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周晓光

周晓光简介

周晓光,女,1962年11月出生于浙江诸暨,高级经济师,1978年涉足商海,1995年创办新光饰品公司。经过多年创业,新光已发展成为在全国以及全球同行业内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周晓光本人也因其优秀的经营业绩、倾力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创造性履行职能的卓越表现,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家、杰出女性、浙商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

现任浙江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6年胡润百富榜,周晓光、虞云新以300亿财富排名第53位。2016胡润房地产富豪榜,周晓光、虞云新夫妇以170亿排名第22。

人物经历

行商生涯

1978年,秋天。中国东北。

黄昏的时候,田野里开始起雾,火车咔嗒咔嗒地响,轻轻地摇晃着,透过灰蒙蒙的双层车窗,东北的黑土地开始模糊起来,融入这越来越沉的夜色。这是从哈尔滨到伊春的列车,车厢里烟雾弥漫,有人在打牌,高声笑骂,有人就着酱菜喝白酒,偶尔有列车员过来,左右看一看,趁人不备也跟着抿一小口……

一个小时前,一个16岁、瘦瘦高高的南方姑娘肩背两个大布袋刚刚吃力地挤上了车。没有座位,她略显疲惫地倚靠在靠近车门边的一个座位上——那个座位下面的地板是她选定的当晚入睡的“铺位”。大布袋里是一些绣花的花衬子、绣花针和绣花样,也是她“讨生活”的全副家当——白天,她在一个城市靠摆地摊卖这些东西赚一点钱;晚上,她就搭到另外一个城市的火车,第二天再做同样的生计。这个时候,她眼睛微闭,看上去似乎是在闭目养神,其实,有一些东西一直在她眼前浮现:今天的收入和花销,父亲忧愁的目光,同样在外奔波劳碌的母亲,还有弟妹们渴望的眼神,以及万里之外的浙中山区那个叫做岭北周村的贫穷的故乡……

当时那整个列车的人、包括这女孩自己都没有想到,30年过后,这个叫周晓光的浙江女孩子,会成为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饰品生产基地的大型企业集团“掌门人”;这个那时还在为基本的生存四处奔波的女孩,今天领导着一个4000人的企业,哺育了一个产值数百亿元、从业者十多万人的新兴行业,并成为一个积极倾听民声、上达民意,入“朝堂”参议国家大政的人民代表。

火车是一个能铭记一些事情的道具,它是一个坐标。这个移动的家伙天生就带着离家,路途,远去,改变等符号意念。很多年后,当周晓光习惯于坐着飞机在全世界的上空飞来飞去时,地上的列车依然能让她记起那些乘坐火车奔波的日子,清晰如昨:

在记忆中,那是一段有些灰涩的岁月:蜿蜒崎岖的山路,悠远偏僻的小山村,颓败的泥墙和青瓦,表情黯淡的人们终日挥汗劳作,清瘦的父母看着膝下的6个女儿,眼中布满了忧虑,南瓜红薯凑成的晚饭,填不饱那些嗷嗷待哺的小嘴,一双双渴求营养的眼睛让人心酸。空旷的山谷中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一个瘦瘦的采草药的小姑娘躲在岩石后面,睁大惊恐的眼睛慌乱地扫视着渐渐黑下来的密林,仿佛那幽暗的深处,随时会猛然蹦出一只厉鬼或者猛兽……

那年中国刚结束了10年的劫难不久,被严重破坏的生产力尚未复苏,大多数的人们,还生活在简单、贫乏、机械和封闭之中。据那一年国家统计局的经济年报显示:中国不少地区遇到了严重干旱,国内商品供应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主要副食品供应仍比较紧张,日用工业品花色品种少,不能适应人民生活的需求。那一年,中美两个长期相互敌视的大国发表建交公报。年底的12月18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那一年周晓光16岁,才第一次跟着母亲走出山沟,背着从刚刚萌芽的义乌廿三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百余斤绣花针和绣花样等货物,开始了长达7年的流动小贩生涯。那个秋天的清晨,福建一个小县城简陋的招待所,刚刚带她“入行”才几天的母亲,“丢”下她到别的地方寻觅商机去了。还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周晓光,猛然间没有了母亲的羽翼,开始用瘦弱的肩膀,独自去面对、担起这陌生的世界和艰难的生活……

