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介绍/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
1938年开店 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的,创始人是清乾隆年间的山东掖县人刘凤翔,近二百七十年来,天福号生产的“酱肘子”一直以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等特点而享誉京城,1999年公司为了扩大发展,再上一层楼,在顺义空港工业区购地20亩,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型肉类加工厂,其建筑规模14000平方米,职工近千人,其中技术人员百十余人,产品品种增至70余种。2006年,天福号的生产规模已经无法适应每年上亿元的销售,因此,天福号领导班子及时做出对天福号现有生产车间进行改扩建的决定,除增加22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外,公司还投入巨资购置了大量先进生产设备,改造后的天福号将拥有日产20吨的生产能力,年销售额也将突破2.5亿元人民币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近27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它的前身是久负盛名的天福号,创始人是清乾隆年间的山东掖县人刘凤翔。
天福号生产的“酱肘子”以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等特点而享誉京城,五香小肚、茶肠、哈尔滨红肠、三文治火腿、酱猪肝、酱牛肉等产品也因口味独特而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天福号可生产中西式产品70余种,逐步形成了以酱肘子为龙头,带动其它产品共同发展的生产格局。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天福号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屡屡获得殊荣:1993年至今被评为“中华老字号”;2004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食品工业质量效益先进企业”;1998、2001、2005三年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被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2002、2004、2006年,天福号生产的中西式熟肉制品连续三届被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北京市经济委员会评为“北京名牌产品”,成为北京市熟食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2003、2004、2005连续三年北京市工商局评为“守信企业”;除此之外,天福号严格质量管理程序,2001年4月,公司顺利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5年再次顺利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8年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沿革/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
酱肘子 天福号始创于1738年,即乾隆3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着孙子及第二代传人刘抵明来京谋生,在西单牌楼东北角开了一家酱肉铺。刘凤翔看到一块匾,上书”天福号”三个颜体大字,苍劲有力,好像寓意“上天赐福”,于是就把这块匾买下来,挂在铺子上,这就是天福号字号的起源。经过爷孙二人反复研磨酱肘子的制作技艺,终于研究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酱制方法。日久天长,”天福号”的酱肘子越卖名气越大,慈禧太后尝过之后也很欣赏,并赐给“天福号”一块腰牌,规定每天定量送进宫中。从此“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就成为清王朝的贡品。清朝的达官贵人也都喜欢吃“天福号”的酱肘子,“天福号”也随之名声大振。
天福号品牌在近三百年历史变迁中,经久不衰,也经历了无数的变迁:
1、从“天福号”始创1738年到1954年,一直在西单地区。“天福号”始创地点在北京瞻云坊牌楼(即西单牌楼)东北角,宣内大街144号即现今西单北大街南口。
当时西单并不是最繁华的地段(东单、西四、鼓楼前都是当时最繁华的街市),但仍然是私人商户比较聚集的地方,距离繁华地段很近。
2、1954年11月,由于拓宽马路,天福号门市迁址西单头条甲24号,门面朝南。西单头条甲24号原是天福号的一个加工车间,过去叫局子,拥有员工11人、四个高炉,每天生产150斤左右的各种熟肉制品。生产酱肘子、酱肉、酱鸡、酱肚等,是当时的主要生产车间。还有一个车间叫东局子,是两间半北房的一个小院。在西单头条22号,与甲24号的车间隔两个门。东局子主要是装荷叶、煤、烤炉、冻鸡、清酱肉等,再堆放一些盘子、钩子等杂物。
3、1956年公私合营。1957年西单头条拆迁,天福号门市部搬到皮库胡同把角,门朝东临街,前面卖生肉,后面加工熟肉。在石虎胡同往北第二间门脸卖天福号熟肉,门脸朝西。
