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国防

什么是国防

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也是国家固有的职能。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决定国防的性质。

国防的目的

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1.捍卫国家的主权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本国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组织政府,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和尊严。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按照国际法的表述,主权是一国不受外来控制的自由。它是完整无缺、不可分割而独立行使的,是最高的权利和尊严。倘若一个国家的主权被剥夺,其他的一切,包括国家的独立、领土完整、传统的生活方式、基本的政治制度、社会准则和国家荣誉等,都毫无意义了。因此,捍卫国家主权,是国防的首要目的和任务。

2.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

国家的统一是指国家由一个中央政府对领土内一切居民和事务行使完整的管辖权,不允许另立政府或分割国家的管辖权。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保卫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历来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绝不允许外国干涉,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因此,保卫国家的统一历来是国防的重要任务。当外国敌对势力插手我国的民族事务,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危及国家的统一和完整时,国防力量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发挥其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职能作用。

领土是指位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土疆界以内的陆地、水域、及其上空和底土,即由领陆、领海和领空所组成。领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是构成国家主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主权与国家领土具有密切联系,领土既是国家行使其主权的空间,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对象,没有领土,主权就失去了存在空间和行使对象。领土完整的含义是:凡属本国的领土,决不能丢失,决不允许被分裂、肢解和侵占。任何国家不得破坏别国的领土完整。任何集团或个人不得搞旨在分裂本国(或别国)领土完整的活动。国家的领土被侵占,主权必然要遭到侵犯。国防捍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必然要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

3.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国家要正常地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个和平安全的外部环境和稳定的内部环境。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不仅难以建设和发展,而且连生存也会受到威胁。因此,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也是国防的主要目的之一。一旦国家遭到外来侵略和颠覆,安全受到威胁,国防就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能,抵御和挫败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确保国家的和平和稳定;当国内敌对分子勾结外国敌对势力进行武装暴乱,危及国家安全和稳定时,国防力量就要采取一切措施,坚决制止和平息这种内外勾结的暴乱,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国防的手段

国防的手段是指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关于国防概念的释义,我国国防的手段包括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这就表明,与军事有关的诸方面的活动,只要有利于捍卫国家的主权、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国防目的,都是国防的重要手段。现代国防的根本职能是捍卫国家利益,防备和抵御外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侵犯,防备和平息内部外部势力互相勾结所发动的武装暴乱。在对国家利益的各种形式的侵犯中,其威胁和危害最大的是武装侵犯,包括军事威胁、军事干预、占领部分领土、武装掠夺经济资源、发动侵略战争等。上述活动和内部外部势力互相勾结发动的武装暴乱,不仅使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而且危及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暴乱最根本的和最有效的莫过于采取军事手段,因此,在实现国防目的的诸手段中,军事手段始终是国防的最主要手段。但是,在现代国防中,由于新军事革命对国防领域带来的巨大冲击,捍卫国防的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军事的建设和斗争。而必须包括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军事方面的建设和斗争,更多的是配合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力求通过平时国防建设能量的有节制地释放,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战略效果。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综合运用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外交等诸手段来达到国防的目的。因此,只有全面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真正建立强大的国防。

现代国防的基本类型

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决定国防的性质。按照不同的国防概念和标准,当今世界各国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将国防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扩张型。扩张型是指某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打着防卫的幌子,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其特点是把本国的“安全”,建立在别国屈服的基础上,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言词。

(2)自卫型。自卫型是指在国防建设上以防止外敌入侵为目的,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的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联盟型。联盟型是指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联盟型国防中又有自卫和扩张两种。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还可分为一元体系和多元体系联盟,前者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余国家则处于从属地位。后者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

(4)中立型。中立型主要是指奉行和平中立政策的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实施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

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公开向世界承诺: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或以核武器相威胁,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不侵略别国。在战略上,我国采取防御态势。我国国防建设的宗旨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在国防力量的运用上,我国坚持自卫立场,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因此,我国属于自卫型国防。

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现代国防又叫做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它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外延和内涵都较传统国防有很大的扩展。它不仅涉及军事领域,而且,随着国家利益空间的拓展,国防已涉及与国家安全利益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概括起来,现代国防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对抗的整体性

随着战争观念的发展和国家安全利益的泛化,以往那种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来赢得战争胜利和谋取国家安全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防建设的需求。新军事革命的兴起,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依靠综合国力来谋求国家的安全,捍卫国家的利益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现代国防对抗的整体性特征十分突出。这就表明,战略主动权的获取,并不完全取决于军事力量,最终将取决于由各种制胜因素构成的国家总体战争能力。国家总体战争能力之间的差距是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有的国家是被对手打垮的,有的国家是被对手拖垮的,有的国家是被对手吓垮的,不论是那种垮法,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这个国家的总体抗衡能力不如对手,综合国力有明显的差距。

因此,不论是与国家有关的自然力量还是社会力量,物质力量还是精神力量,军事力量还是非军事力量,都必须在追求国防系统整体功能优化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围绕如何运用国家的所有力量来谋取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提高对抗整体性的效能是当代国防建设的基本目标。

