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台湾新竹科学园

什么是台湾新竹科学园

1980年12月,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县设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蜚声岛外,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有台湾”硅谷”之称。目前,园区目前已开发480公顷土地,尚有100公顷土地正在开发,主要规划为工业区、住宅区和休闲娱乐区。工业区内也标准厂房、自建厂房和实验室;住宅区内则建有公寓宿舍,加上各种运动设施、静心湖、餐厅、书店等,提供园区和附近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共有高新科技企业272家,80%是台湾企业,产品销售总额达4550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000多亿元),园区劳动生产率是整个台湾制造业的2.7倍,人均获利能力是整个制造业的3倍以上。新竹有十几种科技产品销售量居世界第一,电脑硬件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地,仅次于日美。

1997年底,园区从业人员共有54806人,专科以上的人力占59%,员工平均年龄30岁,男女员工各占48%和52%。其中归国学人在园区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脚色,截至85年底,学人回国累计达2563人,共创立82家公司,占入区厂商40%。

1997年底,累计入区厂商203家,产业计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和生物技术六类。整体营业额3182亿元。其中国内厂商167家,国外36家;累计实收资本额2584亿元,国内资金占87%,国外资金占13%。园区1997年共有20家公司股票上市或上柜。其中集成电路产业10家,计算机及外围产业8家,通讯产业2家。

新竹已经成为台湾高科技发展及风险投资成功运用的典型。据统计,台湾有124家创业投资基金,拥有相当于200亿人民币的资金,平均每家为3.25亿元规模,为2400家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获得了巨大成功,原因在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看到了台湾发展科学园区与美国硅谷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在设计新竹的基本框架时,不生搬硬套硅谷的概念,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与政策,从而创造出了发展科技的新模式。

台湾新竹科技园的发展阶段

台湾新竹科技园的发展历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始建于1976 年。由于新竹临近台湾两个科学和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台湾当局在此设立科技园区目的是想使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源动力。1980 年,台湾将机械和信息产业列为战略产业,并将信息产业发展重点放在国产化上。按照园区内主流产业活动的差异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新竹园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该阶段从筹划建园开始到80 年代中期为止。这一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只有少数企业或科研机构进驻园区。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单一窗口”行政服务体系,着力创造一个“优惠、便利”的“高科技企业特区”,以吸引园区外的高科技公司来投资设厂。

⒉高科技产品标准化生产主导阶段该阶段到1990 年前后。

那时民间资本开始大量涌入园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园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但企业活动主要以高科技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主。跨国公司在园区内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园区作为他们在东南亚生产或销售的据点。

⒊研发与标准化生产平分秋色阶段该阶段从上世纪90 年初开始直到90 年代末。

新竹园区经过80 年代的开发建设,创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政府支持的部分研发项目也在园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民间资本的大举进入使政府不再是唯一先进技术资源的拥有者与主要资本引导者。跨国公司的地位也在削弱。园区内已成熟的技术和资金也开始向国外输出,进行各种跨国联盟合作

⒋研发活动为主阶段经过二十年的迅速发展,园区企业所需的土地、水电已不敷使用。

台湾地方政府反思过去过分强调“制造”导向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转而倡导研发设计类产业的发展。力图通过南北两个核心园区的建设,使台湾成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科技岛。

台湾新竹科技园发展特点

⒈科学规划与良好管理从建园之初,台湾地区政府就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

1994 年新竹科技园区制定了《科学园区未来十年发展远景规划方案》,计划用10 年时间,将新竹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亚太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制造中心。现在那里已经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突出,以台基电、华硕、联合微电子等世界著名企业为核心形成新竹半导体、光电、计算机和通讯产业等产业集群。拥有国际竞争优势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竹在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取得了一席之地,拥有全球80%的电脑主板、全球80%的图形芯片、全球70%的笔记本电脑、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扫描仪。全球第四大半导体产业基地,拥有联华、台积电、华邦、旺宏、华茂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半导体制造企业。

