸣皋和傅志宜医师研究演员化妆皮炎的防治取得成果等;医院在此期间还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的医、教、研队伍,为医院今后的中西医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区发生7.8级特大地震,波及天津,伤亡严重。地震发生后,医院立即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建立了5个临时接待站和9个抢救组,共抢救伤员10,508人,收住院病人914人。地震期间,医院还派出5批医疗队、救护防疫队和城市卫生工作队,由于在抗震救灾中成绩突出,医院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医院进入了解放思想、拔乱反正、全面治院的新的历史时期。首先废止了“文革”中形成的党政合一的革命委员会体制,实行了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科主任负责的新领导体制,明确科室职责,逐级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属于冤假错案的35人全部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改善了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随着思想的解放,医院开始尝试经营化管理的方式,按出勤实行奖勤罚懒政策,并且开始初步尝试成本核算、定额管理等经济管理方法,有效地扭转了“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在各项工作逐渐起步的基础上,1980年—1982年,医院先后建立了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和天津市放射诊疗研究所。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历史(三)
1984年1月,经天津市教卫委和医学院批准,医院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在领导体制上实行了院长负责制,职能科室实行岗位责任制,临床科室实行了岗位技术综合评价责任制,医技科室实行了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后勤科室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建立了初期的核算分配管理系统,经过改革,医院扩大了服务、提高了医疗质量,从1984年至1987年门诊量均超过了100万人次,急诊量每年高达23万人次,居全国之首。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下,医院建成了12,100平方米的八层住院部大楼,投资871万元。同年,医院又被国务院列为“七五”期间建设的全国十八所重点医院之一,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和国家计委具体实施,经过三年紧张的施工,1989年9月30日建筑面积25,707平方米、总投资2,360万元的十四层住院部大楼投入使用。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鼓起了风帆,在《讲话》的指引下,医院党委进一步明确了的方向,提出了“医院发展、社会受益、职工富裕”的改革思路,结合医院实际,重点进行了医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上加大改革力度,打破大锅饭,克服平均主义,调动职工积极性。从1992年12月开始,医院创“三甲”工作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1993年7月15日经天津市医院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确定总医院为天津市首家“三级甲等”医院。
1998年医院晋升为副局级单位,并以较高分数通过了全国“百佳医院”的评审,医院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5月市委教卫工委和医科大学党委对医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上任后,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统揽全局、突出重点,对医院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提出了“振奋精神、整顿秩序、严肃纪律、改善服务”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调整了三分之二的科室主任,把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推上领导岗位,强化层次化管理,推行科主任负责制,将权力充分下放给科室,形成高效能的管理系统,调动了科室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职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初见成效。1998年7月28日医院召开了第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健全了医院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使医院管理与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使职工参政议政、民主管理医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999年5月18日医院新门诊楼投入使用,为主动适应医疗市场需求,改变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医院加大了管理力度和布局调整,提出了“新大楼、新机制、新管理、新气象”的口号,对原有病区和部分科室进行了调整。门诊量比上一年增加了30,775人次,全年总收入增长了30%,病床数由913张增加到1003张,病床使用率由原来的89.8%增至98.7%。
科室设置
中医科内分泌科呼吸科干部保健科肿瘤科心脏内科消化科血液肿瘤科心胸外科肾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麻醉科口腔科骨科妇产科中西医结合外科肺部肿瘤外科耳鼻咽喉科
科室介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
内分泌科由中国著名内分泌和代谢病学先驱朱宪彝教授于1951年创建,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1993年被确定为天津市教委重点学科。1995年被确定为天津市卫生局重点学科。1997年10月学科部分领域的工作被批准建设为“卫生部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在申报“211工程”立项工作中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该学科为卫生部教育基地,先后举办了20期全国内分泌医师进修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400多名内分泌高级专业医师,成为中国三大内分泌研究基地之一。学科于80年代初建立了博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两名,天津市授衔专家四名。
内分泌科现有22名医生,其中教授4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8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3名,形成了老中青不同层次的学术梯队。学科有完善的科研和临床基地,病房设有病床57张,基础实验室分为骨计量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分子生物实验室、免疫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和计算机室。
心胸外科
