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劳动协作

什么是劳动协作

劳动协作是指对有联系的劳动活动所进行的统筹安排,是劳动者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协同劳动。

企业的劳动协作,就是采用适当的形式,把从事各种局部性工作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整体性的工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企业有分工,就要有协作。协作是分工不可缺少的条件,分工越细,越需要加强协作。通过协作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生产力,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协作以分工为前提,而分工又以协作为条件,在分工的基础上协作,在协作原则下进行分工。分工和协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劳动协作的要求

1、尽可能地固定各种协作关系,并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对协作关系的建立、变更,解除的程序、方法,审批权限等内容作出严格规定;

2、实行经济合同制;

3、全面加强计划、财务、劳动人事等项管理,借用各种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保证协作关系的实现。

劳动协作的形式:简单协作、复杂协作。

企业劳动协作的形式

劳动协作分为两种:以简单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是简单协作,而以细致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是复杂协作。

简单协作的劳动者无详细分工,只是一起合作完成一项工作,如搬运重物、挖沟等。简单协作是一种结合的劳动,它使劳动者摆脱了个人局限性.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它同单个劳动者力量的机械总和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结合劳动能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缩短完成工作的时间,并能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使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靠拢,生产资料聚集,容纳较多的劳动者,从而节约劳动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复杂协作是建立在较为细致的分工上的协作。

复杂协作是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分解并交给若干人,每人只负责一部分操作,全部操作由若干操作者同时进行,成果则是这个以分工为基础的联合体的劳动产品。在复杂协作的生产机构中,每个劳动者只是这个机构的一个部分。复杂协作所特有的优越性是使劳动专业化,工具专门化,在劳动方式、劳动组织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更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企业劳动协作的形式,一般分为企业之间的协作和企业内部的协作。从协作范围上看,有空间范围的劳动协作和时间范围的劳动协作。

劳动协作的意义

首先,协作体现了生产组织的平均劳动力,对工人的管理提供了标准。

马克思认为,物化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平均性质的劳动,也就是平均劳动力的表现。但是平均量始终只是同种的许多不同的个别量的平均数。在每个产业部门,个别工人都同平均工人多少相偏离。这种在数学上叫做“误差”的个人偏离,只要把较多的工人聚集在一起,就会互相抵消,归于消失。马克思引用了艾德蒙·伯克的研究给予说明,伯克认为,“由于体力、技巧和勤劳的差别,一个人的劳动价值同另一个人的劳动价值有很大的差别。仅是根据我的仔细观察,我完全可以肯定,任何五个人共同提供的劳动量和我所说的那种年龄的其他五个人所提供的劳动量是相等的。这就是说,在这五个人中,一人具备优等工人的一切特质,一人是劣等工人,其他三人是中等,接近优等工人或劣等工人。所以,即使在五个人这样小的队伍中,也能发现任何五个人所能提供的全部总量。”明显的是,同时雇用的许多工人的总工作日除以工人人数,本身就是一天的社会平均劳动。例如,假定一个人的工作日是12小时。这样,12个同时雇用的工人的工作日就构成144小时的总工作日,虽然这12个工人中每个人的劳动都多少偏离社会平均劳动,因而每个工人做同一件工作所用的时间有多有少,但是每个工人的工作日作为144小时总工作日的十二分之一,都具有社会平均性质。如果一个工人生产一种商品所花的时间显著地超出社会必需的时间,他的个人必要劳动时间显著地偏离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或平均劳动时间,那末,他的劳动就不能当作平均劳动;他的劳动力就不能当作平均劳动力。因此,要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劳动能力作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找到了衡量这个最低限度的办法,从而使价值增值规律的实现成为可能。

其次,协作使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发生革命。

容纳许多人做工的厂房、储藏原料的仓库、供许多人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的容器、工具、器具等,总之,有一部分生产资料,现在是在劳动过程中共同消费的。生产资料的共同消费对于生产活动有很大意义,如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等,例如,2O个织布工人用2O台织机劳动的房间,必然比一个独立织布者带两个帮工做工的房间大得多。但是,建造一座容纳2O个人的作坊比建造10座各容纳两个人的作坊所耗费的劳动要少,因此,大量积聚的并且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不会和这些生产资料的规模及其效果成比例地增加。因此,不变资本的价值组成部分降低了,而随着这部分价值的量的减少,商品的总价值也降低了,其结果和商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变得便宜时所产生的结果一样。协作性的共同劳动使生产资料得到节约,这只是由于许多人在劳动过程中共同消费它们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节约要从两方面去考察。一方面,它使商品便宜,从而使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它改变剩余价值同全都预付资本,也就是同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的价值总额之间的比例。

第三,协作强化了劳动竞争,创造了新的生产力。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协作性的劳动形式为什么能够强化劳动竞争,创造新的生产力呢?

