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理区间论
合理区间论是中国在2012年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创新宏调管理的实践中提出的。是指允许经济发展相关指标处于计划指标的上下限范围内,从而将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调结构和促转型上。
合理区间论的提出背景
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口数据大幅波动,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唱衰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此起彼伏。当年6月的一场“钱荒”,更是让金融系统备受震撼。当年7月,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提出只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政府就不刺激干预,专心调结构、促改革。
这是总理首次对“合理区间”作出具体阐释。他当时说: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合理区间论的发展
李克强总理“区间调控”的理念不断趋于丰富和完善。2013年10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创新调控方式,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稳定社会预期。
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中国将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2015年3月,李克强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我们的目标是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仅要实现7%左右的增长率,而且要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环境有所改善。”
在2015年7月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总理又为“合理区间”增加了新的指标:“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环保多重目标协调发展。”
合理区间论的评价
合理区间论的提出和明确是对以前经验总结、认识深化的结果,说明中国政府在经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在宏观调控中表现得更加成熟,有了更强的定力和信心。有舆论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风险,对此中央用“合理区间”和“上下限”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合理区间论的提出,说明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新时期,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开始明晰,已基本找到新的“速度挡位”。“合理区间”的宏观调控跳出了经济本身,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盘考虑,这表明中国政府正在以新的思路和方式追求健康、可持续、包容性的增长。
“合理区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恰逢中国迎来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以“合理区间”为基础的新型宏观调控思路对中国的改革攻坚和经济转型进程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认为,“合理区间”的概念,是李克强为中国经济增速划下的一条线,给中国和全球股市提振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