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区域物流系统
区域物流系统是指以某一经济区或特定地域为主要活动范围的社会物流活动。
区域物流一般表现为通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多个企业间的合作、协作,共同组织大范围专项或综合物流活动的过程,以实现区域物流的合理化。区域物流通常需要地方政府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在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与建设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在规划某区域物流系统时,例如,省域、城市物流系统,公路运输站场规划与布局等,一般需要考虑区域物流设施与企业物流设施的兼容和运行方式。
全国物流系统可以看作是扩大的区域物流系统。在全国范围进行物流系统化运作时,需要考虑综合运输及运网体系、物流主干网、区域物流及运作等。
区域物流系统的特征
将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系统化、最优化是现代物流区别于过去物资储运的物品流通阶段的最大特点。区域物流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所共有的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 区域物流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
区域物流系统是由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设备、工具所组成的,表现为物流劳动者运用运输设备、装卸搬运机械、仓库、港口、车站等设施,作用于物资的一系列生产劳动。在这一系列的物流活动中,人是系统的主体。因此,研究物流系统应把人和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考察和分析,而且应始终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放在首位。
2. 区域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
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时间跨度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间的物流常常会跨越不同地域,这使得区域物流的地域跨度更大。另一方面,企业通常采取储存货物的方式解决产需之间的时间矛盾, 这又使得区域物流的时间跨度加大。所以,区域物流系统必然是一个大跨度系统,其主要问题是管理难度较大,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大。
3. 区域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一个区域物流系统总是联结着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随着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结构经常要发生变化。社会物资的生产状况、需求变化、资源变化等均会影响到区域物流。为适应经常变化的社会环境,区域物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也会经常修改。所以,区域物流系统是一个具有满足区域内需要、适应环境能力的动态系统。
4. 区域物流系统是横跨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的复杂系统。
区域物流系统的运行对象是遍及各种社会的物质资源,其大量化、多样化特征使得区域物流更为复杂。物流活动的全过程跨越商品生产、物资流通及物品消费各个环节,并伴随着大量物流信息,而且从事区域物流活动的人员、资金、经营网点范围广、数量大,这些均给物流系统的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要做好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与连接。
5. 区域物流系统是多目标函数系统。
区域物流系统的总目标是实现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但是,系统要素间有着非常强的”背反”现象,如物流成本与服务、物流成本与效率等都存在一定矛盾。因此,要建立多目标函数,并在多目标中求得物流的最佳效果。
区域物流系统的目标及评价
区域物流系统是区域经济系统的一个分支, 其目标在于获得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这里,宏观经济效益是指区域物流系统对区域经济效益的影响或贡献;微观经济效益则指物流系统本身在运行后所获得的企业效益。从宏观经济效益出发,建立区域物流系统,必须综合考虑物流对区域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从微观经济效益来看,其直接表现就是物流系统在组织”物”的流动中的所耗与所得之比。
区域物流系统的构筑是为现代物流发展服务的,其成功与否的标志在于所提供的现代物流服务的效率是否最高,成本是否最低。从基础设施项目来看,交通运输体系、物流仓储系统、物流信息交换以及传输网络建设的完善程度、整体效能优化与是否存在局部环节的瓶颈效应等对区域物流的快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来看,完善的区域物流系统应有利于物流各个环节的衔接,有利于企业,尤其是专业从事物流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建和健康发展,有利于区域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对区域物流系统的综合评价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网络的通达性。
根据用户对物资所提出的数量、时间、地点等要求,及时运输和配送物资是衡量物流部门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进行区域物流平台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运输网络布局、配送中心选址、运输工具配合、运输路线等级改造、仓储及装卸自动化、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因素,确保区域间良好的联络性和区域内充分的通达性。
2. 物流活动一体化。
现代物流不再是流通环节各相关要素的分散运动,而是将过去相对独立的运输、装卸、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强调整体的最优化。同样,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应以切实有利于物流活动一体化的实现为准则,这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资流通的主要特征。
3. 物流信息的电子化。
完备的区域物流系统应以运用包括移动通信、车辆跟踪定位、计算机在线经营管理系统和国际互联网、公用经济信息网、企业内联网等在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区域计算机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和EDI 系统,以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和商流、物流、信息流集成化应用目标。
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关系
总的来看,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具体而言,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经济规模决定着区域物流规模。
物流业属于服务业,有着与其他服务业共同的特点,即需要依附于区域的生产性、流通性产业而存在。因此,区域经济规模越大,区域物流发挥作用的空间亦越大,则区域物流的规模就越大。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已经表明,区域经济越发达,或区域的制造业、商贸业越活跃,物流业也就有越良好的客户群和市场基础,就有大规模发展的可能。
