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唯GDP论
“唯GDP论”,即以GDP的统计数据作为考核政府政绩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忽视环境卫生,社会公平等无法计入GDP的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唯GDP论”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和城市问题。
在中央屡次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背景下,中国多个省份已对市、县(区)的考核进行了调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70个县市明确取消了GDP考核。淡化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
唯GDP论的主要问题
影响社会发展
GDP这根指挥棒往往成为考核政府政绩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标。但是GDP考核只能反映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以及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无从体现如果地方政府总是把GDP放第一位,调结构、转方式就永远被放在次要地位。过分强调GDP,会使地方政府更加关注促进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长期的社会层面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
增加城市压力
长期以来,GDP都是评价考核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核城市管理者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唯GDP论”直接导致城市发展走上规模扩张之路。
“唯GDP论”导致人、财、物等生产力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除了导致交通拥堵之外,房价高企、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无处不在的噪音、街区发展失衡等,特大城市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城市病”。人类活动强度均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导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诸多“城市病”,离“宜居”越来越远。
唯GDP的客观评价
盲目攀比、“唯GDP”是经济误区,但任由经济下滑、完全不讲GDP同样是经济误区。不提倡“唯GDP”,并不意味着可以“去GDP”。如果看不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看不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不可偏废的有机联系,就会脱离国家发展的最大实际,甚至造成经济政策的失误。唯GDP论把发展简单等同于增加生产总值,一味在增长率上进行攀比,以排名比高低,层层加码,追求过快的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衍生出不少问题。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都与此密切相关。对“唯GDP”说“不”,势在必行。
改变唯GDP论观念
淡化GDP主义
实现从中等收入社会到高收入社会的转型需要具有两个条件,有效的政府和正确的发展战略。很多亚洲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这一点。政府官员不能每天把GDP挂在嘴上,而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去追求发展经济。
向绿色GDP转变
绿色GDP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综合考虑经济、自然资源、自然境和社会影响等各种因素的投入与产出测算为基础,一国或某一地区在核算期内所有经济活动所形成的最终成果。在十二五规划以环保、民生的经济发展理念下,绿色GDP无疑是今后的绩效考核趋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应让绿色GDP理念深入人心,降低GDP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重视环境和资源成本,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升GDP含金量
当前,要提升实实在在、含金量高的GDP。GDP含金量高低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是生产率提高带来的GDP增长。投入产出比率越高,其含金量就越高。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变量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前者计算每单位劳动的产量,后者计算每单位总投入(一般包括资本和劳动)的产量。二是GDP增长最终归属要体现在社会总财富的增长,包括税收和居民收入的增长,要体现在对就业的拉动力上。有计算得出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够平均拉动就业100万人左右。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数字经济不再只是干部考核的重点,对待政府和官员的政绩,必须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完善考核评估内容和规范,摒弃片面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政绩观。把城乡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增长、促进社会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青少年的入学率等要素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增加考核的硬指标。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要尊重客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
建立可量化的考评体系
改进干部考核方法手段、建立新的政绩评价标准。新的政绩评价体系必须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重要的考核内容,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比对的客观标准。只有这种量化的、可执行的评价标准,才能有效影响各级政府的施政行为,真正改变各级政府的政绩观。单位产值的能耗可以量化进入政绩评价体系,大气、水质、土壤污染程度可以量化,居民的幸福感也应该量化。新的政绩评价指标应该涵盖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以客观、详细指标指导地方政府改变执政理念,把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放在与GDP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