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刘慎愕
刘慎谔,字士林,1897年8月26日生于山东牟平隅峡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比较艰苦。幼时在四伯父办的私塾里读书,后受其兄的资助,考入济南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了保定留法高等工艺学校预备班,于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刘慎谔于法国先后在郎西大学农学院、孟伯里埃农业专科学校、克来孟大学理学院、里昂大学理学院和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他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就是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他带着面包和植物标本夹到法国各地去采集植物标本和调查研究。1926年,地植物学家B.勃朗喀(Blanquet)先生给刘慎谔提出了有关法国高斯山区植被的几个问题,他为了解答这几个问题,单身一人在高斯山区辛勤工作了3年,于1929年在巴黎大学提出《法国高斯山植物地理的研究》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获得法国国授理学博士学位。 刘慎谔在法国留学期间,时刻怀念着祖国,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和留学欧洲的同学先后共同发起和组织了几个学会。1924年他在法国郎西参加了“新中国农学会”,担任植物病理组干事并参加蚕学组工作。1925年他在法国里昂大学组织了”中国生物科学学会”,被推选任该学会的总书记。同时他还参加了法国林奈植物学会。刘慎谔在法国留学近10年期间,几乎走遍了法国的名山大川,采集了2万多号植物标本,对法国的植物有很深的研究。他的学习和工作精神以及他的著作,都受到法国朋友们的称赞。1972年,中国科学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参观访问一个植物研究机构时,受到了法国朋友们隆重的欢迎和热情的接待。他们特意展出了刘慎谔在法国时期的著作,并说:“刘慎谔先生是第一个研究法国植物的外国人。”1929年,刘慎谔怀着研究和发展中国植物学科的雄心壮志,带着一箱子书籍、资料和大量植物标本回到了祖国。 刘慎谔回国后,被聘为北平研究院新成立的植物学研究所所长兼专任研究员。他一面从国内外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和图书,一面组织孔宪武、夏纬英、王云章、王作宾、刘继孟和郝景盛等同事分头到各地去采集植物标本。他还亲自培养人才,教所内工作人员学习法文,讲授有关植物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同时还选派人员出国学习。这一切努力使科研工作逐步走上轨道,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为中国植物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1931年,刘慎谔参加了由中法科学家组成的“中法西北学术考察团”。从北京到迪化(今乌鲁木齐)考察植物和森林。“中法西北学术考察团”任务完成后,他又只身由新疆、西藏到印度再经上海返回北京,历时近两年。他这段冒险科学考察的事迹在《北平研究院第四年工作报告》中留下了下面的记载:“民国二十年,刘慎谔、郝景盛五月十七日由北平出发赴新疆。经张家口、百灵庙、乌里乌苏(出乌里乌苏后,郝君由包头返平)、肃州、哈密、鄯善、吐鲁番、打板城而至迪化,时为八月。刘慎谔乃转入天山两次(白杨沟及博克达山),秋末仍返迪化,采集平川植物,前后共得标本约二千号。是年11月中旬由迪化重整行装,再迈天山,人南疆,过托克逊、焉耆后,北行复入天山,度除夕于深山之内。” “民国二十一年,西北工作由本所主任(刘慎谔——编者注)继续进行。岁首出发经天山南麓,入库车,过拜城,至阿克苏,后由阿克苏人小路,沿天山南坡抵哈什(喀什)。再沿大路经英吉沙、莎车、泽普而至叶城,时当三月。由此再整行装由库库雅山口深入昆仑,过哈拉古劳木岭,高达五千五百米,已人西藏高原。由此折而东行,历时二月余,地面平均皆拔出海面五千米以上,景色荒寒,悉入无人之境。于是又折而北出昆仑,再入新疆,经尼雅、于阗(于田)、和阗(和田)、墨玉、皮山,返叶城,为时又在八月。整装由克立阳山口重人昆仑,经西藏之北境,过拉打克(今列城)而抵哈什米尔(克什米尔)。是地交通始感方便。由此出希马拉亚(喜马拉雅)山脉,直达印度北境,人滨地过拉欧抵德里(印京),由德里北行,人希马拉亚山脉之斯米拉,再经哈雅(加雅)抵加尔加答(加尔各答)。由此复人希马拉亚之打吉岭再返加尔加答,时已年终。本年搜获标本约二千五百号。”“民国二十二年,刘慎谔二月由印度经上海返平。” 刘慎谔在西域近两年的采集标本和科学考察工作,为中国新疆、青海和西藏地区的植物种类、植物地理分布、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和植被区划等方面收集了最早的一批珍贵科学资料。他在当时中国那样交通不便和动乱的社会环境里,为了探索科学真理,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在人迹罕至的世界屋脊只身进行了近两年的科学考察,这种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曾赞扬刘慎谔这次西北科学考察之行有唐僧去西天取经的精神。 刘慎谔1933年由印度回国后,在北平万牲园的西部筹建植物园,还先后在北平的几个大学兼课。1936年底,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从东三省向关内进犯,北平形势紧张。刘慎谔为了避免损失和能够继续进行科研工作,把植物学研究所迁到武功,和国立西北农学院联合成立了西北植物调查研究所。他亲自到西北各地挖掘苗木、收集花木,又筹建了一个植物园。1941年,他随北平研究院南迁到昆明,住在昆明西山的一个庙里,继续采集植物标本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在西南联大兼课,并在昆明又筹建了一个植物园。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他勤勤恳恳地工作,走到哪里研究到哪里,走到哪里把植物园建立到哪里。他散布的科学种子到处生根、发芽。