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周晓光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并借赶路的机会休息。就这样,周晓光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夕发朝至,走南闯北,7年之间,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而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让家里人过上好生活。

“人在外地,不舍得花钱买东西吃。中午摆摊饿了的时候,就买几个便宜的烂苹果,把坏了的部分挖掉,当作午饭吃。但最苦的还不是这个,最苦的是精神上的孤独,没有亲人,经常一个人晚上捂在被子里,静静地流泪”,周晓光回忆说。

周晓光不仅卖花样,还热情而耐心地教人们如何用花衬子,如何串线,如何刺绣。一个小姑娘的艰苦和热情也特别容易赢得人们的同情——每到一地,当地居家的妇女们总是喜欢跟她打交道,买她的东西。因为这,在同行的伙伴中,年龄最小的周晓光却总是“销售业绩”最好的一个。

7年闯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依照当时的标准,已经算是一个小康人家。

事业初成

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跑过三江六码头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婚后的周晓光结束了7年来那种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第二年,她和丈夫拿出1万5千元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经营饰品——几年前在东北卖绣花样的时候,他们看到东北的女子喜欢戴花花绿绿的头饰,周晓光凭着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样的爱美天性,就选定了饰品作为主要经营的业务——她希望能用这1万5千元赚到5万元后,就回到农村和丈夫过男耕女织的生活。于是,周晓光和丈夫两人在义乌开起了“夫妻店”——丈夫到广东、上海、北京等地进来原材料后,她和妹妹们就在晚上加工,然后第二天在义乌摆摊销售。

周晓光那种生意人的潜质渐渐地发挥了出来。1987年,当她赚了十几万元,并在那个被称为“仿真饰品”或者“流行饰品”的新兴行业里做成全国数一数二的时候,她早就把“赚5万元就回家”的想法抛诸脑后了——从此,周晓光再也没有“满足”过。

几年下来,周晓光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店铺。没过多久,朝阳门成为义乌市中心的商业黄金地段——这时的周晓光,几乎实现了她“行商”时代所有的梦想:丈夫善解人意,稚子活泼可爱,家庭安定和睦……如果仅从“小家庭”的观念出发,周晓光似乎是该满足该停下来歇歇了。

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叫“事业”的东西开始在她的头脑里生长。

1990年代初期,周晓光在去香港考察的过程中,香港的“店铺式经营”给了她灵感。她敏锐地感觉到,有了店铺,生意会越做越大,经营的商品也会越来越多。于是回到义乌之后,周晓光成为了义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开出了义乌第一个饰品店面,并做了许多新产品的代理商。

事实上,以店面的方式经营一种行业,不仅为周晓光创造了财富,更重要的是,它将周晓光和“市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与香港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愈来愈深刻地感觉到,由商转工,自己生产,在大陆上将饰品行业做大做强的时机已经来临,而她自己,由于多年来在饰品行业里摸打滚爬,对这个行业烂熟于胸,很有可能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开辟者和领头羊……事业!1995年的一天,当这两个字在周晓光的心中显得无比清晰的时候,她竟然激动得浑身颤抖了一下。

这一年,以周晓光和她的丈夫虞云新的名字各取一字命名的“新光”饰品有限公司在义乌青口工业园区落户了。事后的周晓光回忆做出这一决策时的心情说:“是老公给了我坚定的信心,他说,凭着我们夫妻俩的人品和人缘,我们完全可以成功的。如果万一失败了,我一个人卖菜,也能养活一家人。”

如果说,此前的周晓光还只是一个解决了家庭生计问题的小“老板”的话,那么,1995年之后,因为有了一份对事业的信念和坚持,周晓光就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化蛹成蝶。蝶与蛹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而插上了理想之翅的周晓光,就要翩跹于美丽饰品的海洋中了。

转型升级

从1995年办厂开始到1998年,几年时间,新光饰品厂以连续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一举成为国内饰品行业的龙头企业。1998年,当周晓光拿着自己生产的首饰首次进军香港珠宝展时,无数客商的目光被琳琅满目的新光饰品吸引过来,随后的订单如雪片般地飞来。然而,就是在这如雪片的订单中,周晓光开始察觉到,自己的企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型、非转不可的时刻。