4、1969年皮库胡同拆迁,天福号门市部彻底没有了。
5、直到1979年恢复老字号,将西城肉食加工厂座落在西单西南角的门市部划拨给天福号作为门市部,西单复兴路22号,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此时的“天福号”隶属西城区副食品公司桂香村食品基层店,生产车间已经迁到了桂香村生产车间的后场,自建了几间生产车间,有四个炉灶。
6、1994年7月14日,天福号并入西城区肉食加工厂,生产车间仍在西单。将原有门市部门面重新进行了装修,营业面积约150平方米,从业人员23人,每天生产200—300斤酱卤制品,自产自销。生产车间在锦什坊街南面的顺城街。
7、1994年底,西单生产车间因城市改造被拆迁,厂里全部的生产都集中到西内马相车间。车间场地狭小,扰民、污染严重,使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
8、1995年5月,西城区肉食加工厂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天福号食品厂。北京市天福号食品厂(原西城区肉食加工厂)有两个加工生产车间,一个座落在西单安福胡同,占地2600平方米,一个座落在西内马相西巷6号,占地1600平方米。
9、1998年西单十字路口进行改造。坐落在西单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天福号门市部又一次被拆迁,变成现在的绿地。
10、1999年底在顺义空港工业区购地19亩,建造了新厂。
11、2000年12月将西内天福号分号的门市部改修成天福号门市部,西内门市部坐北朝南,面积有80多平方米。在西内大街路北。由于西内路口拆迁在即,2006年7月28日在西直门内大街132号创建了天福号的旗舰店,专营天福号的各种中西式熟肉制品。
12、2006年9月,由于厂内生产设备老化,对生产需求造成了严重影响,生产车间开始进行全面的改建和修缮,2007年5月完工,投入生产。
历史故事/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
前门店1、天福号创始于清乾隆三年(距今270余年),明官宦后裔刘凤翔,尊祖训”世代不为官”;身怀明庭酱肉绝技,携孙子刘抵明来京,在西单牌楼拐角处,创立”刘记酱肉铺”(天福号前身);
2、刘凤翔经多方探寻得一牌匾:上书”天福号”三个颜体楷书,笔锋苍劲有力,含”上天赐福”之意;
3、刘凤翔将此匾悬于自家小店门楣之上,果然气派非凡,顿使小店生辉。此后小店生意日渐兴隆。”天福”果然降临。
4、酱肉铺是夜间秘制,早上出售,鲜香可口。一次,刘抵明夜间守灶,勤奋好学的他夜读诗书,不料睡着了,肘子煮过了火,因店小本少赔不起,只好将这锅煮过的肘子勉强降价出售。恰巧一位宫中宦官来买酱肉,刘抵明生怕大祸临头,然而却又一次福从天降。下午,这位宦官打发人来说今天的肘子特别好吃,让以后天天做这样的酱肘子。
5、刘抵明在原祖传技艺的基础上,苦心钻研,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选料严格考究,酱肘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清朝的达官贵人都喜欢吃”天福号”的酱肘子,”天福号”也随之名振京城。
6、美食大家慈禧太后尝过天福号酱肘子也很是喜爱,并赐给”天福号”一块进宫腰牌,传旨每天定量送进宫中。从此”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就成为清宫御膳的一道必备名吃。
传承之道/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
西单店老照片 天福号自1738年创立以来,历经了近三百年的坎坷春秋。三百年间,天福号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一路走过来的风雨历程值得我们学习并深思。思考天福号的酱制技艺能传到今天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天福号人的对技艺的不断探索追求,笃定执着、专诚一致精神态度、和开阔豁达的胸襟。
天福号技艺之始——福缘
一种技艺的传承没有一种精神的支撑,是不会传承的太久的。在历史的大河中,技艺就像一条船,而传承的精神,传承的文化就像浆和帆,没有桨和帆的船迟早会被大浪打翻。
公元1738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怀揣家传酱制技艺,来京谋生。创号之初,本分经营,并在一次机缘巧合中改进了酱肘子制作技艺,自此开辟了一个专注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酱制技艺的一个新篇章。
天福号的做事态度—-人心自明,善如家人
此后一百余年,借着清王朝康乾盛世的余温,因天福号的精湛的酱制技艺,天福号的酱肘子成了京城百姓或深宅大院的餐桌美食。此时天福号的前辈凭借着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将天福号的酱肘子技艺在工艺上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酱肘子技艺的主料、辅料的选择,火候的把握控制、老汤的调配,酱汁的熬煮都有了一个系统的严格的规定。并且将天福号的子创号以来的做事风格延续下来,总结为“人心自明,善如家人”寓意着对酱肘子的制作工艺中,将一丝不苟的完成每到工序,将消费者和顾客视作自己的家人,在生产中,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对待产品的质量。因此天福号的酱肘子才有了“天福酱肘香九门”的说法。
