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果成
刘果成,江苏常州人,1935年3月16日出生于上海一个店员家庭。叔父曾开办纺织印染机械厂,对刘果成钻研机械有深刻影响。
少年时期刘果成就读于上海国强中学,1949年秋考入上海纺织工业学校,1951年院系调整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攻读大学课程。1954年8月进入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设计科工作。
进入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后,刻苦钻研;在车间参加铸造、金属切削、装配实践,又在纺织厂参加安装、操作、维修等工作,这使他能够较早地、全面地开始独当一面承担技术工作。他历任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设计科副科长,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1994年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更名为上海纺织机械总厂后,他继续担任技术副厂长一职。1995年起任高级技术顾问。期间,还曾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机器材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纺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20世纪60年代初,刘果成参加了中国毛纺针梳机、第一代精梳机开发工作。1964年主持毛纺针梳机设计,在参考引进意大利针梳机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了B412、B423、B432、B442型混条机和头、二、三道毛精纺针梳机,实现国产化。他还带领技术部门不断努力攻关,先后发展了毛条、苎麻、绢纺用的各种针梳机共19个型号,使整套设备具有相当程度的通用化、系列化功能。1972-1975年,他对A201型棉精梳机的各主要机构进行研究,提高了A201型棉精梳机技术水平和实用性能。他较早应用计算机解决产品设计中的机构综合问题,先后设计了A201B型、A202型精梳机。1978年,A201机型挖潜改造项目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他主持设计FA251型精梳机,结合A201B型、A202型以及引进设备的特点,使国产精梳机的技术性能进一步提高。1985年,中国纺机首次参加在日本大阪举行的国际纺机展览会,FA251型精梳机引起国际厂商的关注,开始向国外出口。同年,FA251型精梳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刘果成为第一完成人。20世纪80年代,由刘果成主持设计的改进型A201型精梳机获纺织部优质产品称号;FA251型精梳机于1988年获国家银质奖,FA331条卷机于1988年获纺织部优质产品奖。1992 年,上海纺织机械总厂承担国家“八五”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棉精梳机专项”。刘果成担任项目负责人,组织协调项目全过程的实施,圆满达到立项要求的目标,于1998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
刘果成195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197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1979年、1981年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1年10月获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履历/刘果成
1935年3月16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51-1954年 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学习
1954-1978年 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设计科技术员、工程师、副科长
1974-1977年 兼任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7.21”大学副校长
1978-1994年 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4-1995年 上海纺织机械总厂技术副厂长,高级工程师
1995年— 上海纺织机械总厂高级技术顾问
取得成果/刘果成
主持毛精纺针梳机设计,实现国产化
20世纪60年代,纺织工业部规划开发“B”字系列的毛纺设备,替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的老机型。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承担毛纺制条成套设备的开发任务。
对于从未制造过毛纺设备的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来说,开发这样一套设备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刘果成来说,设计这样一套产品更是一副沉重的担子。他带领10多位设计人员奔赴天津等地,对引进针梳机进行考察,了解针梳机各组件的构成和运动形式,同时仔细查阅国内现有的机械类产品,寻找配套零部件的替代品,成功移植了机械式自调匀整装置等关键部件,设计出B412、B423、B432、B442型混条、头、二、三道毛精纺针梳机,并实现了全部国产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经过设计部门的努力,先后发展了供毛条、苎麻、绢纺生产用的各种针梳机共19个型号,使整套设备成为通用化、系列化产品,取代了54式老式针梳机,成为装备我国毛纺厂的主流设备。
兢兢业业,不断创新
