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刘若鹏
2009年,在密集考察了很多城市后,归国后的刘若鹏团队决定在深圳创业。他们自筹了20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当时也考虑过体制内,比如去大学成立一个研究中心,或者去研究所开发技术。”刘若鹏说。但是,由于超材料技术具有很强的颠覆性,国内科研体制机制恐怕难以支持,或者进去之后大部分时间可能会从事和技术、创新没有关系的内容。所以他们决定独立自主,进行科研和创业。一切从头开始,就像当年刘若鹏在杜克大学的导师一样,甚至更为辛苦。因为资金短缺,只能在连锁酒店里办公,买来最差的二手设备。由于设备的调试需要减少电磁干扰,他们就找偏远地方,比如未完工的小区,在地下车库里做实验,因为那里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电磁信号。“我们经常是到凌晨两三点了,还在地下车库里满头大汗地开展研究。虽然当时环境艰苦、设备简陋,但我们拥有核心技术,科研成果一点一点地被研发了出来。”刘若鹏回忆说。从2011年开始,陆续有领导到光启视察,那个时候很多成果都已经出来了。“但没敢跟领导说是在地库做的。”刘若鹏笑言。他说:“做出成果之后,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我们因此也有了科研经费,可以购买一些设备、建立起专业实验室。”有了人才、团队、新的机制,再加上国家的支持,光启驶入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并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科研平台体系。这其中包括:科技部批准建设的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成立了全国电磁超材料技术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作为国家标准委员会在深圳的秘书处单位,着重于超材料技术及其相关的标准化建立;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的批准下,设立深圳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培养了大批相关行业领域博士后人才。
研究领域/刘若鹏
超材料
对于这个进入21世纪后物理学领域才出现的全新学术词汇来说,学术界目前还没对它形成一个权威定义,不过大致可以理解为: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的复合材料。更加通俗地讲,刘若鹏愿意把它理解为:“传统材料先是考虑材料的性质如何、能干什么,然后再去运用,而超材料是逆向设计的,是想要什么样的材料功能就去定制设计实现,只要有电磁波的地方,就有超材料的用武之地。”
可想而知,拥有了这样一类材料的研发生产能力,将意味着怎样的战略影响以及经济和社会意义。事实上,由于超材料科学太过新兴,在国外得到确立也不过十余年时间,各个国家都在争相研究,争取领先。而对我们来说,幸运正来自于刘若鹏的出现。素来敏锐的他早在2003年上大二时就开始接触这个刚刚萌芽的研究领域,如今算来,他已经扎在超材料行业足足十年有余。即使年纪再轻,刘若鹏也能自信地告诉记者:“我虽然只有29岁,但在这个行业却是一个绝对的‘老人’。”
隐形衣
魔幻电影里,“隐形衣”常被当作一件可望不可及的“神器”,为剧情平添诸多波澜,引来人们无限的遐想。可现实中,你是否敢想象自己身处一个真正拥有了“隐形衣”的世界?那个世界将是怎样一幅奇异景象?这个问题对深圳一位年轻人来说,绝非漫无目的的空想,因为在他的脑海中,多年环绕的早已是一套能够亲手造出“隐形衣”的真实技术。这个年轻人,正是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创始人--刘若鹏。
2009年,刘若鹏率领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隐形衣”,可以引导微波“转向”,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这一成果在2009年1月16日的《科学》杂志刊登,刘若鹏是第一作者。这一成果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预期,军方可望在5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