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包容性增长

摘要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 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由来与背景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也是国际组织近年间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是基于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增长迅猛的事实提出来的。据统计,2002年至2007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尤其是2004、2005年这一轮增长比较明显,甚至超过10%以上,2006年、2007年更是达了12.7%和14.2%。当时大家都在谈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过程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虽然经济增长了,但并非所有人都受益,有的人受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更少。同时,中国GDP如继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资源、环境压力会增大,由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矛盾也会增多。当时,导致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的比重偏低,在产业方面重工业比重高,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和社会相比较,社会领域发展相对差一些,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城乡差距比较大。针对这种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均衡的增长,2005年由亚行赞助支持,亚行经济研究局和驻中国代表处联合开展了“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研究课题,同时邀请林毅夫、樊纲等国内位知名学者参与研究。与此同时,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2007年,由林毅夫主编,庄巨忠、汤敏等学者编写的《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一书正式出版。该书分析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增长特点,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和所带来问题及挑战,探讨通过实现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这本书英文版当时译成中文时,使用了“共享式增长”一词,实际上也有人将其译成“包容性增长”。业内人士认为,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包容性增长”被逐渐认同的助推器。

包容性增长的涵义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 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前者包括作为指标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识字率、公共产品的一般供应和分配,包括教育、卫生、电力、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住房、人身安全等;包容性增长也包括无形的因素、观念和“感情”。其关键词是希望和参与,使社会上尽可能广泛的人群有共同的愿望。当一些社会成员觉得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指望得到那些富人所想得到的,排斥和不包容就产生了。如果人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尤其是当他们能切实地期望子女加入到“赢家”的行列之中,那么他们会准备好挺过今天的困难。

包容性增长的意义

包容性增长对我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正是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重要调整的时期,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将从依靠外需型转为内需性的经济增长。因此,胡锦涛主席强调:”应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增强抵御危机和风险能力;加强社会保障网络建设,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旨在建立一个内需性的经济增长。

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在政治军事遏制无法奏效的情况下,美国正在采取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试图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和规模。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对世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包容性增长”或被写入“十二五”规划 从2007年亚行首提这一概念,2010年9月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再次倡导,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包容性增长”被官方采纳和认可的助推器。

金融危机的爆发,实际上是对当时经济失衡状况的一种强制性的改变。经过这场危机之后,大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确实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对投资、出口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中国恰恰受这种冲击比较明显。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恢复较快。但与此同时,从经济学家到中央政府都开始思考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更加可持续的问题。

这次重提“包容性增长”,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含义。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对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的一个大的判断。

在即将于201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一项重要议程就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包容性增长具有不同内涵

《中国经济周刊》:“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新概念,目前并没有人给予准确的定义。您怎样理解“包容性增长”?

庄健:亚行当时在中国提倡“包容性增长”,比较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也要是可持续的、协调的、更多关注社会领域发展的。

这种增长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考虑到其他方面,尤其是社会领域的,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这种发展的成果。

马晓河:我理解的“包容性增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应该是互相协调的。

从国内讲,首先是和谐增长、科学增长。其次是对低收入人群有利。财富分配应该是公平的,不要造成贫富差距,大家都在增长中获得利益。第三,这种增长应该有利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

从国际讲,“包容性增长”应该是A国增长了,不应该去损害或者抑制B国,不要给对方带来危害;国家跟国家之间应该是协调、和谐的增长,是共赢和多赢的,应该有益于多方。

汤敏:我理解的“包容性增长”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含义,包括环保、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改变,但我认为,最核心的含义,就是经济增长让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好是让其多受点益。比如怎样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怎样增加工资收入,这些就是“包容性增长”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还包括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因为这些人群是收入分配中比较弱势的部分。

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这一概念,应该是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中国现有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是需要改变的,说得严重点,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各个方面都要包容性增长。

邓聿文: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和价值导向,即中国及世界的经济增长方式都需要改变,所以提出了“包容性增长”。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各种各样的弊端,如果再不改变,当前与未来的任务与目标都会面临着压力。

其实“包容性增长”不仅仅是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还要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向全社会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就是应该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要让人民过上一种很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包容性增长”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原来过多地强调GDP的增长。

也谈胡锦涛提“包容性增长”有何深意

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

胡锦涛胡锦涛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包容性增长”是胡锦涛致辞中的一个关键词。

据悉,“包容性增长”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而中国较早就响应和接受了这一科学理念。国家主席胡锦涛一年中在两次国际公开场合阐述对“包容性增长”的中国式理解,这是对未来中国民生建设的宏图扩展,它不仅阐述了未来经济建设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还指导了未来的经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增长,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根本矛盾仍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发展落后的生产力以及仍不够健全的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文、民生、经济、政治建设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指导方针来协调各个层面的规划与发展,在此前提下,胡主席倡导“包容性增长”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第一:科学合理调度生产关系,,有助于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心,使民众能够更积极的投入到国家建设当中。

第二:提高各产业链的发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出口经济,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和谐。

第三:包容国内外环境,于外有助于适配国际形象,与国际接轨,于内有利于提高国民生产,为国内市场经济提供自由但规范的竞争环境。

总之,包容性增长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的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倡导及决策。

解读

胡总书记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概念,可以理解为:

第一,表明中国的一贯立场,就是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世界各国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但各国的国情不同,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尊重各国根据自己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这也是对一国经济主权的尊重。那种强加于人的做法,是典型的经济霸权的表现。只有各国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才能实现包容性的发展,是切实可行的做法。

第二,表明中国的基本态度,就是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应该坚持扶弱济贫、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国对小国,强国对弱国,发展快的国家对发展慢的国家,发展条件好的国家对发展条件差的国家,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地大力扶持和积极援助那些小、弱、慢、差的国家发展经济,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快制慢、以好压差。这也是国际人道主义的体现。

第三,表明中国的“入世”理念,就是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应该坚持人类文明成果互学互用、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自然是有的发展好些,有的发展快些,他们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也是其他国家非常愿意学习和借鉴的。这种情况下,发展好的快的国家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襟,容许别人学习和借鉴,不能搞垄断主义和保护主义,否则就会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壁垒。

第四,表明中国的合作方略,就是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应该坚持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协作化的原则。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地球村”、“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客观事实。各国都应以包容的心态,正确看待、沉着应对,加强沟通,密切合作,互利共赢,不能盲目排外,搞狭隘的民族主义,影响国际经济合作。

总之,中国接受和践行“包容性增长”理念,实质上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更深入的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外部条件,同时也为中国对外经济项目顺利发展提供安全保证。

或将写入“十二五”规划

从2007年亚行首提这一概念,到如今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再次倡导,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

十二五十二五融危机是“包容性增长”被官方采纳和认可的助推器。

庄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金融危机的爆发,实际上是对当时经济失衡状况的一种强制性的改变。经过这场危机之后,大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确实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对投资、出口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中国恰恰受这种冲击比较明显。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恢复较快。但与此同时,从经济学家到中央政府都开始思考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更加可持续的问题。

这次重提“包容性增长”,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看来,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含义。马晓河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对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的一个大的判断。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向《中国经济周刊》大胆预言,“十二五”规划中肯定会明确提出包容性增长,今后这个概念也将越来越普及并被人们接受。“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是要加强社会建设,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要注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我觉得肯定会写入的。” 邓聿文说。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