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 学院简介: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际科学界先后发起并组织实施了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由四大研究计划组成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rogramme)、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全球变化科学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大气圈、水圈(含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视为一个整体,探讨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复杂非线形多重耦合系统。这种地球系统的整体观、对物理、化学、生物三大基本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地球环境的特别关注,使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全新的集成科学出现在当代国际科学的前沿。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也是国内唯一的集合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长期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以来致力于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前沿问题的综合集成研究,2008年1月19日,学校依托综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多学科优势,在原有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院以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中心,以及一批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支撑平台,同时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组建创新团队,形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与教学群体,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人才。
研究院的使命是结合当今地球科学发展突出学科交叉和注意综合研究的特点,以地球系统模式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为基础,全球变化综合观测数据平台为支撑,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为纽带,全球变化经济学为重点突破方向,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地球科学提出的要求,增强全球及区域性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有效地以国民经济服务为目标,开展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的集成研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组织体系:
研究院按照国际标准采取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院”组织管理体系由理事会、科学指导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组成。理事会是“研究院”的最高决策机构;科学指导委员会是“研究院”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研究成果的评估与咨询机构;院务委员会是“研究院”日常工作的执行管理机构。“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团队科学研究组织架构。
研究院理事长
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女,汉族, 籍贯山西,研究员。1968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84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历任清华大学教师、团委副书记;1985年11月调入国家教委工作,历任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处长、处长;1990年11月起任驻英国使馆教育处一秘; 1994年9月起历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代理党委书记;1997年2月起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副社长;1999年2月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社长;2003年2月起任驻美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2005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1997年、2002年、2007年先后当选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院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徐冠华,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应用科学的专家。1959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十五中学,后进入北京林业学院学习。1963年毕业,进入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任研究实习员、教师、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79年至1981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遥感数字图象处理研究。历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所长,研究员。1992年1月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学部委员。1993年2月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1994年8月至1995年任中科院副院长。1995年后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1996年6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地学部主任。1998年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2001年2月任科技部部长。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科学技术部部长。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潘耀忠,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遥感地质专业;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自然地理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自然地理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赴美国参加管理干部培训。1988年内蒙古气象局工作,1997.07-2003.1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1999-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科技处副处长,2004-2008,北京师范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处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民政部减灾中心专家组成员,国家统计局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第一个“863”重点项目“国家统计遥感业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总体组组长。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经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授予的先进个人,2004年获教育部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名奖,2005年获中国地理学会的青年地理科技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