此外,为了有效地管理整个园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使园区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如1979 年颁布实施的《科学工业园区设置条例》,对投资商的权利义务、园区的优惠政策、行政管理内容等都做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随着园区的建设发展,这一条例经过了多次修订,现行条文为2004 年修订本。园区还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科学工业园区外汇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贸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规章条例,使园区管理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⒉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新竹园区管理部门很重视为园区营造良好的服务支撑环境。

一是建立了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指导委员会为综合性的、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管理局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目前,新竹行政管理已形成三大特色:一切行政管理都以为厂商提供高速服务为前提;一切变革都以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便利为依据;一切管理规章都为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而制定。二是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新竹园区按照“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在园区内设有整套服务机构,厂商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可在园区内完成。园区这种简单、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完善的支撑配套服务体系,为投资者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氛围。

⒊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是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在新竹科学园区员工中,海外留学人员就有4000 多人,由海外留学人员参与建立的园区公司有123 家。二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新竹园区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三是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如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为吸引并留住人才,园区企业纷纷实行高薪或增加员工持股,例如园区内许多企业都留有15%-20%的股份,用于分配给员工。四是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为了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新竹先后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科学管理学会等团体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整合,最大程度满足科技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除此之外,台湾新竹科技园还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

⒋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园区企业在研发经费方面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地位。

在园区技术创新过程中,台湾清华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园区厂商提供了必要的高科技人才及培训,同时还参与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台湾当局也设置了大量的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激励园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为了鼓励园区厂商进行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园区管理局每年评选创新产品奖、研发成效奖,并提供“科技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和“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奖”。台湾当局每年对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占到计划总额的20%以上,2004 年园区管理局资助园区36 家企业的39个项目,资助总额达1.06 亿新台币。为了避免全球金融危机造成高科技厂商因为节约成本而缩减研发经费的投入,台湾当局计划自2010 年起,推动《科学工业园区固本精进计划》,预计每年投入两亿元新台币,通过产学合作进行前瞻性创新研发。

⒌风险投资促进企业发展

台湾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1983 年,台湾颁布了《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划》,次年宏大风险基金的设立创建了台湾最早的创业投资公司。为鼓励民间风险资本发展,台湾“行政院”于1985 年和1990 年先后从“开发基金”中划拨8 亿元新台币和16亿元新台币设立种子基金,通过台湾交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活动。台湾还积极吸引国际风险投资,岛内国际创业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地。为进一步扩大风险资金来源,台湾当局于1994 年开放了保险公司和民间银行的资金来开办创业投资公司,从而使风险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台湾对风险资本的提供者实行税收优惠。1983 年政府颁布了《风险资本条例》,风险投资机构营业所得税最高税率为20%,并退税20%;投资岛外并引进技术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享有1- 4 年的免税奖励。台湾创业投资始于1982 年,目前台湾地区共有200 多家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每家平均持有1600 万美元的资金。风险投资培育、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功能。台湾风险投资于高技术产业的比重高,占到总投资企业数的87%左右,总投资资金的88%;风险资本主要投向半导体、光电、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五大领域,催化高技术企业的诞生并促使高技术企业壮大,培养了一大批明星企业。

⒍政府政策支持在园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税费政策。园区规定:技术产品销售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企业增资扩展的设备,按新增设备成本的15%抵减增资年度的营业营利所得税;营业事业所得税和附加捐总额不超过全年课税所得额的22%;园区内企业进口设备、原材料、物料、燃料和半成品免征进口税捐和货物税,外销产品免征货物税和营业税;其它有关优惠规定均与加工出口区相同。

人才政策。新竹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同时,新竹园区也十分注重对本地科技人员的培养,规定入区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科技人员的50%以上,否则撤销当年免征营利事业税的奖励;台湾当局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员工培训并邀请专家定期讲座;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奖励在园区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

⒎ 大量的中介机构促进园区企业及机构间的协同发展

新竹工业园内有大量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同业公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顾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等,不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支持,还在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方面以及企业员工的公共福利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如台湾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为园区的IC 和半导体产业提供专业性服务,在加速企业学习和技术升级上发挥了核心作用;贸易协会和产品发展协会在开拓岛内外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台湾地区办事处,在为企业扩大市场范围、提供商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