(1)产生了组织系统的整体的结合力。

通过协作劳动,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马克思首先举例说明了其中的道理。他说,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

(2)群体的社会化劳动形式,激发了竞争力。

马克思认为,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如前例所说,12个人在一个144小时的共同工作日中提供的总产品。比12个单干的劳动者每人劳动12小时或者一个劳动者连续劳动l2天所提供的产品要多得多,马克思从哲学的层面对这种现象做出一个解释,他说,这是因为人即使不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在社会性的组织中,许多人同时协同完成同一或同种工作,但是每个人的个人劳动,作为总劳动的一部分,仍可以代表劳动过程本身的不同阶段。由于协作,劳动对象可以更快地通过这些阶段。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做同一或同种工作这种最简单的共同劳动形式,即使在最发达的协作形态中也起着重大作用。如果劳动过程是复杂的,只要有大量的人共同劳动,就可把不同的操作分给不同的人,因而可以同时进行这些操作,就可缩短制造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3)协作劳动能够完成生产中的紧迫任务。

马克思说,在许多生产部门都有紧急时期,即由劳动过程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一定时期,在这些时间内,必须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短促的劳动期限可以由在紧要关头投人生产场所的巨大的劳动量来补偿。在这里,能否不失时机地获得成果,取决于是否同时使用许多结合的工作日,成效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者人数的多少;但是这种人数总比在同样长的时间内为达到同样的效果所需要的单个劳动者的人数要少。

(4)协作劳动影响着生产规模。

一方面,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因此。某些劳动过程由于劳动对象空间上的联系就需要协作。例如排水、筑堤、灌溉、开凿运河、修筑道路、铺设铁路等等。另一方面,协作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在劳动的作用范围扩大的同时劳动空间范围的这种缩小,会节约非生产费用,这种缩小是由劳动者的集结、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积聚造成的。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关于劳动协作,马克思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性的概括,这个概括,对于揭示协作劳动的本性,对于理解管理为什么是一种生产力,对于理解技术在人类社会劳动中的作用,都有突出的意义。马克思指出,“不论在一定的情况下结合工作日怎样达到生产力的这种提高:是由于提高劳动的机械力,是由于扩大这种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是由于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是由于在紧急时期短时间内动用大量劳动,是由于激发个人的竞争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是由于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是由于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是由于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是由于使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第四,协作劳动改变了对工人的指挥方式。

马克思认为,较大量的生产资料积聚在单个资本家手中,是雇佣工人进行协作劳动的物质条件,而且协作的范围或生产的规模取决于这种积聚的程度。

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比管理过程学派的同样思想提前了4O年。在马克思看来,起初,资本指挥劳动只是表现为工人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资本家,因而是在资本家的支配下劳动 随着许多雇佣工人的协作,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进行本身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现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家的命令,就像在战场上不能缺少将军的命令一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规模巨大。由于机器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许多大型的工矿企业涌现出来,伴随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技术革新过程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连续性以及大规模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特征。生产规模的巨大,不仅意味着机器等大型生产工具构成工厂和企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意味着资本家具备了两种巨大的发展生产的能力。其一是他们拥有了大量的资本,从而有可能雇佣大量工人;其二是他们有能力开辟新的市场,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产品销售又会推进生产,就有必要雇佣更多工人。劳动工人的大量聚集自然产生对工人劳动的管理、监督和调节问题,产生指挥问题。

对于资本家来说,他组织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当然是使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值,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随着同时雇佣的工人人数的增加,劳资双方的对立和矛盾加剧,因此,资本家为压制这种反抗所施加的压力也必然增加。

以上两个方面的理由决定了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同样,随着作为别人的财产而同雇佣工人相对立的生产资料的规模的增大,对这些生产资料的合理使用进行监督的必要性也增加了。

劳动分工与劳动协作的关系

劳动能够分工与劳动协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1)劳动分工是协作的基础,劳动协作是分工的前提。

(2)劳动分工必然要求广泛的社会协作,搞好劳动协作是劳动组织工作的关键环节。

(3)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能够创造一种新的集体生产力。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