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什么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特点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具有下列特点:

1.监测成果的多样性

为适应各级土地管理机构的需求,通过土地利用监测定期提供全国和各省、地、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包括面积数据和反映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图面资料。同时,除开展按固定调查项目连续监测外,还需作固定项目的专题调查,如对建设用地占而未用,耕地撂荒、开发、复垦和灾害毁地等专题项目的实时调查。

2.监测体系的层次性

为保证监测任务的完成,各级土地管理部门都应有相应的监测机构,各级机构互为关联形成体系,体系设置包括国家、省、地、县若干层次,各层次组成有机整体,既要保证监测成果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又能开展本辖区的监测任务,提供本地区的监测成果。在体系中拟分两个基本层次:一层是国家和省级的,重点提供全国和全省的土地利用宏观数字;另一层是县、乡级的,提供本辖区的土地利用资料。两个基本层次的监测指标、技术手段和精度要求上可有区别,但在监测指标和数据传输的上下层面上应能接口。

3.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和土地利用水平差异悬殊,故可将全国土地分成若干类型区和重点监测区,不同地区的监测周期、方法手段和精度要求上应有所不同。

4.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监测的任务和要求,在技术手段上宜采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抽样调查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发挥各自优势,求得总体功能上满足各项需要。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作用主要有:保持了土地利用有关数据的现势性,保证信息能不断得到更新;通过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为宏观研究提供依据;能够反映规划实施状况,为规划信息系统及时反馈创造条件;对一些重点指标进行定时监控,设置预警界线,为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与措施提供服务;及时发现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为土地监察提供目标和依据等。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

从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来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

1.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监测

通过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测来反映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土地利用方向的变化进行控制和引导。监测重点是耕地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展。耕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非农业建设占地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有可逆性特点,耕地尚能恢复,而被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就难以恢复。所以监测非农业建设用地扩展是重点。

2.土地政策措施执行情况

监测政策的制定依靠准确的信息,同时信息又是执行政策的反馈。土地利用监测就是获取土地信息和反馈土地政策、检验土地管理措施执行结果的主渠道。如规划目标实现情况监测、建设用地批准后的使用情况监测、土地违法行为监测等。这一类的监测一般是专题监测。

3.土地生产力监测

土地生产力受制于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呈现出动态变化。尤其是自然因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大气条件。如干旱、异常的大暴雨和降雪量明显增多,冷暖急剧交替等。这些因素的变化还会在地区间、年际间表现出强烈的差异。另外,砍伐森林、灌溉田野、建设城市、疏干沼泽等人类活动也会导致近地面气层的温度、空气湿度、风速等的小气候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地域环境。而气候条件又直接影响土壤风化,影响土壤物质移动的特点和土壤中水、气、热的状况,从而使得农用地生产力呈现动态变化。这就需要进行动态监测,掌握生产力动态变化的方向与规律,为调整生产力布局和确定合理对策提供依据。

4.土地环境条件监测

环境影响土地利用,土地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对土地环境条件的监测,重点是考察环境条件的变化、环境污染等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如对农田防护林防护效应的监测、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土地植被变化监测等。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指标

1.土地利用结构与利用程度指标

通过监测反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利用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土地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垦殖系数、复种指数、有效灌溉率、林地指数、园地指数、土地非农业利用率等。

监测指标应体现出层次性。国家和省级主要应满足宏观调控的要求,监测指标可以从简,在保证监测重点是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前提下,监测主项分农地、非农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块,在农地中再分耕地和非耕地。指标从简就容易达到监测功能快速、时效、灵活的目标。对地、县、乡级监测也需要根据土地管理的实际需要、可能条件和专题研究的内容,确定需监测的指标和要求,进行必要的细化。

2.土地管理政策措施的监测指标

其主要是反映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情况、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情况、土地利用合法性情况等的指标。可包括:土地利用目标实现程度(耕地保有量水平、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程度、闲置土地利用水平、补充耕地数量等)、基本农田保护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违法用地面积和查处结案率等。

3.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监测指标

其主要有: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土地经济密度(净产值)、土地纯收入、万元产值占地、土地利用投资效果系数、土地利用投资回收期、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人均居住面积、交通运输条件等。

4.土地环境和生产力监测指标

其主要有:气候(降雨、光温、湿度、风向与风速等)、植被(植物群落、森林覆

盖率、草层高度与质量等)、能量产投比、光能利用率、环境质量达标程度(水质、大气、噪声等)、文物古迹与风景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分布等。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土地利用状况和结构的监测,可以反映规划执行的程度和结果。对违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行为及时发现和查处,使规划落到实处,并可对规划系统进行反馈,从实际出发,修正规划目标,更新规划方案。

(二)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监测的依据和主要内容

通过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判定土地利用行为是否规范有序,标准是否符合规划。在监测中体现出来的土地变更,诸如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等,都要根据规划确定是否合法。土地用途的变更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是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需要通过动态监测来实施监控的内容。

王万茂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424页

相关产品: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