“1995年企业刚开办时,只有几十号人,很多都是自己的亲戚,然而只用了三年,企业员工就达到800多人。产品虽然供不应求,但质量不稳定,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员工也不稳定,以前管几十人的那种管理方法左右碰壁,人累得要死,还把自己给管哭了,但企业问题仍然是一大堆。”周晓光意识到,那种管理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管理办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速度,她决定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路。

1997年,周晓光与浙江省的30多位民营企业家去中央党校学习了半个月。她从零开始,虚心求教:什么叫管理,什么叫财务,什么叫人力资源,什么叫内部控制,这些曾经看上去很简单的字眼,在专业老师的讲解下,周晓光却感到又新奇又陌生。在这30多人中,周晓光是最用功最勤奋最认真的一个。别人下课了,她还拉着老师问这问那,就像一个一无所知的小学生一样,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而党校的老师们见到如此求知若渴的“小学生”,也乐得倾囊相授。直到2005年,8年过去后,中央党校的肖主任出差到义乌时,还向周围的人打听:周晓光的企业办得怎么样了?

对这次学习的重要性,周晓光是用“重生”来形容的。知识给她打开了一扇天窗,她学习的劲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然而,周晓光知道,对一个高速成长而人员素质又相对不高的企业来说,仅仅她一个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成长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管理人员的支撑。她必须带领整个企业员工和管理班子不断充电、学习。在这样的认知下,她开始了新光饰品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或者带领管理团队远赴北京、上海等地进修、听课,或者重金聘请知名学者、教授来公司授课:她曾花费巨资请国内和台湾的权威专家为公司骨干进行了有关团队精神的培训,送员工去浙江大学读MBA。但她发现,每年送一两个人去读MBA实在太慢,于是干脆把商学院教授请到公司来——开设了新光集团中层干部“EMBA核心课程研修班”,把浙江大学商学院教授请到公司,讲授根据公司情况设计的课程,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学习培训。

1998年,周晓光开始引进专业的管理咨询团队,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变革,并导入企业形象标识系统,成为义乌市第一家导入企业形象系统的企业。与此同时,她加快了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从台湾聘请职业经理人担当公司总经理;全面推行管理标准化,并于2001年10月,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公司通过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浙江省清洁生产验收;2006年,公司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浙江省绿色企业验收;同年,环保型金属饰品锡基材料及锌合金饰品被评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前者还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07年,新光实现了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商品免验企业“大满贯”,并且成为了中国流行饰品行业标准的起草制订单位。

“经验很重要,但方法更重要,背后的人最重要”,尽管周晓光有这样的远见,但她以重金聘请外脑突破自身瓶颈的努力仍然遭到了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反对:“你花那么多钱请人来讲课,还不如多发点钱给我们。”

改革总是要经历阵痛的。对这些能力和素质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发展步伐的人员,周晓光既没有让他们继续呆在原来的位置上阻碍企业的发展,也没有粗暴地将他们辞退了事而伤害了同事的创业情谊,而是自己出钱,资助并鼓励他们去创业,壮大整个饰品行业。就这样,这些从新光离开的员工大多都成为了义乌饰品行业的从业者,6、7年间,在义乌有着“新光”背景的饰品企业就冒出来600多家——新光成了义乌饰品行业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

亲手培养了如此众多的竞争对手,这在商界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周晓光却坦然的说:“我要的是一片森林,不是一颗大树。同行未必是冤家,只有行业兴,企业才会旺。我在乎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

到目前,新光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实业、商贸、投资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旗下拥有21家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公司,近百家参股公司,企业总资产达百亿元人民币。2010年,新光集团正式参展上海世博会民企馆,是义乌、金华地区,以及流行饰品行业惟一的代表。通过成功参展世博会,新光作为中国民企的优秀代表之一,正式亮相世界,开启了崭新的、国际化的创新、转型、升级之路。

智度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身处中国对外贸易“窗口”的义乌备受冲击,很多企业非正常倒闭,业务量锐减。而周晓光的新光集团却在整个行业陷入低谷、出口大幅锐减的时候,继续获得了销售15%、利润20%的增长,令业界大为惊奇。周晓光说,新光靠的是提前布局,全面开展业务模式升级转型的一系列“组合拳”:

