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印后加工
印后加工是指在印刷以后为了满足使用要求和提高外观质量,对印刷品进行加工工艺的总称。
印后加工的分类
一般地说,按印后加工的目的,可将其分为三大类:
一是对印刷品表面进行的美化装饰加工,如为提高印刷品光泽度而进行的覆膜加工,为提高印刷品闪烁感的上光、烫箔加工等;
二是使印刷品获取特定功能的加工。印刷品是供人们使用的,不同印刷品因其服务对象或使用目的不同,则应具备或加强某方面的功能,如使印刷品有防油、防潮、防磨损、防虫等防护功能。有些印刷品则应具备某种特定功能,如邮票、介绍信等的可撕断,单据、表格等能复写,磁卡则具有防伪功能等;
三是印刷品的成型加工。如将单页印刷品裁切到设计规定的幅面尺寸,书刊画册的装订,包装物的模切压痕加工等。
印后加工的作用与特点
印刷品是科学、技术、艺术的综合产品,为了满足人们对印刷品外观的要求,就应对印刷品进行精加工,印后加工作为印刷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印刷过程中处在最后一个环节。它是提升产品档次,使产品凸显视觉效果、实现商品功能增值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品牌包装的今天,书刊印刷、包装印刷、纸制品加工,绝大部分是通过印后加工来实现个性化消费、提升品质并增加其功能的。例如表面光泽度、图文立体感、特殊光泽处理、表面耐磨、防潮等要求都可以通过印后加工来实现。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功能与要求,比如防伪、防虫、增香等也可以通过印后加工来实现。由此可见,通过印后加工处理过的印刷品可以增强其功能,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印后加工技术也变得种类繁多,常用的有上光、覆膜、烫印、凹凸压印、模切压痕和装订等。
1.上光是在印刷品表面涂布或喷、印上一层无色透明涂料的工艺过程。经过上光的印刷产品表面光亮、美观,同时增强了印品的防潮、耐晒性能以及抗水性能、耐磨性能和防污性能等。
2.覆膜是将涂有黏合剂的塑料薄膜覆盖在印刷品表面,经过热压处理,使塑料薄膜与印刷品黏合在一起成为纸塑合一成品的加工技术。覆膜增强了印刷面的光亮度,改善了印刷品的耐磨强度和防水、防污、耐光、耐热等性能,极大地提升了商品和书刊封面的艺术效果和耐用强度,对于保护包装装潢的印刷效果,延长产品的寿命均具有显著的效果。
3.烫金又称烫印、烫箔,它是利用加热的方法将黏合剂熔融,把金属箔片或色片烫印到承印物或其他材料表面的过程。
烫印有金属箔烫印、电化铝烫印和粉箔烫印。现代烫印主要使用电化铝烫印。电化铝烫印,具有独特的色彩和光泽视觉效果,能够增强印品的艺术效果和装饰效果,由于电化铝箔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可以较长时间经受日晒雨淋而不易变色,长久保持金属光泽,并且烫印工艺简单。
4.凹凸压印是利用压力在已经印好图文或未印好图文的纸或纸板表面压出具有立体感的凸形图案或文字。凹凸压印是一种特殊的印刷加工工艺,它能使表面印刷品产生类似浮雕的艺术效果,画面具有层次丰富、图文清晰、立体感强、图像形象逼真等特点。
5.模切压痕是利用模切刀和模切钢线,固定在一块有一定图形的模切版上,经过机械压力将承印物分切、压线的过程。模切与压痕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开完成。模切压痕是容器类印刷品特别是纸盒最常用的印后加工工艺。经过模切压痕加工,印刷品才能从平面的印张变成结构新颖、折叠挺括、可以包装商品的容器。
6.装订就是将印刷后的书页、书帖进行订联和装帧的加工成册过程。订联过程(包括折、配、订、锁、粘、切等)又称书芯加工;将订联成册的书芯,包上外衣封面的过程称书封加工,也称装帧加工。印好的页张,经过订和装的过程就可以成为一本可以阅读、使用和保存的书籍。常见的书刊装订方法有骑马订装、平装、精装、线装等多种形式。骑马订装适合于不太厚的书刊;平装是书刊装订最常用的一种;精装则主要用于需要长期保存或使用时间较长的书籍。
我国印后加工技术的历史
在纸张发明后不久,为了防止虫蛀,就用黄檗将纸张染成黄色的办法,称为“染潢”。在敦煌发现的手写纸卷,大都经过“染潢”处理,千余年后仍然保存良好。
唐代(公元618—907年)以后,开始出现了将长幅纸折叠起来,可以翻阅的旋风装和经折装,主要用于宗教经卷和字帖,比卷轴易于阅读。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又有蝴蝶装和近似活页的和合装出现。
元代(公元1206—1368年),以及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包背装和线装书盛行。这种线装书,正文用柔软的毛边纸和连史纸单面印刷,版面向外折叠,按顺序配页,打眼线订。其特点是翻阅方便、不易破散,装潢典雅,古朴大方;如果外面再配用函套保护,更富有民族风格。
