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吴贻谷
1936—1944年 师从伯父吴越人学习中医内科4年,卒业后襄诊4年。
1944—1951年 1944年起自设中医诊所开业,1950年起参加联合诊所,任中医师。
1951-1955年 在东台县卫生院,担任文书兼卫生统计工作。
1955—1956年 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医科班在职进修,毕业后留校。
1956—1958年 任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组副组长。
1958-1959年 在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科工作,负责教材审修,任本院科学研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中医学概论编写组组长。
1959—1981年 1959年为中药大辞典编写领导小组成员,1961年起任中药大辞典编写组组长。
1981-1985年 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药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85—1986年 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药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19851990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6-现在 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生平介绍/吴贻谷
他在承澹盦校长及时逸人、宋爱人、叶橘泉、邹云翔、曹鸣皋、王慎轩、江育仁等知名中医专家的亲自讲授下,系统温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课程,并选修了现代基础医学。通过进修,不仅巩固与增强了他原有的医学理论基础,提高了业务水平,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了本校当时称之为“交替教学法”的实践,获得一次良好的教研工作训练,深受其益。“交替教学法”具有一定创造性,是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在教学上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该校建校之初,聘任的教师多为省内著名的老年中医专家,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难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加以当时没有现成的实用的教材,前期教学,不得已而采用本门任课教师旧有的专著,临时加以改编,以应急需;后期教材也是边写边教。第一学期结束后,学校便组织部分学员进行“交替教学法”的实验,其主要方法是:对某一门重点课程,选择数名学员组成一个教学小组,在原主讲老师的指导下,民主讨论,总结教学中的得失,研究修订原则,大体内容和统一要求,然后分工负责修改,最后经老师审核定稿,再分别备课、试讲。新学期开始后,即改由参加教材修改、备课、试教的同学共同完成给下届学员正式讲授本课的任务。第一次及以后多次“交替教学法”实验的成果,使一批批师资脱颖而出,而教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提高,也更趋于成熟。
吴贻谷参加了内经教学小组,也是“交替教学法”的首次实验教学,取得优良成绩,受到了学校奖励。1956年以优等生毕业留校,任内经教研组副组长,担负《内经》课教学任务。1958年学校扩建为南京中医学院后,调至研究科,负责本校系列教材出版前的审修,并任学院科学研究委员会常委、秘书,开始专门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30余年来主编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权威性中医药著作,为海内外所瞩目。
巨大贡献/吴贻谷
吴贻谷认为中医药学面临继承和发展两大课题,二者虽应同时并进,不可偏废,但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继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一是发展必须以继承为基础,没有良好的继承,就谈不上发展;二是60—70年代中医药学曾出现人才断层现象,不能设想,一个对中医药学根基浅薄、尚未登堂入室的人,能够发挥有效的继承作用。吴贻谷多年从事中医药文献研究,深深体会到文献研究是继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文献研究的范畴很广,研究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其最终目的则是发扬与发展。在研究工作中,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献研究中更要善于理论的总结。在编写《中医学概论》时,他强调要从理论角度,系统地总结整理中医学术;在编写中药工具书时,则要求从理论上阐明某药为什么能治疗某病,力求讲清其作用机理。他指出,在文献研究中“温故知新”是重要的,温故知新有双重含义,第一是既温故,又知新,也就是既反复研究古代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又学习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二者并重;第二是温故而知新,即通过研究旧有文献而有新的发现,包括新理解,新体会,使过去模糊的认识得到澄清,作出新的解释。
他还认为,如果把中药看作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那么,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医药文献,就是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武器,仅有武器,缺乏研究、整理、掌握文献的人,继承就不够全面,掌握文献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所以开展文献研究工作,人才是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他以积极态度对待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无论是青年同事或招收的研究生,他都一样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并十分注意以身作则。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主张边干边学,边学边干,遇有疑难之处,都随时查考,穷根究底,反对“不求甚解”。吴贻谷不论做何项工作,都把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上,他不赞成“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的观点。他在工作中所表现的细致踏实、精益求精、善始善终、埋头实干的精神是一贯的,给人以深刻印象。为适应中医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原《中药大辞典》编写组于1980年改建为中医药文献研究室,1986年再扩建为中医药文献研究所,1987年本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校系统重点学科,这与吴贻谷多年辛勤劳动是密不可分的。他负责的《中医学概论》编写组、《中药大辞典》编写组、中医药文献研究室,他本人及其所领导的集体曾数次被评为院级、省(市)级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
主要论著/吴贻谷
2 吴贻谷.正确认识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意义.江苏中医,1957,(2):912。
3 吴贻谷主编.中医学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58;第2版,1959。
4 吴贻谷主编.中药学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58;第2版,1959。
5 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中医研究所(吴贻谷执笔整理).“食养”疗法对晚期血吸虫病实验治疗的初步观察.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2):1—9。
6 吴越人原稿吴贻谷整理.小匏庵医话.江苏中医,1961,(7):47;(9):39—40;(11):36;(12):封3。
7 吴贻谷.吴越人先生医案.中医杂志,196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