二、目标的层次性

国家安全目标是国防建设的路标,也是现代国防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国家安全目标的确立,必须以两个基本条件为前提,一是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二是与目标相适应的实力保证。由于国家面临威胁的层次性和国防实力的制约,国家安全目标必然会呈现出层次性特征。

基于各国对国家安全利益考虑的出发点不同,对所面临威胁的区分标准不同,因而对国家安全目标层次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概括地讲,国家安全目标基本的层次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自卫目标主要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海洋权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不受侵害;区域目标不仅着眼于自卫,而且更着重争取和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扩大防卫的纵深和弹性,利用更多的有利因素,寻求更大的回旋余地;全球目标则着眼于全球的战略利益,不仅各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与其国家利益息息相关,而且把维护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所处的位置及影响力,看作是国家最根本利益的一部分。如果国家在这些领域的位置和影响力受到“挑战”,则不惜使用武力来加以维护,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国头上。因此,以全球为安全目标的国家,往往带有霸权主义的色彩。

然而,在一个大的层次范围内,目标又可以区分成更小的层次,以增加国家处理安全问题的灵活性。

由此可以看出,具有明确层次的安全目标体系,不仅为国防建设明确了重点,而且为运用国防力量处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地区和不同方向的威胁规定了基本依据和原则。

三、手段的灵活性

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性是现代国防建设的基本原则。现代国防目标体系的层次性特征,国防建设有效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客观上要求其实现的手段必须是有多种选择的,长期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现代国防构成因素的多样化,为实现国家安全目标提供了多种手段,诸如政治、经济、金融、外交、技术、文化、舆论等,其选择余地之大,前所未有。依靠综合国力,运用武力战、政治战、经济战、金融战、外交战、科技战、信息战、网络战、心理战等一系列方式来捍卫国家安全利益,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极为理智和高明的。特别是在和平时期,现代国防的对抗形式已不仅仅局限于双方在战场上的武力较量,在其他领域的较量也在同时展开。以武力为后盾,有节制地控制武力手段使用的范围、力度和节奏,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非武力手段的作用,力争“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少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安全效果,已成为各国处理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各国争取保持战略主动权和行动自由权的基本实施原则。也正因为如此,加大各个不同领域的建设,使各种手段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手段运用灵活性的可靠保证。

四、职能的双重性

任何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国防上的安全,保卫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基本职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基本的利益是安全利益。国家安全利益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存,即国家的生存,要保证国家的独立、领土完整、传统的生活方式、基本制度、社会准则和荣誉等不受损害。倘若一个国家作为主权实体被消灭了,其他一切也就毫无意义。因此,主权是一个国家安危、存亡的象征。各种从属的利益,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地区性的还是世界性的,都要服从于国家求生存这个最根本的利益。

正因为国家生存是最基本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不得不在紧缺的财政中,支出一笔相当数额的军费。一方面不得不花,一方面又花不起,巨额的国防开支成为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所以,投入到安全领域的这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国防的根本职能角度看,既不能作为生产资料加入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也不能作为生活资料进入人们的消费领域,这就在“大炮”与“黄油”之间产生了一对矛盾,一旦出现偏差,要么使国家安全受到挑战,要么迟滞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此,在和平时期,国防在确保正常发挥根本职能的前提下,利用国防系统中固有的社会经济功能,充分发挥物质要素、科技要素、人力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军民两用属性,在国防建设中,积极寻找军民结合点,努力做到军民兼容,协调发展,变消费型国防为增值型国防,已经成为当代各国追求的目标。

实践证明,国防建设走寓军于民,以军促民,军民结合的发展模式,使现代国防具有其职能的双重属性,不仅为国家提供安全保证,而且为社会释放更多的经济能量,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防消费的传统形象。军事上的投入,“以不再是把钱往水里扔”,而会成为产生二次效益的“聚宝盆”。

国防的构成要素

国防的构成要素有四要素论,也有七要素观,还有十二要素说:

四要素论指军事要素、政治要素、经济要素、外交要素;

七要素观是指除前述四要素外, 还有科技要素、文化要素、教育要素;

十二要素说包括: 国防体制、国防战略、国防政策、国防力量、国防工业、国防工程、国防经济、国防交通、国防教育、国防法规、国防动员、国防科技等要素。

国防体制是国家为进行国防建设和斗争而确定的组织体系及相应制度, 主要包括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构成体制、国防动员体制、国防经济体制、国防科技体制与武器装备发展体制等。国防战略是指国家筹划和指导国防建设与斗争全局的方略, 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是由国家依据国际国内形势和客观条件,从国防需要出发而制定的方略。国防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关于国防建设和斗争的基本行动准则, 也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由国家依据其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地理以及国际国内环境条件所制定。国防力量是国家在国防领域内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统称, 通常包括国防实力、国防潜力、武装力量是国防力量的主体与核心。国防工业, 亦称军事工业, 是研制和生产武器装备、军用器材、军用生活用品及国防需要的特殊原材料的工业部门, 为国防建设服务, 并直接为部队提供武器装备的部门, 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舰船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军需工业等, 主要生产武器和国防交通补给工具侦察手段、军事通信联络设备和指挥系统等。国防工业是国防经济的核心, 也是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有赖于整个国防经济。国防工程是为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在本国边境地区、濒海地带和内地战略要点所构筑的战略永备工程设施, 包括永备阵地工程、大型指挥工程、通信枢纽工程、军港和军用机场工程、导弹阵地工程, 它是战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卫国家安全, 防御外部入侵的重要措施。国防经济, 亦称军事经济, 是保障国家安全, 满足军事需求的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及与此相适应的经济关系的统称, 是国民经济活动及与此相适应的经济关系的统称, 是国民经济的特殊部分。