2.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决定着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和层次。
区域物流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越发达,则其对区域物流的要求也越高,同时也越能够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相反,如果区域经济欠发达,区域物流的发展就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就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包括必需的交通、通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技术和人力资源等,从而也就无法向较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自物流概念创立以来,其内涵一直被不断地补充和修改的现实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物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例如, 美国1927年对物流的定义以商品实体分销为主,主要包括运输、储存、销售等;1976 年开始延伸到商品的采购供应,强调物流的一体化管理;1985 年起增加了信息流管理的内容;1992 年,物流概念凸显出物流增值服务内涵;1998 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发展,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得到发展,物流的定义又一次被调整为”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所发生的,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物质、服务以及信息的流动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地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从物流概念的演变不难看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物流服务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3. 区域经济结构决定着区域物流结构。
区域的经济结构及其变动趋向对区域物流结构,如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范围、类别、路线及水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由物流业的服务属性所决定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属于后发产业。它是维系区域经济各个部门、产业和企业之间关系的纽带,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区域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物流需求,为发展区域物流提供了平台,进而带动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所以,区域的经济结构也必然决定了区域的物流结构。例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工业原料、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相应地,其区域物流的主要活动是以铁路、水运为运输方式的大宗货物运输,物流服务增值空间相对较小。
4. 区域经济关系影响着区域物流。
区域物流系统是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化解区域经济冲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关系主要有三种形态,即区域分工,贸易、区际要素流动和区际产业转移。
这三种形态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第一,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必然以物的流动为基础,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分工和贸易,使区域经济关系协调一致,将带来大量区际物流需求,从而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区域产业趋同、区域分工模糊,就会阻碍物的流动,不利于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第二,区际要素流动的数量与方向主要受区域综合实力对比的影响。区际要素流动,包括区际劳动力流动、区际资本流动、区际技术和创新传播,无疑将引起区域物流需求、物流投入和物流技术等的变化,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具有直接效应。第三,区际产业转移属于区域扩散效应的一种,有利于区际关系的调整和协调。美国经济地理学家汤普森在他的”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中将工业区的发展分为青年(Youth)、成熟(Maturity)、老年(Old Age)三个阶段。根据这一理论,在区域生命周期的青年期,工业区或中心城市扮演着”增长级”的作用,各种要素净流入量大,加速了工业区或中心城市的发展。在成熟期,工业区或中心城市具有扩散作用,出现了产业的区间转移,各种要素净流出量大,从而加快了邻近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在上述两个阶段中,要素的流入流出将促进该区域物流的发展。到了老年期,产业走向衰退,如果不通过创新来调整产业结构,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周期循环,该区域将失去活力,物流量也会急剧减少,该区域物流的发展势必受到限制。可见,正是区域经济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推动着区域之间贸易及各种要素的流动,进而带动了区域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
系统的构建区域物流体系,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定物流发展大纲
物流大纲从现代物流产业的角度对区域物流进行定位,大纲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和策略推进。就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而言,在“加强国际竞争力,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新形势”,“构筑高水平的物流系统”,“充实物流社会资本”等相关部分都有关于区域物流未来发展的描述,主要是交通体系与物流据点建设与发展、物流与环保、区域物流规划、区域物流资本充实等相关内容。可以说,随着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战略地位的确定,区域物流业同样在区域经济中确立了其战略地位。
(2)全局性和区域性相结合
区域物流发展是全局性和区域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就整体性而言,区域物流发展服从全国战略发展需要,整体布局。信息化、标准化、物流成本核算等方面达到了高度统一;不同物流区域之间服从整体规划发展,都市圈内部、地方圈内部以及都市圈和地方圈之间,通过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发达的现代化交通系统达到有效沟通和协调发展。就区域性而言,不同区域的城市功能不同,产业结构有所差异,地理环境有所区别,因而区域物流规划与发展各有特色。如:沿海区域更加注重港口经营和海运,国际性大城市更加注重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际物流业务的发展,重要枢纽城市则更注重存储与配送物流。
