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区域金融学
区域金融学是在区域经济学、金融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边界上生长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一方面,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学科为区域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学又是对它们的发展。
区域金融学的理论来源
第一,区域经济学是在区域性的经济开发、发展规划、政策协调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有效成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的,经60—70年代的不断拓展和丰富,在西方国家8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
区域金融存在的基础是区域经济的存在,或区域经济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同样解释了区域金融产生与发展的逻辑前提。同时,区域金融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大致平行和制约的关系,区域经济中的金融成长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金融成长会促使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停滞的局面,加速经济增长,但是如果金融本身被压抑的话,就会阻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鉴于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间的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学是区域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例如,区域经济学的输出基础理论、资源亲赋决定论、区位发展延迟假说、区域发展倒U型假说、区域创新扩散理论、空间成长阶段理论等都为区域金融学的发展并建立自己的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养。
第二,区域金融学研究金融活动的分布、协调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本质上,区域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金融学的核心是研究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如何在时间上最优配置资源,以及分析经济组织在配置过程中的作用。金融学有很多分支学科,例如投资学、公司金融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公共财政学、数理金融学、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等。这众多的分支学科可从两个层面考察,一是微观金融学,主要考虑金融现象的微观基础。如同微观经济学一样,它实质上也是一种价格理论,它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期最优配置。宏观金融学研究在一个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经济中,如何获得高就业、低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货币经济学是整个宏观金融学的核心内容。
区域金融学对区域金融市场、宏观金融政策的区域效应、区域金融流等的研究,都有赖于金融学理论的指导,例如区域经济主体的金融行为(如储蓄行为、资产选择行为、企业的融资行为等)需要微观金融学理论的指导;宏观金融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区域影响研究,需要宏观货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实际上,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区域经济可以看成是小型开放经济;区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从根本上说属于金融发展理论范畴。尽管目前还没有形成区域金融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但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分析方法构成了区域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是宏观层次的一般概括,金融发展的一般机制在空间地域上的具体表象则构成了区域金融学的分析对象。区域金融理论不是区域与金融的简单相加,而是将区域与金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产生、发展、运动的规律。区域界定了金融成长的特定的范畴,从而区域体系内一切因素,包括自然的、人为的、客观的、主观的,都成为金融主体活动、金融资产配置、金融结构协调、金融制度安排及金融效率提高的决定或影响因素。
再次,区域金融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 即经济地理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经济地理学在其长期的发展历史中,提出了许多理论,如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一外围理论及最近得到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等,这些理论对于区域金融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区域金融学是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学科,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都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托。
区域金融学与金融地理学的差异
(一)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传统的区域金融学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理论上也局限于新古典理论,强调均衡;金融地理学则不同,他强调社会网络、人文因素,包含了复杂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因索众多、目标多样、情况复杂、彼此紧密相关的复杂巨系统。在这个复杂的巨系统当中,人类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是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因此经济、社会和金融这三大子系统存在关联性和互动性。任何一个子系统各要素的动态过程,都会与同样处于动态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存在动态关联性(崔满红,2002)。社会、经济、金融三者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影响、交叉重叠,因此考虑金融问题必须结合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来综合考察。这是传统的区域金融理论所无法做到的。金融地理学在这方面为我们研究区域金融问题提供了复杂系统的方法论。
(二)学科演化上的差异
Harrington等人(1999)指出,经济不冉是孤立的实体,他“根植”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文化和自然环境之中,丰富的社会资本是本地化网络形成的重要条件,社会系统、经济系统、金融系统在这一网络中自主进化即自组织。自组织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金融、经济、社会系统的自组织;另一方面是指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遵循自组织规则。物质世界中的任何系统都处在一定的自组织的演化过程中,无论是系统的结构,还是系统的功能,以至于系统本身,都是系统所固有的自组织性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因此,自组织是一切系统所具有的普遍属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以自组织性为其产生、存在、演化和发展的条件和背景的(赵凯荣,2001)。因此金融地理学强调金融系统的白组织,尝试把西方重视定量化的传统和东方强调白发组织的传统结合起来。金融资源是构成国民经济的核心要素,与现代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之一的自组织理论的结合,必将提高金融调控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金融系统只有实现自组织,才可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分析工具上的差异
我们可将金融资源的分布、流动绘制在区位地图上,这种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金融资源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化,是分析问题的良好的辅助工具。利用金融地图作为辅助手段,我们可以观察较长时期内金融格局的变迁,分析如何从行政区金融过渡到经济区金融,并且利用金融地理学的信息腹地理论,构建多层次金融中心,发挥金融中心的扩散效应,从而为同质区域和异质区域的金融合作奠定基础。
可见,金融地理学的这种思想和理念为我们考察金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这一理论较之现有区域金融理论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