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匡廷云
匡廷云
姓名:匡廷云
政治面目:中国共产党
所读专业: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
学历:博士生导师
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学术经历:
1956年7月毕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
1962年8月在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获生物系博士学位;
1981年1月–1992年12月到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和美国能源部植物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1962年9月至今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担任过三届副所长。
1995年9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中国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批9位首席科学家之一(唯一之女性)。
2002年6月受聘为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职务:兼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植物学会、北京市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个人成就/匡廷云
匡廷云
20世纪70年代中期,匡廷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光合作用的机理研究,成为中国光合膜结构与功能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取得了重大学术进展:揭示捕光叶绿素蛋白在膜上横向迁移调节激发能分配的规律;首次证明21kD膜蛋白是光系统I长波荧光发射的最初来源;提出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可能的动力学模型;首次发现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叶绿素蛋白的组氨酸残基及原初电子受体去镁叶绿素受到光照破坏,提出了反应中心第二条电子传递链具有光保护功能的假设等等。
对中国光合作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光合作用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曾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等多项奖励;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并于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9年被评为中科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和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标兵”。
她在国内开辟了叶绿体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新领域。经过不懈的努力,形成了系统、独特的学术思想,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中科院各种奖项多次。
匡廷云是中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家,是中国叶绿体膜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
个人荣誉/匡廷云
自然科学奖颁奖现场
在光合作用、光合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在中国国内外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等多项。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1962年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获副博士学位。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植物实验室作访问教授,并获得该校授予的“卓越的研究访问学者”证书。
当选院士后,匡廷云在学术上永攀高峰,取得了更加卓越的成就。作为首席科学家,她主持了中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她的辛勤努力下,精心组织了中国国内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及农学等一级学科的大跨度交叉协作,领导18个有关研究所及院校,近200名科研人员参加项目研究工作,在国际竞争激烈、难度相当大的光合作用分子机理及其调控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在光合系统高效能量传递和电子转能的微观动力学研究、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的研究和稻麦等主要作物光合作用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常文瑞研究员领导的小组与中科院植物所她领导的小组合作,其研究成果于2004年3月18日,在《Nature》上以主题论文的方式发表论文“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Ⅱ)2.72Å分辨率的晶体结构”,且研究成果中的LHCⅡ晶体结构彩图被选作该期杂志的封面照片,并且获选“振邦杯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该成果使中国在高等植物LHC-Ⅱ三维结构测定方面成功地超越了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率先完成了具有高度挑战性的国际前沿课题。
这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解析的绿色植物捕光复合物高分辨率空间结构,推动了中国光合作用机理与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另外,匡廷云在2004年主编的论著《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转化过程的原理与调控》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工作态度/匡廷云
匡廷云院士主持召开了生物学部全体院士会
匡廷云在学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与她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及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她开创的创新研究工作对中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巨大贡献。2004年10月,匡廷云先生不幸被查出乳腺瘤,但她忍受病痛,仍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能源匮乏现状,匡廷云带病参加了中科院学部“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用社会、经济、能源、资源、环境与生态能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目光,为中国的宏观决策,就中国中远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宝贵建议。
中国有全世界1/5的人口,而拥有还不到全世界1/100面积的耕地。近50年,中国农业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速度和高资源/生态代价的道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如何摆脱农业资源不足、生态危机、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低下,以及科技对生产的支撑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匡廷云对此极为关注,她带病组织主持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的“农业科技问题研究”咨询组会议,为引导中国未来农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匡廷云
“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做出的重要决策。实施计划目的在于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层面、更广泛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匡廷云先生在自己主持并已顺利完成的“973”项目“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又带病组织各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在光合作用研究的前沿领域内,进一步开展学科交叉的研究。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科技部发起的国家水平的重要学术会议,旨在创造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弘扬学术自由讨论精神,面向科学前沿与未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推进整体性综合研究,启迪创新思维,促进知识创新;侧重于探讨科学前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讨论最新突破性进展、交流新的学术思想和新方法、分析新学科的生长点及交叉学科的新问题。匡廷云在2005年1月做了手术后身体还没有很好恢复的情况下,又积极组织筹备工作,并主持了关于“生物质能”研究的香山会议。
匡廷云在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不断开拓进取,不论是研究工作的辛苦,还是生活的磨难都没有动摇她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准则,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品德。至今匡廷云先生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200余篇,为中国培养出40余名优秀博士与硕士科研人才。
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她献身科学事业,无微不至地关心年轻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积极参加科普宣传、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活动,时时刻刻以具体行动回报社会,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个人看法/匡廷云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四届十七次会议暨五届一次会议会场
发展生物质能源要立足不与粮争地-生物质能源发展的两个瓶颈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在向会议提交的书面报告中说,面临能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能源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加,中国将面临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与生态安全危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当前发展生物质能源在中国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在中国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但匡廷云同时指出,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还存在两个瓶颈,一个是如何大幅度增加生物质能源资源量,这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基础,根据中国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需要逐步增加,而目前中国的资源亏缺量是很大的。另一个瓶颈则是提升技术水平,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生物资源转化成高品位的能源产品的关键。
匡廷云说,中国耕地有限,发展生物质能源首先要保证粮食安全,要立足于“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必须选择在边际土地上发展能源植物资源产业。而在多为干旱、盐碱、瘠薄的边际土地上发展生物质能源,更需要选择高光效、高生物量的能源植物,通过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生物质的积累来实现。匡廷云认为,建立能源植物繁育和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及加工生产体系,是解决制约生物质能源发展的第一个瓶颈的基础,也是目前重要的任务。
荣誉受聘/匡廷云
匡廷云(右2)与交流会人员的合照
中科院院士匡廷云受聘为杭师大生科院院长
2008年11月21日,杭州师范大学举行简朴而又隆重的聘任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匡廷云从杭师大校长林正范手中接过聘书,担任杭师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一职。
杭州师范大学是杭州市重点支持和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发展目标,做好“大师”“大楼”两篇文章。学校要发展,关键是人才。为进一步加快一流综合性大学建设步伐,杭师大在培养、引进一流师资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重点是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匡廷云院士的加盟为杭师大“引大师”工程开了个好头。
匡廷云199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是中国叶绿体膜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她曾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生物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匡廷云表示,她对杭州市委、市政府重视杭师大发展的决策很感动,相信杭师大一定会有更加光辉的明天。她还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不论从时间、空间上,生物技术、生物产业都将得到发展,今后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考虑杭州市的需求,因为科学前沿、科学的重要问题在于科学本身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的交汇点上,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林正范表示,学科建设、学术水平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将选择一些重点发展的学院,面向国内外邀请著名学者担任院长。他希望匡廷云院士能引领、指点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发展,使其独树一帜。
教学交流/匡廷云
匡廷云到井冈山大学讲学的场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研究员到井冈山大学访问
200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研究员到井冈山大学访问,并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的学术报告。访问期间,校长张泰城、副校长桂国庆、罗学渭会见了匡廷云院士一行。
作为一名致力于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匡廷云研究员从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巨大成就、在当代自然科学中的主力军地位、21世纪生命科学的特点等方面对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作用作了全面的阐述,还运用许多的实例来加以佐证,报告内容丰富,详实而且精彩。
院士一再指导和告诫学生们要抓住区域特色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匡院士的报告给生命科学学院师生的研究和学习,尤其是为今后开展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明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