“组合拳”第一招——在海外重点市场建立“桥头堡”。在全国同行业“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义乌流行饰品行业,出口占到60%以上的比重。以往的经营模式,基本是外商上门采购,或者在海外找几个相对固定的经销商。随着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外商采购的量大大减少,海外的经销商们有的经营滑坡,有的干脆就歇业或者转行。于是义乌的许多饰品企业和经营者,猛然间没了“主顾”,业务顿时陷于被动。

新光饰品早在前些年整个行业形势一片大好时,就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个隐忧。怎样才能把市场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受制于他人呢?周晓光下决心要在海外各个重点市场建立自己的营销阵地。然而,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构筑自己的“桥头堡”,谈何容易!对当地市场的研判评估、熟悉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环境、寻找合格的经营人才……就连找一间合适的店面,都要大费许多周折。

经过艰难的摸索、筹备,2005年3月,新光饰品香港分公司成立;2006年1月,迪拜分公司成立;2006年12月,莫斯科分公司成立……短短3年时间,新光饰品在海外成立了7个分公司,10余个自营门市部。这些“扎根”在海外市场的“桥头堡”,每年都能够获得50%以上的高增长,有的还年年翻番,成为公司销售增长的坚强柱石。这一招,不但让新光饰品掌握了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动权,同时还掌握了市场的定价权,赢利能力大大增强。

“组合拳”第二招——批发转零售,品牌打市场。从以批发业务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向终端零售模式转型,是许多传统制造型企业难以逾越的一道“坎”。新光饰品也为此经历了艰苦的探索,走了不少弯路。然而新光人并没有气馁。他们请来诸多国际知名的营销咨询公司,积极探索理念崭新的商业模式,大力推进零售连锁体系以及子品牌系统的建设。同时,加大品牌塑造的力度,全面启动系统的品牌推广计划。

零售业务的快速增长,丰富和改善了新光的赢利模式,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源。

“组合拳”第三招——推进科技创新、设计创新,改善、优化生产流程,有效控制成本、提升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2007年,新光与IBM公司合作,投入1000多万元,耗时近一年,开发出适合流行饰品生产特性的ERP系统,全面改造、集成、优化了整体业务流程;新光自主开发的环保锡基合金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新光还作为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标准委员会的指定单位,制订了流行饰品第一个行业标准;今年,新光在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基础上,又获得了行业内第一张“国家出口商品免验证书”。

靠着这一系列“组合拳”,新光打出了一片崭新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此外,新光集团还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除饰品主业外,投资、房地产、农业科技开发等均取得可观成效。在金融危机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周晓光领导新光集团妥善应对、创新求变,始终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实现了整体业务的平衡健康增长。

在金融危机中,周晓光还无私地伸出援手,帮助宝娜丝集团等八个遭遇资金困境的企业起死回生、成功解困,得到了上级领导、企业界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省委主要领导誉为“浙商团队抱团合作、互助自救的典范”。这些年来,新光集团纳税额在义乌市民营企业中一直名列前茅,自1995年公司创办以来,新光已吸纳安置来自二十三个省市、十四个民族的就业人数累计达10万余人次,当前公司保持员工人数达6000余人,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解决政府就业压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公司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尊师重教,支持希望工程,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自1998年以来,累计已向慈善基金捐款、捐资助学及其它社会公益事业等投入达3000多万元;无私帮扶整个行业共同发展,努力在研发、管理、营销渠道、市场信息、人才培训等诸多方面,对业内其它企业进行带动、引领、帮扶、共享。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和扶持,如今流行饰品行业已发展成为义乌市一大支柱产业,涌现了4000多家饰品生产企业和经营户,年产值达2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解决了1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人民代表

周晓光在全国成为知名的新闻人物,纯属一个意外。起因要从2004年春节一则普通的企业拜年广告说起。

2004年新春佳节,在义乌市电视台的新春祝贺广告上,播出了一条只有10秒钟的祝福广告。广告画面跟其它“泛滥”的拜年广告没有区别,只是画外音上播出的声音让人们感到新奇:“鉴于全国人大会议即将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竭诚向社会各界征集议案……”

广告一播出,立即引来全国各地乃至境外新闻媒体的迅速反应,并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信件如雪片般地飞来,设在义乌建设大楼907房间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联络点”来访者人声鼎沸,电话铃此起彼伏,来访、电话、信件全国各地都有,先后有300多家境内外媒体前来采访。联络处成立至今,已接听电话5436个,收阅群众来信包括电子邮件1305件,接待上门反应情况的群众3109人次。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登门造访者,最多时一天接到100多个电话和大批信函。

