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叶奕梁

叶奕梁,纺织技术专家,翻译家。长期从事纺纱工艺理论研究,应用概率论对牵伸过程中消除纤维弯钩的机理做了定量解析。他通晓多国外文,先后发表英、俄、日、德、法等语种译文逾百万字,为推进中国纺织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叶奕梁-简历/叶奕梁

  1933年9月15日 出生于江苏省吴县木渎镇(现苏州市)  1945-1947年 吴县木渎私立灵岩初级中学学习  1947-1948年 苏州桃坞中学初中毕业  1948-1953年 江苏省立苏南工业专科学校(苏南工专)纺织科毕业  1953-1965年 金州纺织厂总试验室技术员、工程师,细纱车间副主任、第二纺纱分场主任工程师兼试验室主任  1965-1976年 借调辽宁省纺织工业厅生产技术处,其中1969-1973年回厂参加劳动及涤纶抽丝筹建工程技术负责人  1976-1978年 杭州制氧机厂研究所情报室翻译  1978-1993年 杭州市纺织工业局生产技术处、纺化工业公司外经处高级工程师  1993年12月 退休

叶奕梁-生平/叶奕梁

  叶奕梁,曾用名叶君栋,江苏省吴县人。1933年9月出生于木渎镇小康家庭,父辈从事金融商贸。自幼受“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家训熏陶,发奋学习。1948年从苏州桃坞中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1953年毕业后去辽宁省旅大市(现大连市)金州纺织厂,在该厂总试验室和车间、工场从事专题技术研究和工艺质量管理,历任专职工程师,细纱车间、纺织分场技术主任等职。在该厂推行以数理统计原理为基础的质量控制和指标预测体系,提出了按日差、日限等考核各分场产品质量指标,以及时发现生产波动苗头和找出原因,为该厂质量稳定和提高提供了保证。  他和徐朴一起,对1954年棉织物新品质标准中的棉布疵点格率方法,探究科学理论根据,进行论证;提出了二重随机分布概念,确立了散布性疵点指标间的函数关系,进行了测试误差分析,弥补了纺织科技中常应用泊松分布的局限性。  1965年借调辽宁省纺织工业厅,曾代表该省参加纺织工业部棉纱线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协助主管者收集、翻译ASTM、JIS 等国外先进标准,结合中国实情制定65新标准;并以他为主起草了《GB-65棉纱线试验方法》国家标准修订稿。后负责辽宁省棉纱线新标准摸底、试套及专题研究等。1973年又参加了涤棉产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和技术研究。  在辽宁省纺织厅工作期间,还去基层厂蹲点,指导和帮助工作。主要有瓦房店纺织厂的技术改造样板厂、辽阳纺织厂的提高细纱单产、大连纺织厂的改善棉纱条干均匀度等技术攻关,以及锦州、本溪纺织厂等加强技术管理。1965年偕同各厂党政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去上海、江苏学习,回省汇报取经总结,受到基层工厂良好反映,纷纷研究贯彻,对推动技术进步起到一定作用。  在金州纺织厂还曾参加涤纶抽丝工程筹建,任技术负责人。因既熟悉纺纱技术,又涉足合纤工艺,成为当时少数跨专业的纺织科技人员。设计方案通过后,又南下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和同类型工程进行技术交流,确保项目投产顺利(未参加施工及后续工作)。此后,又在纺织生产中应用混纺纤维长度分布理论,剖析了应用国产棉花、国产涤纶生产涤棉产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合大量专题试验和生产实践,写成专文,1974年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并收入技术经验汇编。  1976年调杭州制氧机厂研究所情报室从事翻译工作。1978 年技术归队,入杭州市纺织工业局,从事科技管理、情报、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等工作,受聘为杭州市工程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纺织专业审议组组长;编辑《杭州纺织(科技)》、《浙江纺织》,在论述和介绍新技术、新产品、新专业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83年被授予高级工程师职称。1993年退休。  叶奕梁1980年担任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受聘大连市纺织科研所顾问;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棉纺专业委员会顾问等。

叶奕梁-突出成就/叶奕梁

  叶奕梁1952年在听张文赓老师讲课时学到了纺纱过程中纤维弯钩的知识,在毕业论文中提出了研究弯钩方向差异性改进成纱质量的设想。1955年在金州纺织厂从事棉纱质量专题分析时,对该厂二、三纺纱分场所纺同支棉纱,原棉条件相似而成纱强力相差较大,分析原因时发现半成品纤维伸直度有明显差异,与前纺所经道数有关,这激起了重新深入研究该课题的兴趣。当徐朴在辽宁省纺织科研所进行伸直度研究,作了大量实验和理论分析,写出多篇论文时,引起了叶奕梁的浓厚兴趣。于是,叶、徐两人于几年时间内,共同收集、翻译、阅读、消化国内外有关文献,发现一些权威的论述众说纷纭。如毛顿(W.E.Morton)等曾认为牵伸作用有利于消除前弯钩(J.T.I.T349/1950);尼尔特(R.Nield)认为消除弯钩是相互作用,因此前后应是相仿的(J.T.I.T479/1953);牟却脱(V.B.Merchant)则认为消除后弯钩的作用力总是比前弯钩来得大(T.R.J.P925/1961);等等。这些国外学者都囿于从平均概念出发,因此不能正确解释完整的变化规律。叶、徐两人不断讨论,扩大实验,深入分析后,终于找到了本质,首次提出把弯钩纤维伸直看作是“主体”、“弯钩”相对运动的过程,引入随机性概念。  经过十年辛勤,创立了完整的数学模型,推导了理论关系式,纠正了英、美、日、苏联、印度等一些学者的模糊论点,把牵伸过程中浮游纤维变速的随机性和弯钩纤维伸直结合起来研究,作了更精确、更符合实际的分析,先后写成专论二篇,在纺织专业刊物上发表后受到学术界重视,多次英译摘要向国外介绍,主要论点收入1978-2005年出版的《棉纺学》、《纺纱学》、《纺纱原理》、《棉纺工艺学》和《现代棉纺技术基础》等10余种纺织高校教材和其它纺纱技术专业书籍,成为经典理论。业界对此的评价为:“如果说60年代初期以前,外国学者仅对牵伸过程中纤维伸直作用作了定性研究的话,那么中国科学工作者徐、叶对这一研究工作的杰出贡献是他们用概率论方法做了定量的研究,认为是纤维伸直过程中纤维本身相对运动的过程。这一概念言简意赅,抛弃了单单地讲摩擦力而不考虑具体条件的片面观点。……如果说关于伸直理论的研究是创始于英国毛顿和萨门,那么说这一理论的研究完善于徐、叶一点也不过分。”叶本人亦常为中国能在这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理论而深受鼓舞,为中国自己的科技论点能编入高校教材而感到欣慰。

叶奕梁-人物评价/叶奕梁

  叶奕梁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治学严谨。他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他学而不倦,始发于弱冠之龄;锲而不舍,业成于而立之期;老而弥坚,奋蹄在耳顺之年。

叶奕梁-主要论著/叶奕梁

  1.叶奕梁,徐朴译.断头吸棉装量的效用(俄).中国纺织,1953(18)  2.徐朴,叶奕梁.关于应用疵点格百分率方法的讨论.纺织通报,1955(4)  3.叶奕梁,徐朴.梳棉机给棉罗拉加压力及棉层变形诸问题的讨论.纺织通报,1956(10)  4.叶奕梁,徐朴.开棉效能与打击力的分配.纺织通报,1957(4)  5.徐朴,叶奕梁.东北棉纺纱性能研究.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年会论文.1958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