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性、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LUPSEA)按规划等级可分为全国、省、市、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按规划内容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LUOPSEA)、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LUSPSEA)、土地利用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LUPPSEA);按介入时机可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回顾性SEA、预测性SEA和监测性SEA。
土地利用规划预测性SEA发生土地利用战略研究阶段,是结合土地利用战略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方案选优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预测性SEA是对土地利用战略及其替代方案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与评价。评价结论作为土地利用战略方案可行性分析及优选的主要内容和环境依据,最终体现在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确定和战略方案设计上。土地利用规划预测性SEA,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或降低土地利用战略内容、战略目标、战略方案、战略措施制定的缺陷而造成的环境影响,并对于战略内容引发的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减缓和补救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监控性SEA是土地利用战略实施阶段对土地利用战略组织、战略执行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与评价,并对评价结论通过决策者反馈到土地利用战略调整上,以便于采取针对性措施直至进行土地利用战略调整,以保证土地利用战略运行不偏离环境约束目标。
土地利用规划回顾性SEA又称规划后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利用战略实施完成以后处于调整中的战略进行的,其主要任务是评价土地利用战略执行后已经产生的环境影响,其结论是关于战略环境价值的最终反映,对于土地利用战略过程及其系统的改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和改进预测性SEA与监控性SEA理论与方法的重要依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所建议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包括:
①规划分析;
②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③环境影响识别与建立指标体系;
④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⑤替代方案;
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减缓措施;
⑦监测跟踪评价。具体程序可以与土地利用规划过程同步进行。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通过把环境的考虑纳入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去,建立一种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的决策机制。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及规划成果集中反映在规划方案里面,所以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主要是几个拟定的规划方案。评价的最终目的为筛选出不符合环境目标的方案,确认符合环境目标和规划的推荐方案及替代方案。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在规划方案的形成阶段就参与其中,以便及早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引起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善规划方案。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着眼点不在于规划实施后减缓不利环境影响,而是从源头上尽量减少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全面考虑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土地利用规划涵盖各业用地,是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它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从规划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整体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考虑诸多建设项目的协同效应和累计效应,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全面考虑替代方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在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环境目标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规划方案的潜在影响,评价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拟定替代方案,并提出消除、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措施。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改善、协调、预防和减缓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提出一系列考虑充分、全面的规划方案建议,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