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周邦新
周邦新(1935.12.29-)核材料、核燃料元件专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中共党员。江苏省苏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65年至1967年在英国Newcastle、Cambridge大学进修。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兼职研究员。
科研贡献/周邦新
周邦新多年从事核材料的研究工作,对金属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核工程中有关材料方面的不少关键性难题和生产中的质量问题,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见解。近10多年对锆合金及其腐蚀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解决了某工程核燃料元件单棒“白点”的问题;组织领导参与了研究堆用低浓铀板型燃料元件的研究和国内首批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周邦新院士是我国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他长期从事核反应堆用关键材料(锆合金、镍基高温合金和压力壳钢)的研究。他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金属研究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上海大学工作,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优秀科学家。曾多次主持和参加了全国高难度学科项目的攻关工作,其中他主持的国内首次低富集度铀“U3Si2—Al弥散板型燃料元件”的研制和生产,解决了低富集度铀的使用问题,满足了反应堆中核燃料由高富集度铀转化成低富集度铀的需求,打破了美欧等国在该技术上的垄断局面,该项成果于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困难重重的背景下,组建了我国唯一的核燃料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核材料科学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为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十多次荣获国家、部、省等颁发的各种荣誉称号。目前周院士还担任了中国核协会理事、中国核材料科学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组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评委等职务。
任职情况/周邦新
现任中国核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评委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邦新1998年调入上海大学,承担或参与了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军口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核燃料及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十多项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800余万元;培养博士2名,硕士6名;发表论文50多篇,大部分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他参与的“改善XXX焊缝耐腐蚀性能的研究”项目,找出了焊缝耐腐蚀性能变坏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改善耐腐蚀性能的措施,该项成果已在工程中得到应用,基于此,上海大学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周院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是一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优秀导师。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学习、观察与思考。因此他非常注重引导研究生以大胆创新的精神探索科学问题,以认真刻苦的钻研精神解决科研难题,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科研困惑,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周院士反复强调材料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他不仅鼓励学生动手多做实验,而且许多实验他都亲自做。在用高分辨电镜观察锆合金氧化膜显微组织的实验中,他能一连几天坐在高分辨电镜前进行观察。这是一项费力又费神的工作,对70高龄的他来说实在是不容易。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得到了很多新的实验结果,对锆合金的腐蚀机理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见解,这对开发使用性能更加优良的新锆合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6年上海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天气,他在40多度的实验室内,进行高压腐蚀试验的取样分析。有人问,“您为什么不把这些事交给学生去处理呢?”他笑笑说,“很多实验现象,由于学生没有经验,抓不住重点,我与他们一起做,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教学方面,周院士十分注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生动、具体、直观。周院士在给研究生上“显微分析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一课时,为了把最先进的显微分析技术传授给学生,准备了大量有关最新显微分析技术的素材,制成多达150多张幻灯片。这对一位70高龄的人来说确实不简单啊!在指导研究生论文的过程中,他从不以“权威”自居,对于不同的一些想法,会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是我的想法,不一定对”,对于不太把握的事情,他会说:“这个我不懂,你再查资料确认一下”。他那质朴无华的言语和潜精研思的科学精神,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崇高境界,让人肃然起敬。 在承担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同时,周院士时时关心学校的发展。在他的倡议下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成立了上海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和上海大学微结构中心,引进了高分辨透射电镜、高分辨扫描电镜。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原子探针分析仪(3DAP),为我国在原子尺度材料研究领域跻身国际前沿提供了硬件保证。在三维原子探针分析仪的引进过程中,周院士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多方听取意见,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学,并亲自带队去英国实地考察……这期间凝聚了周院士的很多心血。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实现设备本身的价值,周院士主动抽调他身边的得力助手前去管理。这些举措优化和提高了上海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硬件水平,为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更好的硬件保障,也为进一步服务上海高校及周边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周院士,一位朴实的学者,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慈祥的老人!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眼界开阔、实事求是、治学严谨;他不为功名利禄所困,勇于开拓和无私奉献;他坚持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敬业精神、学术品格与大家风范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周边的每一个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
个人荣誉/周邦新
1979年获原二机部劳动模范称号。
获2008年上海大学银欣优秀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