(3)自上而下的发展
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离不开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甚至有必要进行多方干预,包括产业政策、区域开发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由政府制定统一战略,指导区域物流发展;地区则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地区特点,进行区域物流的规划和战略实施。
(4)相关主体密切合作
在国家和区域政府的规划协调下,区域物流发展依赖于相关主体的合作,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国家和地方的合作:国家主要负责构筑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高效物流网络,确保交通运输业各种运输工具法规的统一性;而地区则结合地方特点,在区域物流领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社会协调、构筑循环型社会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双方互相配合,以促进国家综合物流计划的实现和区域经济的协调、稳步发展。
政府和民间企业的合作:政府逐渐放宽物流政策,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等硬件和物流管理等软件的力度,解决社会领域问题,以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协助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标准化发展,提高效率,推进物流共同化和整合化发展;创造公平市场,促进竞争。企业则着力于创造自己高效的物流系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民间企业之间的合作:在物流一体化过程中,企业通过建立横向和纵向的战略合作与竞争关系,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实现相关方的信息共享,提高共同集配率,发展多式联运,改善经营,提高区域物流效率,降低区域物流费用,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5)法律和政策推动和保障
政府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和物流相关的各项不同层次的法律和政策以推动和保障区域物流的快速和良性发展。
(6)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在区域物流发展投资方面,要采用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政府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铁路、港口建设、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而民间主要投资于物流建设的其他方面。并且,随着私营化的发展,民间投资比例应相对逐渐升高。
(7)重视信息技术、标准化和新技术的采用
现代物流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对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环节信息化发展的过程。通过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由于劳动力缺乏带来的产业发展问题,加强区域物流规划控制和一体化经营。
(8)物流的环保性
区域物流的发展是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的。经济发展不能忽略了环境问题,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公害频繁发生,各类经济发展规划都要强调环保特性。就物流方面而言,在提高物流活动效率化的同时,从保障国民日常生活的观念出发,确保稳定而安全的物流服务。如:开发、普及低公害、环保型汽车,提高卡车装载量和运输效率;推广卡车装卸货时关闭发动机等生态环保驾驶方法,减少柴油车辆PM的排放量;利用汽车改造 NOX法,对车辆种类进行限制,对运输企业进行指导;改进交叉路口和过道口的同时,将集中在住宅区的过密交通转移至设备地带;尽可能将流通业务设施集中一处,并尽量将物流基地选在城区外围的环线公路两侧或沿海地带,这样有利于减少卡车过多地进入市区,更好地控制市区交通总量;港口设施的建设规划要与区域资源再生利用设施的选址相配套,建设海上废弃物处理设施时,应有助于静脉物流的通畅等。
区域物流系统构建的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2)企业追求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了现代物流发展
(3)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现代物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降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
(2)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3)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区域物流系统的结构
1.三大服务领域: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市域物流
基本发展目标为:
(1)适应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需求的国际物流体系;
(2)高时效性的区域运输服务体系;
(3)提供快速、准时、多样化服务的市域配送服务体系。
2.具有相互补充的核心业务能力,构成物流行业主体的企业群体
3.两大基础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基础信息平台
(1)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构成包括:
A.物流园区:位置、规模、功能;
B.货运通道:连接主要物流节点的货运干线,包括连接端点、道路等级、可利用时段、饱和情况等;
C.外部交通设施:含港口、机场、铁路等,包括其容量、航线航班等;
D.配送道路体系:包括分时段允许配送车辆通行区域、允许配送车辆停靠区域。
(2)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物流基础信息平台不同于物流信息系统,它的任务是为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交通状态信息、交通组织与管理信息、城市商务及经济地理信息等),承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同企业间的信息交换枢纽支持,提供车辆跟踪、定位等共享功能服务,提供政府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等。
规划的任务是确定整个物流信息系统体系框架,进行技术分解,确定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要求,明确信息组织方案等。
4.(一个产业宏观发展政策环境的)两大基础支柱
适应行业阶段性发展需要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
分析国外物流政策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政策环境具有阶段性特点。例如市场管制,一般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较强的市场准入管制(管制方法为资格条件准入),当市场发育到一定阶段采用放松管制的原则。
三大服务体系通过基础设施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企业间的战略协同构成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