在主持设计毛精纺针梳机时,刘果成不断探索创新的途径。如进口设备上的液压控制阀用的是飞机坐椅的手控操纵阀,而刘果成把牙科医用椅的升降脚踏阀移植到针梳机梳箱的启闭动作上。又如:关键组件自调匀整装置是一套智能型装置,它对喂入毛条量的不均匀变化进行测量,把数据信息储存、记忆起来,并与标准值对比,经过一定的时间延迟、变速,使牵伸值变化,达到输出毛条量的均匀。进口设备应用电气控制,我国当时还没有相应的电子元器件,有人建议采用纺织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全机械式自调匀整装置进行移植,刘果成经过反复研究、计算和结构安排,在工作原理和结构完全不同的条件下实现了与主机的匹配对接。
刘果成在主持设计A201B型精梳机工作中,非常注重纺纱工艺、运动要求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找出突破口,实现创新升级。精梳工艺的主要功能是排除短纤维,使纤维进一步伸直平行,去除棉结、杂质,使精梳纱更光洁、强度更高,使织成的布具有轻薄、有丝绸感、档次较高的特点。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形成一个能使纤维分离后再接合、单片棉网前后叠合最后成条输出的“在往复中前进”、“进二步,退一步”的特殊运动。传统精梳机的这一运动是由槽凸轮—扇齿轮—离合器形成的分离机构来实现的,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撞击力大,噪音大,磨损严重,从而阻碍速度的提高。他提出用连杆机构取代原结构,以减少撞击与磨损。开始试验时,输出的棉网竟不能连接。刘果成重新研究老机器的运动规律,认识到替代机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必须使分离罗拉与钳板之间的运动协调配合。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计算工具,对连杆机构的综合只能依靠大量的图板作业与使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刘果成凭着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执著态度,经过上百次的试验,最后成功地确定了一套七连杆机构与少齿差内啮合差动轮系机构。这一成果被总结成为一套分离接合的理论。这使得A201B以后的新机型设计过程中再未发生过不成网的问题。
经历了手工作业的苦楚,1975年开始,刘果成较早地关注应用电子计算机来解决机构综合问题。他与上海纺织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合作,使多连杆机构的设计参数能逼近给定运动,同时对机构的动力特性进行计算分析,以提高高速运转时机器的平稳性,减少噪音、机件磨损等问题。对A202型的分离、钳板两大部分做了多方案的优化、试验、改进。其中上支点双摇杆平动式钳板、双曲柄钳板传动、五连杆机构——外啮合差动轮系的分离机构均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并被沿用到FA251型精梳机的开发上。
辛勤耕耘,培育优秀后继力量
刘果成在任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7.21”大学副校长期间,倡导“学与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并为理论联系实际做了精心的准备。先后组织了两次工程设计实践活动,在精梳机的钳板机构、钳板传动机构、牵伸机构、圈条机构等方面准备了数套设计方案,分别分派给同学组成的小组进行工程图设计。随后,发挥同学来自生产第一线、各工种齐全的优势,把设计方案制造出来,并放到A202型精梳机上进行试验和生产检验,使同学们在从理性认识反馈到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案被应用到FA251新机型中。他所带教的同学中大部分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
致力提高针梳机和棉精梳机技术水平
经过20多年产品研发第一线的历练,刘果成开始走上技术领导岗位,在产品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作用,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9年,刘果成主持引进意大利Cognetex公司高速回转头针梳机技术,利用“七五”期间技术改造形成的技术手段,与意大利方面合作生产SMC混条、SC混条、末道针梳机,装备了抚顺、秦皇岛、大庆、金山、镇海、安庆等腈纶生产基地。1991年,该项目获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表彰。
1992年,上海纺织机械总厂承担国家“八五”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棉精梳机专项”。刘果成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引进了意大利Marzoli公司PX2型精梳机及SR80型条并卷机技术,引进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33台套,形成年产50套(6台精梳机配1台条并卷机)机组的生产能力,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圆满完成了立项目标,于1998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截至2004年上半年,已生产348套,并已开始出口。引进技术经二次开发后,已衍生出PX2J型、CJ40型等系列产品,该项目在纺织工业棉纺生产结构升级改造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主要论著/刘果成
1.刘果成.A202型精梳机的工艺特征.上海纺织技术,1975(4)
2.刘果成.分离结合机构的设计理论.上海纺织技术,1976(1,2)
3.刘果成.钳板机构的设计理论.上海纺织技术,1977(3)
4.刘果成.高速机构的动力学问题.上海纺织技术,1978(3)
5.刘果成.A201型精梳机的三项技术改造.上海:上海纺织工业局出版社
6.刘果成.南通一、三棉引进设备技术消化资料汇编.江苏省纺织科技情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