天福号的技艺精神2——专研
公元1894年,天福号的酱肘子因其味美,被当朝大臣献入宫中,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翌年,慈禧太后60寿辰,因战事将生日庆典取消,只在宁寿宫中草草度过,但席间却因缺少了天福号的酱肘子而面有愠色。自此以后,天福号的酱肘子成为宫廷御膳的名吃。同时通过天福号人的不断地专研,让酱肘子不止在口味方面,也在营养方面有了新的提高,酱肘子已不再单单只是美味的熟肉制品,而是在天福号传人的手里凭着执着笃定的精神将酱肘子升华成为为一种医食药膳的补品。
天福号的酱肘子技艺不是一次就到达了现今高度。而是一辈辈传承人凭借着祖传技艺的执着一点点不断地完善结晶。在整个技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对制作师傅的技艺要求的规定,如酱肘子的“三到两勤”的功夫,即:要眼到,口到,鼻到,手勤,脚勤。通过“三到”就是要得出酱肘子色泽,质地如何。火候大小,酱制的过程中酱汁,老汤成色。在整个工艺过程中,少不了,剔骨,添烫,加火的步骤,因此“两勤”就是要保正这些工序
天福号技艺精之3—气度天福号 天福号自刘凤翔始,酱肘子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就是父子家传,刘家人即担当了天福号的掌柜,又作为技艺的传承人。但自1956年后公私合营后。面对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大变革,天福号面临着重新思考技艺传承方向的问题。当时,北京城内的很多老字号企业都因为无法接受这种变化,就此消亡。因为实现公私合营,就意味着祖祖辈辈苦心经营的资产和技艺都将拱手让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胸襟和气度是无法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的社会变革的。而当时的天福号老掌柜兼技艺传人刘发奎,凭着对天福号酱至技艺的执着,为了酱肘子技艺能够发扬光大的梦想,凭着豁达宽广的胸襟。将刘氏的酱肘子技艺全盘的传给了第一个“外家人”盛素海老师傅,盛素海师傅也就成为了天福号的第六代传人。
天福号的技艺精神之4—坚韧、孝道
天福号的技艺传承虽然最终易主,但天福号所拥有的精神却保留了下来,包括对酱制技艺的执着。当天福号酱肘子技艺传到第八代传承人王守祥师傅手中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因为天福号所经营的产品为中式产品,在制作过程中难免需要尝汁调味。所以王守祥师傅,和王守祥师傅的大师兄——盛灏春被冤枉成多吃多拿。二人同时遭到了罚款批斗。过了不久,天福号也终于在破四旧的运动中被勒令停业。在这一段时期,王师傅和盛师傅为了能够使自己的技艺不生疏。让酱肘子技艺不失散,二人约定将两人每月买到的肉票攒好,然后买回肉来做一顿肘子,每次做好的肘子二人一口未动,而是端到老师傅盛素海的家中。这样做一是能够让给老恩师尝鲜,同时也能让希望老师傅对他们的技艺有所指点。此举在当时被行内一时传为佳话。
问:王师傅,你们当时
天福号的技艺精神5—细心、谨慎天福号 天福号在解放前,找伙计都是有一套严格的规矩。首先是要对伙计的情况知根知底。对伙计家里的情况要一清二楚。对于前来应聘的伙计一般是——家庭和睦的要;为人忠厚的要;知根知底的要,身体健康的要;脑子灵活的要;在北京独身的要。之所以这么苛刻规矩就是因为天福号前点后厂的经营模式和对酱肘子技艺保密的要求。天福号自从立号以来,调配老汤必然在一个无人的房间进行。酱制产品的车间一定要干净,整洁。每次酱制完一锅的肘子后,一定要把打扫车间,工具冲洗干净归于原处。老汤收锅;辅料、作料一定要分类收齐,并由师傅亲自检点后送回库房。解放后,因为公私合营的缘故,天福号开始对选徒第有了新的标准。首先是徒弟要从伙计中来,同时还要求传承人要人品端正,忠厚老实,能够吃苦耐劳,最重要的是要真正的热爱酱肘子技艺。这样做同样是要求能够继承技艺的人将天福号酱肘子技艺正宗,无私的传承下去。所以一直到今天,天福号的酱肘子主要工艺还是以祖上传下的技艺,所做的改进也是遵照前人的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与完善。真因此,才保证了天福号的酱肘子技艺的正宗与神秘。
天福号的技艺精神6—严师、孝徒
天福号的师傅在训练徒弟的过程中,皆以严厉著称。因为酱肘子制作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功夫,如果没有一个好心性、没有一个坚强的意志,没有一个好身体,没有一个好品质,都不能保证天福号的酱肘子技艺纯正、有序,保密的传下去。对于用心选好的徒弟,他们会通过严词厉语的呵斥来锻炼他们的心性。通过琐碎低微的劳动来磨练他们的意志。通过繁重杂乱的工作来增强他们的体魄。同时还会暗中观察徒弟的一言一行,有没有违背天福号的做人原则、做事原则。当徒弟能够从“扫地”做到“添火”,在从”添火”做到”扶肉那”么,就证明徒弟通过了师傅的考验了。对于师傅的苦心,每一代的徒弟也都非常的感激。当他们成为师傅后对待自己的恩师也都想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
270余年的技艺传承,270余年的精神文化,天福号的技艺之树正是在一代代的天福号人的手中变得枝繁叶茂,愈发茁壮。
大事件 /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
(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山东人刘凤翔,在北京西单瞻云坊牌楼旁开设刘记酱肉铺,即天福号前身。
