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刘正浩
湖南大学
刘正浩,1925年11月1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1950年6月毕业于原南昌大学土木工程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南昌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校撤销,土木工程系并入今湖南大学),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正浩大学毕业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急需各类建设人才。他充满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一毕业就投身到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大潮中。
1950年至1958年,刘正浩先后在东北工业部设计处、土建设计公司,重工业部设计公司、有色冶金设计院沈阳分院工作,从事有色金属项目的土建专业设计,担任过设计组长、现场设计代表;1965年任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简称沈阳厂)改扩建工程设计副总负责人,负责组织施工图设计及处理现场技术问题。这期间,他经过调查论证,在原日伪时期老厂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原有厂房、设备和辅助设施的建设方案,既节省了投资,又缩短了停产时间和建设周期,受到建设单位好评。
1958年,刘正浩任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后为洛阳铜加工厂,今洛阳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洛铜)现场设计组组长,不久转调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负责的工作未变。洛铜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主体工程全部由前苏联设计并提供成套设备。设计组的任务是设计厂区辅助项目,协助苏方专家解释设计和配合施工安装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工厂,掌握工程设计技术。后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8月苏方撤走专家,停止供应一切图纸资料,使工程陷入停顿状态。面对巨大的困难,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关键时刻,刘正浩毅然带领全体设计人员,不畏艰难,不怕辛苦,勇敢地挑起承担全部设计任务的重担。经过5年多的奋战,终于在1965年使该厂全面建成投产。
为了适应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1964年冶金部决定成立以承担有色金属加工工程设计为主的洛阳有色冶金设计院(现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简称洛阳院)。刘正浩同时调入该院工作,直至退休。
洛阳院成立伊始,就同时承担了西南铝加工厂(今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南铝)、西北铝加工厂、西北铜加工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简称宝鸡厂)4个大型加工项目的设计任务。为加快设计进度,都是采取组建现场设计队,在建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来完成的。1964年至1966年,刘正浩任院总工程师室副主任,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协助院长统一调配全院力量,参与一些主要设计方案的审查讨论。1967年以后,他相继担任西南铝和宝鸡厂两个现场设计队的领导工作,其间正值“文化大革命”,他克服“左”的干扰,带领大家圆满地完成这些重点工程的设计任务。
1972年至1977年,刘正浩任院生产办公室副主任兼计划科长。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很难维持正常工作秩序,刘正浩为坚持抓生产几次遭到批判、冲击,他不计个人安危,坚守岗位,为完成国家各项三线建设设计任务而勤奋工作。
刘正浩于1991年4月退休。由于他对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履历/刘正浩
1950~1951年任东北工业部设计处见习技术员。
1951~1958年任东北工业部土建设计公司、重工业部设计公司技术员,有色冶金设计院沈阳分院技术员、工程师。
1958~1964年在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工作。
1964~1991年在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工作,历任总工程师室副主任、院生产办公室副主任兼计划科长、副院长、总工程师、院长、院技术顾问等职。
1991年4月退休。
取得成就/刘正浩
为洛阳院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978年至1985年,刘正浩在洛阳院负责技术管理和主持全院工作,期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他和同事们一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胆改革,奋发进取,使全院的设计水平和业务范围迅速提高和扩大。在有色金属深度加工设计方面,采用当时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完成了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今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轻)和西南铝铝板带、洛铜铜板带三个重点技改项目的工程设计;承担了一批铝板带、铝箔、建筑铝型材、铝易拉罐和铝箔为基的软包装袋、印刷用铝板、铜板带和铜线坯等项目的技术引进及设计工作,使中国的铜铝加工材生产在品种和质量等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民用建筑及市政工程方面,突破原来仅为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服务的局限,相继承担了大型百货商场、高层宾馆、写字楼、医院、园林建筑和黄河水源等项目的设计。这个时期完成设计并获奖的项目有:天津铝合金厂铝型材工程1984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东轻热轧技术改造1987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郑州黄河水源工程分别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
刘正浩在组织领导这些项目过程中,除参与制定主要方案、审查设计文件和去现场解决疑难技术问题外,还很重视通过引进项目设计培养提高技术人员的设计水平,组织出国考察和参加与外商技术交流的人员向所属专业介绍国外先进技术或编写技术资料;在工作安排上注意保持各项目主要设计人员的稳定性;设计完成后安排设计人员去现场参加施工、安装和调试全过程等,使其积累较完整的技术经验。