心胸血管外科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科室,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是由中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和张天惠教授创立的,经过艰苦的工作和创业,取得了开创性的成绩。60年代张天惠教授开展体外循环和心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工作,特别是低温半身体外循环和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的临床研究,处于当时国内外领先水平。
专家介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邱明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邱明才,男,1944年7月23日生汉族中共党员山东青岛市人,天津医科大学内分泌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学位委员会主席、天津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委员、天津市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1992年天津市知识分子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199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五期党员专家理论研究班学员;1995年天津市”爱国爱市、创业成才”优秀事迹报告团成员;天津市第十二届(1993-1997)、十三届(1998-2003)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编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被授予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天津市授衔内分泌内科专家(1994)、天津市“八五”立功奖章(1994)、天津市卫生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1996)、天津市劳动模范(1993)、天津市特等劳动模和全国劳动模范(1995)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1996);现已培养博士31名,硕士43名,发表论文360余篇。学术专长:代谢性骨病、糖尿病、甲亢。
樊继援,男,1953年4月28日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天津医学院医学系毕业。1987年天津医学院临床内分泌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医学硕士学位。1995年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内分泌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天津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副主任。一直从事临床内分泌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5部,承担或参加多项卫生部、市科委、教委科研课题。擅长各种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重点研究方面为糖尿病,代谢性骨病,甲状腺疾病和痛风等。
医疗特色
心脏大血管外科
在以往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重症瓣膜病等雄厚的外科技术力量的基础之上,于“十五”期间积极开展了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由1998年开始开展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高龄危重症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梗死早期急症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室壁瘤切除术、左心室成形术和室间隔急性穿孔修补术等技术复杂的高难手术,填补2项天津市技术空白。目前已完成CABG相关手术500余例。同时还开展了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研究,创建研究动物模型,积累大量的试验成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完成2例心脏移植。作为天津地区第一个开展心脏移植的临床学科,于2001年实施天津市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同时也是心肾联合移植;于2003年实施亚洲首例左心室辅助泵摘除术后原位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填补天津市空白。目前该患者存活时间已近5年,生活质量良好。
食管外科
食管恶性疾病食管癌、贲门胃底癌切除及综合治疗,食管良性疾病良性肿瘤、食管裂孔疝、膈疝、贲门失迟缓、食管良性狭窄,食管破裂危重症抢救。
肺部疾病外科
在天津地区率先开展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新辅助化疗和围手术期多学科综合治疗,开展肺切除合并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肺切除合并部分左心房切除重建、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肺叶切除、肺切除合并扩大胸壁切除等一系列高难度肺外科手术,其中多种术式为创新术式,填补了本市该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中开展的《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获得2003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肺部良性疾病治疗良性肿瘤、肺大疱、支气管扩张、包虫囊肿等。
管理体制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51年按照天津市卫生局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医院加强和改进了制度建设,建立了院务委员会集体领导制。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医院废止了“文革”中形成的党政合一的革命委员会体制,实行了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科主任负责的新领导体制,明确科室职责,逐级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引下,医院进行了全面的管理体制改革,并经过几年的深入与发展,逐步将管理模式向更高的标准推进,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98年以后,根据市委教卫工委决定,医院实行了党委保证监督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2002年5月,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率先启动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多次聘请国内、外专家将ISO9001:2000版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实施指南》对全院中层领导干部进行了讲解,编订了医院《管理公共册》 、《护理公共册》、《护理专科册》、《临床公共册》等全部医技科室和职能处室作业文件。为更好地落实质量管理工作,在加强院长质量查房工作的同时,医院还按照“三级PDCA循环”(PDCA循环即“戴明环”,P-PlanD-DoC-CheckA-Action)标准,增加了职能处室预查房工作,使医院管理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使此项工作在卫生部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