“一开始,我真的没有想到会有这样大的轰动。有的人从几十里外赶来,有的向我哭着诉说……我当时真的感到非常激动,一方面是这些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我们的代表真的需要与百姓沟通的桥梁。”

周晓光先后当选为义乌市人大代表,金华市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截至2011年,在担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九年间,周晓光共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249份、建议241份,其中247份议案、241份建议被正式采纳。此外,向浙江省人大提交并被采纳的议案11件、建议8件;向金华市人大提交并被采纳的议案6件、建议1件;向义乌市人大提交并被采纳的议案43件、建议19件。累计共达570余件。周晓光提交议案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历届全国人大都属罕见,被社会各界誉为“明星代表”、“议案大王”。

截至目前,周晓光提交全国人大的议案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企业破产法》等三件已正式立法,《行政强制法》等10件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有《循环经济法》等7件议案和《关于政府应大力为群众提供经济适用房的建议》、《要用制度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的建议》、《关于要求对未成年人加强司法保护的建议》等20多件建议已引起大会、中央有关领导和部委的重视。

每一个议案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些感人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让周晓光久久难以忘怀的一个,是“司法鉴定法”议案诞生背后的故事。

2004年2月3日,周晓光象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办公室,秘书将一封群众来信交到了她的手上,这是一封来自北京石景山区的普通来信。周晓光被信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信中主人公将亲身经历了4年所发生的事情详细地做了叙述,对当前我国司法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映,并以他弟弟的经历作为素材进行论证……一口气读完信,周晓光的心久久无法平静。她觉得司法鉴定工作还不完善,如果进一步调研,并对司法鉴定进行完善肯定是一个好的议案。3月份全国人大就要召开了,时间紧,任务重,为慎重起见,周晓光当机立断,召集了人大代表联络点的几位专家,召开了专题会议。在得到专家的支持后,她便和专家们一起去省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调查研究,搜取素材,分析问题……在得出了当前司法鉴定在鉴定时间、鉴定单位、鉴定内容、鉴定范围以及鉴定费用等五方面存在问题后,周晓光又跑机关跑基层,上山下乡跑农村,对每一项内容都进行论证。

2004年3月,周晓光“关于要求制定司法鉴定法的议案”被大会采纳。由于这个议案贴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又切中了司法体系客观存在的症结,引起了社会各界很大的反响。当周晓光在北京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通过电话告诉那位石景山区的来信群众时,电话那头,那位男子激动地连声说“太好了,谢谢,谢谢”,一连五六声“谢谢”,一个四五十岁的大男人竟泣不成声。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非常重要,这是履行好人大代表职责的保障,但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对人民负责、对宪法和法律负责的责任心,这种精神比宪法、法律知识更为重要。”回顾担任人大代表的历程,周晓光如是说。

求仁得仁

在新光集团总部周晓光的办公室正墙上,醒目地挂着一位书法家朋友书赠她的一幅字,上书“仁者雍容”四个大字。一位对她相知甚深的朋友评价说,这四个字真乃“知者之言”,差不多可算是周晓光事业成功之道及为人处事风格的精辟提炼和贴切写照。

孔子对于“仁”的推崇和追求,贯穿了他整个的思想体系。他曾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弟子问他什么是“仁”,他简单地说了两个字:爱人。清谭嗣同在《仁学》中进一步阐述:“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所谓“仁者”,就是以立己立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事物不仅为己,更广施于众,其人常怀悲悯恻隐之心,常显宽容温柔之态。

因为历史时代的原因没能接受系统教育、一直在商海中搏杀打拼的周晓光,也许并不能深刻理解孔夫子玄奥的“仁学”,然而在走过那么多荆棘与坎坷之后,她详和的、带着一层柔光的脸上,没有苦难,没有伤痕,有的只是一派君子望海的宽厚和仁者望山的雍容。周晓光常常说:我只是一个简单的女人。而也许正是这“简单”,让她谦和可亲,让她得道多助,让她拥有了消解艰难困苦的力量和资源……有很多人,一生精密算计、孜孜以求,却“求仁而不可得”;而“简单”如周晓光,却能够在不经意间“求仁得仁”。这也许就是欲速而不达,又或者“性格即命运”的又一生动注解吧。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