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简介
南开大学(Nankai University, NKU),简称南开,肇始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入选首批“2011计划”、“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南开大学占地1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校园网络设施先进,图书馆藏书329万册。除主校区外,还建有迎水道校区(天津市内)、泰达学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金融工程学院(深圳市)、云南研究院(昆明),以及在马里兰大学成立的设在美国的第一个孔子学院,形成了一校多区、合理配置、协调互动、全面发展的格局。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21个专业学院(系),设有研究生院、中国APEC研究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滨海学院(独立学院)。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现拥有71个本科专业,206个硕士点,117个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8个省市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8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4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在1677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指导教师519人,教授590人,副教授645 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9人,天津市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2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包括原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入选者60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12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3人,天津市授衔专家12人。
南开大学的历史沿革
南开大学校门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克忠、张洪元(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年7月,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 何廉代理校长。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李鹏、朱鎔基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院系调整后,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栋、温公颐、陈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何炳林、陈荣悌、陈茹玉、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崔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相继加入南开教席。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80年代前,长期停滞于9个系的设置,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中文、外文、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系。
南开大学校园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1966年至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焕发青春活力。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94年,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
继张伯苓之后,何廉、杨石先、臧伯平、滕维藻、母国光、侯自新先后任南开大学校长,现任校长是饶子和。
南开大学的办学设施
院系设置
截止2014年,南开大学有专业学院21个,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全部12个门类,在80个本科专业招生。
科研机构
到2014年,南开大学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保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4个,附属医院7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8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67人、硕士生导师753人,教授705人、副教授801人。有两院院士(人事关系在本校)8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973”和“863计划”首席专家15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6人、讲座教授1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9人,教育部“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6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37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等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有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的研究成果
对外交流
2007年至2012年南开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五年计划中,每年有300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并列第一)将赴国外一流大学和专业师从一流导师攻读博士学位,其中本科生100人,研究生200人。大约每20名南开大学应届学生就将有1人获得公派留学机会。目前为止,南开大学“百人计划”项目已经实施5年。
南开大学与国(境)外院校的协议交换生项目共有54个,每年可选派享受校际互免学费优惠待遇的交换生达181人次。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 美国华盛顿大学双学士学位项目,南开大学数学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联合培养双硕士项目,南开大学信息学院 —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本科双学位项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 英国西敏大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等等。
学术成果
2015年07月为止,南开大学已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材料科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共10个学科进入全球研究机构排名(ESI)的前1%,位列高校第九,其中,化学进入世界前50名,数学进入世界前100名,ESI篇均引用次数位列高校第三。
2007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7项,国家级精品课35门,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10项成果获2013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2012年,被SSCI收录论文40篇,被CSSCI收录论文1478篇。2013年,被SCI收录论文1399篇,被EI收录论文819篇,被CPCI-S收录会议论文79篇;“表现不俗”论文数628篇,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45.67%,所占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在自然科学方面,学校SCI论文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在有机化学、农药化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光学等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薄膜光电子等一批尖端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2003至2011年间,南开大学获得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至2013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2年,被SCI收录论文1292篇,被EI收录论文633篇,被CPCI-S收录论文90篇;“表现不俗”论文数496篇,所占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段峰副教授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 “脑控汽车”,该成果在国内首次实现人脑驱车及脑电信号与汽车系统的“连结”,这有望彻底改变“手”“脚”并用的驾车模式,让肢体残疾人士的“驱车梦想”不再遥远。
南开大学校训
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公”便是无私无我,“能”便是实干苦干。伯苓先生提倡“公能”教育,一方面是培养青年“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训练青年“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国效劳的能力。
张伯苓先生讲,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详细阐述道:“允公,是大公,而不是什么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己,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 “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才能的学主,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并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他又解释道:“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张伯苓先生所倡导的“能”,包括丰富的内涵。如智能、体能、技能、才能等都属于能的范畴。南开教育就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为社会、国家所需要的各种“能”。他鼓励学生要实干、苦干。伯苓先生就是以这个“干”字为手段,达到训练学生获得各种“能”的目的。
南开大学校徽
南开大学标志形象的基本元素由标志和宇体标志两部分构成。其中,图形标志是其核心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也称为“校标”。
南开大学校标的核心图像为八角形,它既是南开大学校标的原始形态,也是其核心形态。八角星行由两个正方行叠加、结合而成,八个角皆为直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一是体现“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体现南开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怀博大,广纳新知,锐意进取”之精神。
八角星行方圆互动,融合东西,体现了南开大学“智圆行为”的入世哲学、“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学和“允公允能”的济世哲学。
校标中的“南开”二字凝练厚重,而孤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简约明快,表征了南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面向世界的东方学府,图标下部以“1919”
具体说明南开大学的创建时间。
校标所用“南开线”称为校色。紫色无论中外,都表征一种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