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从主要依靠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转向主要依靠自主设计、研发和发明,以及知识的生产和创造。
创新驱动的起源
创新驱动最早由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以钻石理论为研究工具,以竞争优势来考察经济表现,从竞争现象中分析经济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和财富驱动(wealth-driven)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一般伴随着经济上的繁荣,而第四个阶段则是个转折点,可能由此开始衰退。
创新驱动的内容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源头,一是来自大学和科学院的科学新发现所产生的原创性创新成果;二是引进先进技术,并能消化吸收并进行创新。同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不只是企业的新发明转化为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全社会推广和扩散(洪银兴,2013)。创新驱动的内容是以产业创新形成新型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品创新形成新市场和经济增长点,以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保障,以战略创新形成协同创新体系(任保年,2013)。我国创新驱动重点应是自主创新,可以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也或者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张晓第,2008)。创新驱动内容围绕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的制度展开,通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为创新型经济提供创新人才。
创新驱动的重要性
要素驱动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报酬递减和稀缺资源瓶颈”这两个基本问题,需要走以知识和科技为先导的创新发展之路(张来武,2013)。我国经济发展要素禀赋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化改革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作用达到顶点,整个经济进入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高投资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过度依赖外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创新驱动(任保年,2013);封闭的创新模式容易造成“硅谷悖论”和“创新困境”,需要打破企业边界和国家疆域搜寻外部可能的创新源,需要创新从单个企业到区域集聚地最大化利用创新源,需要从“硬创新”向“软创新”转变实现创新人本化,这样才能实现从企业创新活动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飞跃,实现创新自身的创新(甘文华,2012)。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依靠内需拉动的重要保障,是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发展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的重要保障(马克,2013)。创新驱动是当前我国解决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社会与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施创新驱动的路径
实施创新驱动的必要条件有经济发展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原有驱动模式的路径依赖(胡婷婷,2013),需要通过创新驱动解决。实施创新驱动的突破点是制度创新,而需要突破的制度障碍有:政府仍然保持着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政府的政府绩效评价要素价格扭曲以及政府未按市场进行相应的职能转变和适应(张晓第,2008)。建立从多类型创新、创新效应模拟、创新措施调整,再从创新效应模拟到经济高级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立体的路径,该立体路径的实现需要做到创新文化建设、创新理论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制度建设的突破(马克,2013)。从我国投资驱动产生流动性过剩而产生的泡沫经济,需要创新驱动模式改变现状。一般地认为,国家进入创新驱动的条件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2%以上,创新依存度小于30%,创新产出高,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以及创新扩散到多个领域(夏天,2012)。但是,创新驱动并不意味着减少要素和投资需求,从模仿和学习驱动到创新驱动实现创新经济发展,决定我国创新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的转型形成采访效应的氛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定期垄断制度、服务业全球化集聚高端人才以及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建设创新文化等(刘志彪,2011)。需要深化改革,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需要创新改革的形式和回归“多层参与和公共治理”(张来武,2013)。通过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创新型经济,提高国家整体创新竞争力,实现经济新增长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