随着西方印刷术和装订技术的传入,平装、骑马订装和精装成为书籍、刊物的主要装订形式。烫金和烫粉箔都是常见的印后加工工艺,与之类似的压凸和静电植绒等装饰方法,在书籍装帧和包装装潢上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增强印刷品的表面光泽并保护画面,还常常采用各种方法给印刷品“上光”,即印亮(光)油。在上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印刷品表面粘合一层聚氯乙烯(PVC)或聚丙烯(OPP)塑料薄膜的贴塑技术,可以在增加光亮的同时起到更好的防水、防污作用,既对保护书籍封面非常有利,又是制造纸塑复合包装材料的好方法。
印后加工的发展概况
1、书刊装订技术的发展
印刷品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产品,高质量的印刷晶应给读者赏心悦目的感觉。除印刷品的内容外,精美的原稿设计、生动的版面安排、鲜艳的色彩调配、典雅的装潢及表面整饰等,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今社会,人们对印刷品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一需求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印刷品进行精加工,通过整饰和装潢,提高印刷产品的档次。
印刷品印后加工技术伴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及高分子材料工业和加工设备的开发而发展。印刷晶印后加工作为印刷技术的补充,与印刷相结合,同适当的色彩、文字、图案等相配合构成均衡的画面,能产生动感和节奏感,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印后加工是保证印刷产品质量并实现增值的重要手段,很多印刷品都是通过印后加工技术来提高品质并增加其特殊功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后加工是提高印刷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关键。
我国书籍装订的形式,古代装订形式是由龟册、简策的简单装订开始,经过卷轴装,发展为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和合装、包背装、线装等形式。现代的装订形式主要有平装、精装和骑马订装等形式。
我国印刷装汀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殷商时代,就出现了最早的装汀方式——龟册装。在公元770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又出现了简策装。简策装书籍笨重且阅读困难,在公元3世纪,被卷轴装所代替,即竹简被纸书所代替。纸张的出现和使用,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书籍在卷轴装使用的同时,又出现了旋风装。到公元9世纪的唐朝,又发展为将大幅面的卷轴改成可随意携带的重叠式的小幅面书籍,这就是当时盛行的经折装。公元12世纪末,出现蝴蝶装,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分散的带有折缝的页张形成订口而装订成册。随后又出现了和合装。随着装订工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在元末明初又出现了包背装。在明朝中期出现了线装。它是将零散书页集中后用汀线方式装订成册。至公元18世纪后我国装订发展到平装、精装、骑马订。
由于书籍的种类和开本规格较多,质量要求高,因而装订工序繁杂、工艺流程长。长期以来,装订工艺比较落后,印刷与装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平衡状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印刷工序单一,而装订作业工序繁多,最简单的骑马订法也要五六道工序,平装、精装工序更多,因而在印刷和装订相同数目的印刷品时,工作量相差很大。二是书刊的品种规格和装订材料的变化,也增加了装订工作的复杂性。装订机械的发展落后于印刷机械的发展也是造成印刷装订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印刷机品种较少,结构形式基本稳定,设计、制造、使用和调整都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装订机械品种多,结构复杂,通用零部件少,设计、制造、使用和调整都有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中,装订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发展很快,书刊装订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印刷与装订的不平衡状况有了一定的缓解。