1862~1908年有史料可考:清·慈禧太后曾赐天福号进宫腰牌一块,使之成为誉满京城的贡品。后曾有过“天香在味忆京华,最想天福酱肘花”
1908~1912清末,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西单有酱肘铺名天福斋穴即天福号雪者,至精。其肉既烂而味醇,其他肉食类毕备,与其他诸肆不同,历年盖百余年矣。”旧时京城,有在食品制作、经营各具绝活的“四大斋”,乃酱制牛羊肉的月盛斋;制售糕点的正明斋;自制糖葫芦及酸梅汤的信远斋;以酱肉、酱肘名满京城的天福号酱肘店。
天福号
(公元1831年~公元1912年)同治·《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西单有酱肘铺名天福斋(即天福号)者,至精。其肉既烂而味醇,其他肉食类毕备,与其他诸肆不同,历年盖百余年矣;
1947年生产车间迁到西单头条24号;
1953年门市迁至西单头条24号,生产车间迁于西单头条22号。拥有员工11人,每天生产150斤左右的各种熟肉制品;
1956年公私合营;
1994年,天福号在西单复兴路22号拥有一个150平米的门脸,员工23人,日生产200-300斤酱肉制品,7月,并入西城区肉食加工厂;
1995年,西城区肉食加工厂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天福号食品厂。拥有两个加工车间:分别位于西单安福胡同和西内马相西巷6号,各占地2600平米和1600平米;
1999年,在顺义空港工业区购地119亩,建造新厂;
2006年,生产车间进行全面改建和修缮;
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再次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
2008年6月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福号大事记
(公元1740年)乾隆五年刘凤祥经多方寻觅得一牌匾,上书“天福号”。自此,刘记酱肉铺立号为“天福号”。
(公元1796~公元1850年)嘉庆道光年间·天福号的酱肘子已名盛京城,成为达官显贵所钟爱的一道名吃。
(公元1830年~公元1904年)光绪·清三朝重臣、两代帝师翁同和曾对天福号的酱肘子赞赏有赞赏有嘉,并为天福号题写牌匾;
(1831年~1912年)同治·《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西单有酱肘铺名天福斋(即天福号)者,至精。其肉即烂而味醇,其它肉食类毕备,与其他诸肆不同,历年盖百余年矣;
(1841年~1915年)光绪·同治十三年状元陆润庠甚好天福号酱肘子,曾赠书“四远驰名”;
(1891年)光绪·慈禧太后特赐天福号进宫腰牌一块,下旨每日按量供应,从此是天福号酱肘子成为宫廷御膳的一道名吃;
(1912年~1949年)中华民国·此间社会动荡,天福号惨淡经营,只能保持每天一锅的产量。即便如此,天福号的产品依然是当时的名流大家的啖口之爱。如梅兰芳、叶盛兰、袁世海等均对天福号的产品情有独钟;
(公元1947年,天福号的生产车间
迁到西单头条24号;
1950年,建国初期,天福号第七代传人王守祥,受命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烹制酱肘子;
1953年,天福号门市迁至西单头条24号,生产车间迁至西单头条22号。拥有员工11人,每天生产150斤左右的各种熟肉制品;
1956年,公私合营;
公元1959年,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他在特赦后(1959年)的第二天就亲自骑车到西单购买天福号的酱肘子;
公元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天福号又一次陷入在社会动荡的漩涡,仅能保持最基本的生产。由翁同龢所提的牌匾及其他历代珍贵文物被破坏殆尽;
公元1978年,天福号恢复正常生产;
公元1985年,北京天福号食品厂成立;
公元1993年,被原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公元1994年,天福号在西单复兴路22号拥有一个150平米的门市,员工23人,日生产500斤酱肉制品。7月,与西城区肉食加工厂合并;
公元1995年,北京天福号食品厂成立。拥有两个加工车间,分别位于西单安福胡同和西内马相西巷6号,各占地2600米和1600平米;
公元1996年,公司按照天福号的特定标准将四川内江、广元地区及北京顺义区选定为原料供应地;
公元1999年,在顺义空港工业区购地19亩,建造新厂;
公元2001年,天福号熟食制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中国名优食品;
公元2002年,天福号生产的中西式熟肉制品被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北京市经济委员会评为“北京名牌产品”;
2004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食品工业质量效益先进企业”
公元2004年,被北京市工商管理局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
公元2004年~公元2008年,天福号生产的中西式熟肉制品连续三届被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评为“北京名牌产品”,成为北京市熟食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的企业;
公元2003年~公元2005年,被北京市工商局评为“守信企业”