国防交通主要是指用于国防目的的交通和邮电的线路、设施及其管理机构的统称, 包括国防公路、铁路、空路, 构成国防交通网, 为战时军事运输提供保障。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 主要包括国防思想、军事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目的是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 掌握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法规亦称军事立法, 是国家立法机关及其授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 制定、修改或废止国防法律规范的活动。国防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现役军官服役条例》等。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 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为战争状态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紧急措施。

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建设大体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底到1953年。这一阶段国家正处在外御帝国主义侵略,内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广大民兵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支援下,解放了西藏,完成了统一祖国大陆的伟大事业;剿灭了大批土匪,平息了匪患,保卫了革命胜利果实,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进行了抗美援朝的斗争,迫使美帝国主义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为适应新的形势和现代战争的要求,国家成立了统一的军事领导机构,加强了对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随着建立新的军兵种的条件逐渐成熟,我军开始着手组建新的军种和兵种,逐步开始从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全面建设过渡。同时,还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国防观念。从而把我国的国防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1953年到196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时期。1953 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是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亚洲与世界和平。为加速军队现代化的步伐,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了减少军队数量,提高军队质量,精兵、合成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 年至1958 年,连续进行四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压缩了军队规模。到1958 年,军队总数由1950 年的540 多万人降至240 万人左右,武器装备和军队成员的现代化水平也明显提高。二是确立了诸军兵种合成体制。建立了空军、海军和陆军各特种兵领导机构,完成了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历史性转变。三是调整了军委和总部领导机构, 1954 年9 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重新成立,直接领导人民解放军和其他武装力量。并几经调整,恢复和确立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三总部的领导体制,加强了对全军的集中统一领导。四是重新划分了军区。1950 年大军区有6 个,1955 年增加至12 个, 1956 年增加至13 个。军区体制由一、二、三级军区和军分区四级体制,改为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三级体制,精简了机关,提高了指挥效能;五是健全了院校和科研机构。继初、中、高三级院校体制建立之后,军事科学院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军事理论和国防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六是统一了部队编制。通过精简整编,军队的编制体制更加科学合理,战斗力大大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体系。//这一阶段,为增强国防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党中央把发展我国自己的国防工业,包括原子武器和导弹武器的研制,提到了重要的议事目标上。1955 年11 月14 日,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决定着手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研制核武器,从而揭开了我国尖端武器发展的序幕。1964 年10 月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是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此后,中国政府又曾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第三阶段从1965年5月到1976年10月。我国处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低潮时期。这一时期,尽管有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国防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但这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仍然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毛泽东针对林彪和“四人帮”破坏军队的阴谋严肃指出“还我长城”!保持了军队的稳定,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同时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始终没有放松,因而保证了我国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

第四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年。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不断缓和,特别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从而确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1985 年5 月23 日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其基本精神:一是国防建设和军队工作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正常建设的轨道。二是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三是强调军队建设转变到全面增强综合国力上来。四是从主要准备对付全面战争转变到重点准备打赢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并根据这一决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裁军100 万;进行编制体制改革;走“军民兼容”的国防发展道路;不断完善和加强战争动员体制与后备力量建设;更加重视军事理论和国防科技研究。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五阶段是从1989年到现在。1989 年11 月,江泽民同志出任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主席,我国国防建设进入了一个历史性飞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大阵营的冷战宣告结束。世界由两极变为一超多强。特别是1991 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军事革命浪潮蓬勃兴起,世界各主要国家为抢占21 世纪的军事制高点,纷纷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和建军思想,力求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续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着眼于把我国国防建设全面推向21世纪,与时俱进,及时进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立足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2)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五句话军队建设的总要求。

(3)确立了“科技强军”的军队建设道路,提出了军队建设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思想。即: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其核心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

(4)提出了“精兵、利器、合成、高效”的军队建设方针。一是精兵,我们在1985 年裁减军队员额100 万的基础上,1997 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又向全世界宣告:我国将再裁减军队员额50 万,人民解放军总规模保持250 万。二是利器,就是要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加速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尤其是重点发展打高技术战争必须的武器。1998 年春天,江泽民主席亲自决策: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解放军由三总部变成了四总部。三是合成,就是在各军种内部兵种合成的基础上,再根据联合作战的需要,加强各军种间的“联合”,以形成更加强大的攻防一体的综合作战能力。四是高效,就是在搞好军事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以高新技术推动国防建设的发展,将高新技术变成战斗力的“倍增器”。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