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进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高等体育院校。2007年,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在教育部近十年组织的三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
北京体育大学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学校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筹建于1952年,1953年举行开学典礼,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约1400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学校共设有50个二级教学单位和中层单位,其中设有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8个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运动康复系、社会体育系等5个系,学校还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等3个中心,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和附属中等体育专业学校2个附属学校。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体育道德与廉政风险研究中心也设在学校。
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楼、科研楼,室内训练馆25个、室外运动场74个,图书馆藏书近百万册。学校环境优美,2013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的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52年教育部遵照国家政务院关于“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学校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办中央体育学院。同年7月,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成立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徐英超教授任筹备处主任,直属教育部领导,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业务指导。
1952年11月国家体委成立,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在国家体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1953年8月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体委联合通知,确定“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央体育学院”。9月中央派钟师统同志任院长。学校归国家体委直接领导。
文革时期
1966年6月11日北京新市委派国家体委工作组进驻该院。并成立“北京体育学院革命委员会”。自此,学院进入了动乱时期。
1967年3月造反派夺取该院党、政、财、文大权宣布成立“院革命委员会”。自此,该院全面陷入瘫痪,教学、训练、科研和招生等工作均告中断。
1968年8月,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该院,实行领导。总指挥:张昭勋(军宣队)。次年11月调整革委会成员、主任:魏新民(军宣队)。
1970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通知,责成该院举办青训大队,为国家培养优秀青年运动员。
1971年招收学员398名。这批学员中有曹慧英、杨希。
1972年招收两年工农兵学员,设72级办公室。1972年2月28日国家体委军管会撤销,该院归国家体委和北京市双重领导。
1973年6月经北京市委批准,成立中共北京体育学院核心组,恢复党对学校的领导。核心组第一组长:钟师统;第二组长:赵斌。1973年行政机构有院办公室、政工组、教改组、后勤组、72级办公室、体育系、运动系、短训班、外训班、射箭队。
发展时期
1974年12月16日国务院同意将原来由国家体委领导的北京体育学院,改由国家体委和北京市双重领导。分工是:北京市负责领导教育改革和党政工作;国家体委负责领导干部调配、专业设置、招生、毕业生分配、科学研究、财政经费、基建、设备和器材供应等工作。
197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散管理的决定的报告》,该院又列为全国重点学校,隶属教育部和国家体委领导,以国家体委为主。
1985年9月,调整院级领导班子,实行院长负责制。学院由此建立院长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群众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群众民主管理主要由教职工代表大会体现。
自1986年起,大部分教研室归各系领导。
1992年,国家体委党组和北京市委决定该院领导体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即党委集体领导,院长全面负责。
1993年12月北京体育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壮大时期
1993年12月11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
1994年1月国家体委党组正式任命该校领导班子成员。
1995年7月金季春任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元伟、邢文华为副校长。
1995年1月9日学校对部分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将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高教研究室合并为校长办公室,对外挂三块牌子;党委组织部与统战部合并为党委组织部,对外挂两块牌子;成立学生工作处,将教务处、人事处的职能部门有关学生工作的职能划归学生工作处;老干部管理处更名为离退休人员处。
1995年9月根据国家体委体人字(1995)356号文件,撤销“国家体委干部培训中心”将其职能划归北京体育大学;成立“国家体委干部培训中心”,由北京体育大学管理。撤销北京体育大学管理系,成立“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与培训中心为一套机构,对外挂两块牌子。
1996年1月成立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培训中心。该中心与武术系为一套机构,一套领导班子,对外挂两块牌子。
1996年4月成立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中等武术学校。
1996年5月在原训练竞赛科的基础上,成立训练竞赛处。
1997年生物科学系更名为人体运动科学系。
2001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党委任命张万增为党委书记,科教司司长史康成兼任校长。
200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党委任命杨桦为校长;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调该校领导班子成员。
2004年4月任命杨桦兼任校党委书记。2004年底学校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对部分机构和职能进行了调整,中层干部聘任工作启动,并于2005年初完成聘任工作。2004年启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和教研室建设工作;增设本科英语、表演专业;成立“项目部”标志着设在该校的备战北京2008年奥运会部分项目的国家队训练、科研、生活等设施建设全面启动。2004年该校师生校友共计161人入选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9枚。
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科设置
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优秀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设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医学等3个学科门类博士、硕士学位;另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临床医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新闻学、广告学、应用心理学、英语、表演、舞蹈表演、运动康复、休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等1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学水平
学校在全国21个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36个继续教育教学站点;与北京学院路地区19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教学共同体,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可以到这些重点高校学习,共享优越的教学资源。2007年学校以全优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学校已先后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80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了师生交流、远程教学等合作;授予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等8位国际体育组织负责人和著名专家名誉博士、博士学位;从195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已为106个国家培养留学生15000余名。
学校概况-北京体育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