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利息学
利息学是指研究利息理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利息是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的货币或货币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支付给高利贷者的利息包括生产者的剩余劳动和部分必要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息主要是职能资本家因借用货币资本而支付给借贷资本家或银行的一部分利润。利息与利润一样,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银行吸收存款而支付的利息,发放贷款而收取的利息,都是社会主义国民纯收入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纯收入再分配性质。社会主义利息体现着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利息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利息学以利息的本质与来源、利息率与决定因素以及利息率的运用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利息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利息与资本主义利息的本质差别;利息及利息率理论的形态、派别、信用货币关系;股票;利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等。
在利息学的研究中,从理论上说明利息率变动的原因和规律,分析利率的决定因素并对利率的水平及变化作出预测,极为重要。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金融(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率要受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制约。一般情形下,平均利润率构成为利率的最高界限。借贷资本的供求和竞争对利率起决定作用。另外,风险、期限、习惯及法律的传统和政府经济政策以及一切对借贷资本和供求发生作用的因素都对利率产生影响。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的货币政策是市场利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利率是由国家根据客观经济情况有计划地统一制定的。在我国,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利率。
古典利息率的理论把利率看成是资本的价格,利率决定于资金的供求,认为资金的供应额等于储蓄额,而资金的需求则主要指投资需求,同时也把利率当作是使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因素。尽管古典利息率理论过于简单化,然而它的供求分析法大多被后来的理论所采纳。
可贷资金利息率理论是新古典利率理论,这是一种流量分析理论。它通过可贷资金的供求来寻索利率变动的原因。可贷资金的需求额(用于投资和窖藏的需求)和可贷资金的供应额(储蓄和银行系统创造的新货币)的均衡点决定利率。由于可贷资金总量很大程度上受中央银行左右,因此在考虑决定利率的因素时应考虑货币政策。该理论的可贷资金分析法,注重对资金流动的研究,在现代有一个重要派生分支,即资金流量分析,但它已不能算作利率理论了。
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的长期利率理论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利率理论,由费雪在二十世纪早期创立。费雪把利率分成两部分:(1)实际利率,它是放弃现在消费的报酬;(2)通货膨胀,它是对投资者在借贷期限内本金及利息购买力贬值的补偿。费雪认为前者变动缓慢,而后者变动频繁。凯恩斯以后,费雪的理论曾经长期被忽视,直到六十年代后才重新得到重视,并经受广泛经验性的检验,对现代利率理论有极大影响。
流动偏好短期利率理论,由凯恩斯在三十年代提出,这是一种存量分析理论。凯恩斯认为,短期利率取决于货币的需求(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的供应(即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决定),在未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能使货币利率低于长期实际利率。他同时认为,由于存在“流动性陷井”,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是有局限的。
现代利率理论主要是以现实经济经验为基点,综合过去利率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费雪的实际利率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成为现代利率理论的主要蓝本。现代利率理论不仅注意理论研究,而且更注重于解决现实经济的问题,使利率研究更倾向于应用性。1970年,费尔德斯坦等声称,长期公司债券利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有四个:清偿能力、联邦债务、通货膨胀和市场预期。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定量和经济性分析以及利率的预测成为热门的课题。利率模型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建立一般动态均衡模型,把包括利率在内的经济变量都看作内生变量;另一种是把某种利率定为因变量,然后找出一系列的决定因素(自变量),并假定这些变量不受利率的影响。目前,利率的预测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方面是因为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的认识离大型经济模型的完善距离尚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存在着影响利率的短期外来干扰因素和内生变量间长期的内在相互作用的影响。
利息理论史的研究对象是利息理论的历史。研究范围包括各种利息理论流派、学说的演变情况,利息理论的发展规律,各个社会形态利息理论的历史背景等。
利息是与信用同时出现在历史上的,尽管对利息的探讨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和罗马时代,但在十二世纪以前,利息问题是从神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后来才以神法、人法和自然法的观点去研究。在中世纪,许多国家曾明文禁止收取利息,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关系的发展,宗教式的利息观便销声匿迹了。
西方对利息理论的系统研究开始于十七世纪,较著名的代表人物,十七世纪有克劳迪斯·萨马西斯和约翰·洛克(1632-1704年);十八世纪有大卫·休谟(1711-1776年);十九世纪有欧根·冯·庞巴维克(1851-1914年)和克劳特·威克塞尔(1851-1926年);二十世纪前期有欧文·费雪(1867-1947年)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代表性著作有:庞巴维克的《资本与利息》(1884)、威克塞尔的《利息与价格》(1898)、费雪的《利息理论》(,1930)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本世纪以来,特别最近十几年来,西方对利息和利率理论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广泛开展了经验性研究以及经济计量模型和电子计算机应用。现代利息理论基本上是在实际利息理论基础上,用价格预期影响将两大利息理论融合在一起的,认为货币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预期通货膨胀率。
在现代利息理论研究中,主要人物有: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尤金·法马、威廉·吉布森、马丁·费尔德斯坦(1939-)、米切尔·达比、奥托·埃克斯坦(1926-)、莫里斯·列维和约翰·马金等等。西方利息理论主要有“时间偏好论”、“边际生产力论”、“流动偏好论”和“可贷资金论”,粗略可分为两大流派。第一类为实际利息理论,这是一种长期利息理论。它认为利息是实际节制的报酬,是实际资本的收益,实际利率取决于实际储蓄的供求。该理论以时间偏好论和边际生产力论说明利息。另一类是货币利息理论,这是一种短期利息理论。它认为利息是借钱和出售证券的成本,是贷款和购买证券的收益,货币利率则取决于货币的供求。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流动偏好论,认为人们的流动偏好决定着对货币的需求,而货币的供给则取决于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控制。这两大流派通过价格因素而沟通起来,即:货币利率大约等于实际利率加上(或减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收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