1982年,在刘正浩的支持和组织协调下,承担了洛铜铝板带工程1400毫米四辊不可逆铝带材轧机的设计任务。该轧机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达到国外20世纪70年代后期技术水平的第一台现代化铝带材轧机。轧机一次试车投产成功,产品精度超过原设计轧材最小厚度0.2毫米时公差±0.005毫米的技术指标。该轧机的设计成功,不仅填补了中国现代化铝带轧机的空白,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设计人员和领导的信心。在此基础上,他于1985年初建立了院设备经理部,开始经营承包成套有色金属加工专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技术服务和引进设备的技术咨询代理,将洛阳院的专业设计技术和开发能力直接转化为生产实际需要的各类加工设备,这在当时国内大型设计院中还是少有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设备一条龙承包已从原来单一的铝带轧机,扩展到目前包括各种高精度铝板带箔轧机、铜板带轧机、铜铝热轧机、铜铝半连续铸造机、水平连铸机、连铸连轧机和管棒材拉伸设备等辅机、钨钼材轧机以及各种熔化炉、加热炉和热处理炉等各类专用设备在内的多功能服务体系。原只有几个人的设备经理部,已发展成为今天由设备、电气、液压和组装工厂等多个实体组成的装备设计研究所,每年总承包收入已超过洛阳院的三分之一,成为一大经济支柱。装备所今天的成果与当年刘正浩成功的决策是分不开的。
人才乃是兴业之本。刘正浩在主管全院技术工作期间,很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为解决设计人员外语荒芜问题,1978年至1985年举办了15期脱产英、日语学习班,使近一半技术人员提高了外语水平;鉴于科学管理、技术经济和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分别举办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和概预算等专业学习班,培养了当时急需的技术经济和概预算编制人员;成立了电算中心,多次举办CAD培训班,推动了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立专业应用软件开发队伍。由于领导重视,使洛阳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度走在有色金属系统各设计院的前列。
在4个有色金属加工厂的设计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
刘正浩自参加工作之日起,就和有色金属加工项目结下不解之缘。他亲自参与和主持完成了沈阳厂、洛铜、西南铝(一步工程)和宝鸡厂4个项目的设计,并在工程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
洛铜是前苏联提供设计和成套设备的大型加工厂,设计年生产铜材5.3万吨,镁材1200吨。1958年开始建设,1960年8月苏方撕毁协议,作为项目设计组组长的刘正浩,在国家确定自力更生继续建设的方针之后,立即率设计组人员返回现场,在建厂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与建设、施工单位通力合作,在缺乏技术、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不降低原定工艺和装备水平的前提下,使该项目于1965年建成投产。这期间,他作为现场设计组负责人,在以下4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组织设计人员消化苏方图纸和设备资料,发现并修改了原设计中的大量差错。项目复工后,与设计人员一起参加质量检查和安装调试,处理各类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处理与设计有关的重大技术问题时,他是主要决策者。②建厂期间增加了铜电解和镁板轧制两个生产系统,使苏方原设计除了3个主要车间外全部需要重做;苏方专家撤走时未完成的8项大型专用设备的设计和其他未交付图纸的设施,均由他主持完成。③苏方设计中采用的一些大规格、高强度钢材,特殊建材以及需国内配套的设备零部件等,当时难以解决,设计组均根据中国标准、规范和供应条件进行了修改和代换。④由于建厂周期长,中间变动大,致使工程技术资料相当混乱。为方便以后使用管理,组织设计人员,历时1年半时间,分专业按阶段对设计技术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编,为工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档案。在近7年的现场设计中,他参加了洛铜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试生产全过程,积累了组织领导大型工程设计的经验,同时也带领、培养出一批设计技术骨干。
西南铝是中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成套设备的三线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铝加工厂。该厂一步工程1965年已完成初步设计,1966年4月,因厂址变动全部设计需重新开始。刘正浩于1966年7月至次年8月,任现场设计队支部书记,主要参与了挤模压生产区设计方案的制定及施工图设计的组织工作。由于该区位于三面环山的坳地,厂区狭小,原初步设计配置无法实现。他领导大家根据工艺流程需要、实际地形和可有效利用的场地,采取了合并生产车间、分台阶布置辅助设施、综合各专业地下管网、设防滑柱处理不稳定边坡,对厂房柱基和重型设备基础采用了桩基以避免填土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等技术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山区建厂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宝鸡厂是以生产钛、锆、钨、钼等加工材为主的综合性稀有金属加工厂。该厂大型设备从国外引进,厂区位于背山面河的深山峡谷。这些特点决定了设计必须与生产、施工密切结合,总图配置和各专业设计方案必须因地制宜。刘正浩于1969年7月去现场担任设计队副队长(队长为工宣队),虽然工程建设已进入中期,但由于方案多变,工程设计处于滞后建设进度的被动局面。在此期间,他组织设计人员配合施工、安装、试车。由于外商不能去现场,所有引进设备安装,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均由设计会同施工、生产共同研究解决,他组织3150吨挤压机和20辊轧机等主要生产车间的施工图设计,其中挤压机车间生产需要面积同狭长的厂址十分矛盾,为减少开山填河工程量,设计采用了增加竖向运输设备,将车间按工序建在两个相邻台阶地上的配置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还对已完成的全部施工图进行了复查、修改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为工厂补充编制了一套深度相当于扩大初步设计的全厂性设计方案。
主要论著/刘正浩
刘正浩主编.中国冶金百科全书•冶金建设卷•工程设计•有色金属加工设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