公元2003年~2005年,被北京市工商局评为“守信企业”;
公元2006年,生产车间进行全面改建和修缮,日产能达到20吨。
公元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再次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公元2007年,再次被北京市工商管理局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
公元2007年,酱肘子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元2008年6月,酱肘子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2012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天福号前门旗舰店慰问一线员工时说:“你们店之所以270多年长盛不衰,就在于秉持了‘诚信为本,品质是天’八个字。希望你们珍惜老字号,弘扬好传统,追求高品质,更好为广大顾客服务,让老店焕发出新的生机”。
经营理念/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
天福号“诚信协和,有德乃昌”--是天福号服务社会、服务客户的真挚承诺。是天福号的经营理念。这八字方针表现了天福号人置身商业活动的崇高精神境界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它是企业精神的升华,体现了天福号人秉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代脉博共呼吸,凝聚了企业追求高品质的服务理念,是天福号雄厚实力的信心保证。以诚待人,恪守信义,优质服务,乃置身商业范围道德之本。天福号的从无到有,从古到今的发展,都得以秉承了这一优秀的历史传统法则,这一法则成功造就天福号近二百七十年的笃实业绩和信誉。天福号鲜明的形象个性,就是在诚信的基础上忠诚合作,协和共荣,努力开拓创新进取的精神。天福号人深知:与其炫耀自己,不如敬重别人;与其急进求先,不如稳步向前。这种精神源于天福号自身中体现出的互敬互让、和谐相处、任劳任怨的高贵品德,此成为天福号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的精神追求,成功源于创新,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真正的高品牌企业,在积累无形的财富之前,先要积累过人的勇气。天福号在感受使命重大的同时,依然信守“诚信协和、有德乃昌”的经营格言,此正如攀山者对高度的向往和攀援,也成就了其自身的时代高度。
为了秉承这一优秀传统,特制定员工服务承诺:1、员工在经营活动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设备购买,原料辅料采购、广告宣传等业务,要订立书面合同。
2、坚持顾客至上,不断改进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为顾客提供安全、营养、美味、方便的肉类食品,诚信待客,热忱服务。
3、销售服务要诚实守信,按合同办事,恪守信义。切忌以买方优势压价、拿回扣、无故拖欠货款。
4、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在市场竞争中以质取胜,并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5、在销售过程中,准斤足两,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6、在运输过程中,坚持时间第一,文明送货,科学物流。
7、对各种经营活动中出现的纠纷,要依法及时处理,把客户利益、需求放在第一位,力求产品或服务达到客户满意。
企业荣誉/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
1993年-2008年获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称号。1998年、2001年、2004年连续三届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
2003年-2005年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市守信企业”。
2002年、2004年、2006年获得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北京名牌产品”这是北京市熟食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1999年、2004年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食品工业质量效益先进企业”。
1997年获得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颁发的“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推荐产品
2001年2月通过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2005年通过ISO14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2008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