在工业发达国家,书刊装订在原有的装订设备基础上,用传送带和同步装置将单机连成生产线,并广泛采用电子技术实现程序化和数据化生产。例如,全自动切纸机用电子计算机控制集中操作,可以自动完成纸台升降、分叠、取叠、振动闯齐、改变规矩、堆积成品等工作,这种新型的切纸机采用信号记忆装置进行程序控制。为操作安全,还装有光电安全操作保护装置等。工业发达国家还注重产品品种规格系列化,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在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方面,无线胶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印刷与装订联动机也相继在一些国家出现。电子控制装置,机、光、电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得装订机械有了较大的发展。
近几十年,印后加工技术发展很快,生产模式由原来的作坊式的手工劳动方式转化为规模较大的、工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化生产或自动线的生产方式。
2、表面整饰技术的发展
不同要求的印刷品,印后加工的内容和工序有较大的差别。如报纸在印刷后只需折页和打包;期刊、杂志则增加了订本和裁切工序;较精美的画册、辞典、书籍等,书芯须经锁线、挤压、拔圆起脊等精加工工序;书壳的制作也格外讲究。
通过对印刷品上光、压光、覆膜、过胶、上蜡、凹凸压印、烫印等处理,可以提高印品的光泽性、耐磨性、耐蚀性和防水性;通过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折页、锁线、平装胶订、无线胶订、骑马订、精装、裁切等设备,可以提高书刊产品的外观质量;通过模切压痕、烫印、折叠糊盒、复合、分切制袋等,可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包装市场多品种、高质量、短周期的需求。
烫印包括烫金和烫箔,是常见的印后加工工艺,在书籍装帧和包装装潢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类似的方法还有压凸和静电植绒等装饰方法。
数字印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印制模式,只要操作者通过触屏或键盘给定一种工作模式,一体化系统便可自动完成从处理原稿到印后加工的全部制作过程,最终输出制成品。它将传统印刷的印前处理、印刷和印后加工与表面整饰三大工序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体化工作流程。它要求印后部分从工艺到结构必须很好地适应这种流程和模式。
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得快速印刷迅速发展起来。快速变更的短版活、零件活与日俱增。消费者可能希望立等可取地拿到他所需求的、为数不多的印刷品,它可能是请帖、广告,也可能是卡片、光盘甚至是一本书的精美封面。目前已经出现了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带有印后加工环节的数字印制新设备。印刷没备使用与维修丛书
印后加工技术发展的因素
近几十年印后加工技术发展很快,成为机械化程度高、专业性较强的工业技术。推动印后加工技术发展的有以下三个因素:
(1)在印刷工业集中的地区,出现了专营印后加工业务的工厂。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技术的交流,并充分利用了设备。
(2)过去由于油墨和亮光油干燥速度慢、烘干设备庞大,影响了印后加工的质量和效率。20世纪70年代后,彻底干燥的UV油墨和UV亮光油等新材料的推广使用,不仅使印铁和软管印刷改变了落后面貌,而且出现了四色印刷后立即套印亮光油的新工艺,既美化了彩色印刷品的外观,又缩短了生产周期。
(3)工业机器人的出现,使许多单调重复的体力劳动例如在码台、运输上的等,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它有利于防止质量差错和人身事故,而且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印后加工技术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一个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印后加工需求愈来愈大,要求愈来愈高。而传统技艺与现代新技术的结合,必将开创一个新时代,使印后加工工艺有更新、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