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法政学院现下设法律学系、政治学”>政治学系、社会学”>社会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含经济学研究所)、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学院。另建有国际政治、环境法等研究所。现有法学、国际政治、社会学3个本科专业,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3个一级学科和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思想教育2个博士点。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1名,专任教师119名,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45名。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585名,研究生(含博士生)319名。
院系使命
法政学院肩负的四大使命是: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以高质量地完成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为自己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作为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最紧密相关的社会科学类学院,紧密围绕依法治国、政治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国家战略推进学科建设是学院的中心任务和显著特色;作为突破制约学校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目标实现的文科“瓶颈”之一,法学(门类)的复兴既是几代同济人的夙愿,也是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作为国家“985工程”城市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多学科交叉的重要“纽结”,当好沟通人文和理工之间的“桥梁”从而为真正建设有同济特色的学科链、学科群而奠定扎实的基础。学院“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法学门类高级人才培养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并重的方针,努力建设成一所在国内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的,并具有广泛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法学
法学是同济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早在1945-1949年同济大学就成立了法学院,并在当时有较大影响。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期间,同济大学法学院被转并到复旦大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同济大学开始逐步恢复法学教学。1994年1月正式恢复法律学系,并于当年开始招收和培养法学专业本科生,迄今已招收14届900多名学生。1998年9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招收10届230多名法学硕士研究生。现在具有一级学科的法学硕士点。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具备了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培养权。经过1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法学教学经验的法学教育的师资队伍。
同济大学法律学学科的发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第一,我们结合学校已有的优势学科凝练出了在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法学发展方向。例如我们结合建筑和城市规划、土木、海洋、环境、车辆、交通等学科,着力发展城市化法制体系研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研究、房地产领域的法律研究以及知识产权法律研究等科研和教学特色。第二,同济大学具有悠久的国际学术交往历史,同济的法学也有较长的国际学术交流传统。法律系现有的师资中,有8位博士来源于德国、法国等欧洲名牌院校,这为同济大学法学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国际交往基础。第三,同济大学于2004年申请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城市发展研究院”,这个985城市研究创新平台,特别关注城市问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之同济大学既有的务实传统,学校法学发展形成了求真务实的特色。这种特色还体现在我们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授队伍方面,我们聘请了许多具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做为我们日常教学的补充和科研攻关的有生力量。第四,同济大学在大陆法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一点无论从对欧洲大陆法学理论研究上还是从对欧盟法律研究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从法律系现有师资及科研队伍看,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及其科研方向是:梁晓俭教授从事的法学方法论研究、蒋晓伟教授从事的法学教育研究、王维达教授从事的欧盟法律研究、高旭军教授从事的德国民商法律研究以及单晓光教授和刘晓海教授从事的知识产权法律研究等。另外,我们在金融与证券法律研究、刑法学研究等领域也有一些较优秀的学者。
国际政治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国际政治、国际法、政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等部门从事外交、外事、对外宣传、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国际政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国际政治和国际形势研究、社会调查与统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政治学、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3.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涉外工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我国对外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组织;
5.了解国际政治的理论前沿和政治学、世界经济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干学科:政治学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概论、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当代国际关系、近现代中国外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外交政策、各国政治与经济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教学实习及参与课题研究等,一般安排8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或哲学学士
相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交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经济学
社会学
同济大学社会学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社会学本科生,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需要,并依托同济大学强大的城市学科群,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学生也有美好的就业前景和深造机会。着力培养能够从事城市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调查和研究、社会政策研究和评估、社会新闻采编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并向国内外学校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和其他专业推荐攻读硕士学位。
本专业要求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较为全面地掌握社会学、社会工作以及城市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我国的国情、国策和法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本系有专业课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包括博士学位获得者7人(含国外博士毕业3人),能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社会学原理、中外社会学思想理论、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社会工作方法、城市社会学、组织社会学、信息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国际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专业外语等。
本专业还设有城市和城市化社会研究、信息化社会研究、老龄化社会研究、青少年问题研究、性别问题研究等课程,聘请中外知名学者述评社会学各领域的前沿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并且,本科学生在读期间就有机会到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现在已有2003级、2004级学生在上述国家的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较全面地掌握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以及各类社会团体从事教育研究、现代城市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等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进行社会调查、社会研究和开展社会工作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从而具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并树立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理想。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基本原理,掌握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2.熟悉中外社会学主要学派及其学说,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各种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理论和思潮;
3.了解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前沿理论和学科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各种技能和方法;
5.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社会统计方法;
6.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国情和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及其发展趋势,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论文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有通过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实践及其相关研究影响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干学科:社会学、法学。
主要课程: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与统计、社会心理学、城市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组织社会学、信息社会学、性别社会学、中外社会学理论和思想、社会保障概论、社区工作、城市与城市化社会研究等。
主要实践性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社会问题专题研究、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
相近专业:社会工作。
毕业与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必须修读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满175学分方可毕业。本专业所授学位为法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